科学课要重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科学课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即小学生学习、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必备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初步地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
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这些能力,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从事各种科技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原理表明,思维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的核心,而抽象概括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以第七册《金属》一课为例,谈淡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实验,为培养科学抽象能力打好基础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课教学的基本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变抽象的知识为感性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认真准备好与新授知识有关的“有结构”的材料,譬如布置预习(导学案),适当准备一些可以用到的材料。
例如,教学《金属》前让学生收集金属的资料、金属材料,通过自己亲身体会和询问家长、相关人员,了解金属的特性、用途等。
教学中指导学生去认真观察或实验,去探索它、研究它,帮助学生获得对被探究事物的感性认识,初步形成对该事物的了解,以便于在教师的启发下进一步通过头脑的加工、语言的交流,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
例如:
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各种金属器具、电池、导线、小灯泡、热水、杯子、砂纸、锤子等。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金属的质地一般都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传热,能导电,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
二、精心组织研讨,引导学生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完成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开展研讨,即引导他们使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想要说出来的话,通过课堂讨论、互相交流等形式,产生相互启发的作用,从而找出被研究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加以概括,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一定层次上的科学概念。
由此可见,组织学生研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如《金属》一课:1.抽象金属的共性。
在每一组观察或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讨论前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讨论题,以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想说的话。
讨论题是:你在观察铜、铁、铝等物质的外表时看到了什么?铜、铢、铝的外表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木棍、玻璃棒、粉笔呢?通过传热、导电实验,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从金属延展性实验发现,把铜丝、铁丝、铝丝弯折或捶打后有什么变化?把木棍、玻璃棒、粉笔弯折或捶打后
会怎样?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课堂讨论可采取小组形式,即前后相邻的4个学生为一组互相交流、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言,讲明他们对三种金属的共同特性的认识。
通过讨论,教师在肯定学生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填写本课中的前四处空白。
2.概括金属的共同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讨活动,再对金属的共性进行概括。
根据上面的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的性质?引寻学生对铜、铁、铝的共性进行概括。
(1)教师告诉学生:由于铜、铁、铝有共同的性质,它们是同一类物质,叫做金属。
金属表面所特有的光泽称为“金属光泽”。
金属的种类很多,如金戒指(金)、焊锡、干电池的金属壳(锌),电灯泡里面的钨丝等与铜、铁、铝一样,都是金属。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根据铜、铁、铝的相同性质,可以推断金属的共同性质是什么?进而完成更高层次的概括。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金属”,并强调只有同时具有以上四个性质的材料才是金属。
这样进一步抽象,建立金属初步的概念。
三、及时巩固新概念,增强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巩固知识主要是指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
一个新的概念,如果不及时巩固,是不容易记住的,更谈不上掌握和应用它。
巩固的途径主要是练习和复习。
如在学生认识什么是金属和金属的共同性质之后,可以进行下列巩固练习:
(一)识记练习:
1. 铜、铁、铝有什么共同性质?
2. 金属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3. 什么是金属?
通过识记,再现本课所学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一次强化。
(二)应用练习:
1. 干电池的外壳是金属锌制成的,请推测锌应该具有哪些性质?
2. 想一想:木棍和玻璃棒为什么不是金属?
3.试一试、议一议(可设计为小游戏):香烟盒里的铝箔纸和铅笔芯是不是金属?
(三)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自己身边或家里的物体哪些是金属制的?都是些什么金属?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通过应用练习和课内外结合练习,可以增强学生对金属的认识,并学会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金属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