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完善教师素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摘要:为了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完善教师素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即:完善教师的人格素养,注重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思做创”能力的培养;探索新的教研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能力。
关键词:完善素养探索新方式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8-0065-02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
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教师既要注重教书,又要注重育人;既要注重言传,又要注重身教,更要用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培育具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现代文明和良好人格的学生。
为此,时代呼唤我们努力完善教师的素养和探索实施新的教学、教研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 完善教师的人格素养注重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人格。
即一个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普遍性的价值及其规范行为准则。
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素养”。
一是科学素养。
教师应具备
最基本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与人沟通的方式是事实和逻辑,判断和认同的标准是“真”。
在教育中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事实和逻辑与人沟通,帮助学生懂得追求真理,教人理智。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住“点燃”点和导火处,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沟通思考与经验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拥有一种正义的责任感。
二是艺术素养。
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以语音、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感情的素质,具有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与人沟通的方式是感觉与形象,判断和认同的标准是“美”。
在教育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学会在艺术领域,通过感觉和形象与人沟通,帮助学生懂得追求美,富有激情。
三是信仰素养。
教师应具有虔诚的信仰,心灵有寄托,遇事易平静,行事重善心,与人沟通的方式是心灵的默契,判断和认同的标准是“善”。
在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仰素质,学会在信仰领域,通过心灵的默契与人沟通,帮助学生懂得追求善,净化学生的心灵和道德情操,激励学生积极奋发向上的热情。
四是人文素养。
教师应集理性、感性与悟性于一身,融真、善、美于一体。
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扶之以心的方式,去爱人、尊重人,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在不同的领域,使用不同的方式。
判断和认同的标准是“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教育的各科、各类教育中,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根本目标。
帮助学生懂得爱,是教育中的根本。
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有用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完善人格,培养具有科学素质、人
文素质、艺术素质和信仰素质等现代公民素质的一代新人,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打下坚实基础。
2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思做创”能力培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
注重知行统一。
注重因材施教。
”这就为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指明了方向。
教师要针对传统学科教学中严重存在的重“教”轻“学”、重“记”轻“思”、少“做”不“创”等弊端,坚持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从学生为主体的“学思做创”和教师为主导的“导启辅引”出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即:对学生“学思做创”的基本要求是: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方法;思——勤于思考、深入思考、开拓思路;做——书面作业、实验操作、社会实践;创——有创见、能创造、敢创新。
对教师“导启辅引”的基本要求是:导——指导学习、引导理解、诱导释惑;启——启迪思考、启发思索、启发思路;辅——辅导作业,辅助操作,辅佐实践;引——引发创见、引导创造、引起创新。
从而达到“学为主体”与“教为主导”协调一致,“学思做创”与“导启辅引”协调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学思做创”四个因素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学”是“创”的前提和基础。
“思”是学的核心和“学做创”的关键。
“做”是“学”的巩固应用和延伸实践。
“创”是“学思做”的发展和高
级要求。
“创”要渗透在“学思做”之中,即:既要创造学习,又要创新思维,还要创新工作。
教师按照“学思做创”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能促进教学结构的改革和发展:教学内容由“教学做”发展到“创”,教学活动由课堂教学、校内活动延伸到社会实践,教学评价由单一的考分评价转化到为师生素质发展的综合评价。
按这样的方式教学,师生关系和谐、配合默契、教学做创合一、学用结合,课内外合拍,学校、家庭、社会要求统一,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的互动,强化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
3 探索新的教研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能力
高效的课堂教学源于科学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源于有效的教研。
为了探索新的教研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能力,我们要积极开展:一是专题式联动教研。
即:学校联合区域内几所学校开展同一专题的“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等活动。
活动前主持人根据教学改革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活动专题和活动要求。
根据专题,参加联动教研的教师都要围绕专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核心观点。
在活动过程中,联动学科教师围绕专题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
研讨活动期间主持人并对活动进行现场点评。
这样的专题式联动教研,教师既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能倾听别人的想法,还能针对某些问题进行争论。
思维的碰撞能产生诸多智慧和火花,能破解教学改革中的难题。
二是互动式集体备课。
互动式集体备课一般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初备,形成个案。
个人初备
时,教师要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突出抓“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混淆点和盲点等。
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方失地进行教学设计。
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集体会诊。
第二环节,集体研讨,形成初案。
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进行比较,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
第三环节,完善、整理,形成定案。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主备教师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
第四环节,根据实际,形成复案。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对“导学案”进行修订和调整,以便有利于课堂教学。
第五环节,教后反思,形成补案。
教学结束后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出较为翔实的教后记,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交流。
三是课上预习制,抓好教学的起点。
预习是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利用这一环节,对具体的预习题目、预习方法、预习思路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指导。
由于预习的内容与上课内容保持一致,而且预习就安排在上课时间,这样,学生预习就具有了针对性。
预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通过以上开展区域内教研方式和学习方式活动,能实现范围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合作共赢,把教学研究落到实处,把学生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再独占讲台,而是深入学生中间,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让“教”
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
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需求,真正走进自主知识构建和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基本素质就能得到提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素养的完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时代呼唤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合力推进,才能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c].
[2]袁正光.关于素质教育再思考[j].人民教育, 2005,(19).
[3]谢培华.把教研室的专业能力发挥出来[j].人民教
育,2010,(24).
[4]李旭光.中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全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