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经济常识(上)知识整理
高—经济常识的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材围绕这一主题,分别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加以介绍,我们在实际的解题中,遇到得最多的是以市场的主体行为为背景的材料分析题。
这里的要点梳理,就是想从市场的几个重要主体分别进行归类总结,以帮助我们在复习时形成知以体系。
这几个重要的主体是:国家、企业、个人(消费者、劳动者)。
第一部分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
一、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这部分内容侧重掌握。
]
(一)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商品存在的条件:教材p6。
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教材P9。
3、这一理论,对商品生产者有什么现实意义?对商品购买者有意义?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侧重弄清,社会必要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率、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总量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三)货币
1、侧重掌握: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货币与价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
3、货币与纸币、纸币与通货膨胀。
(1)纸币为什么能买到东西?,它本身有无价值?为什么
(2)关于纸币的发行——机关、发行量。
(3)通货膨胀是怎么回事?应如何控制?
(四)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教材P26)
2、表现形式(教材P27-28)
调节……“绳子”或“棒子”
3、作用刺激……“鞭子”
淘汰……“筛子”
4、以上理论对生产者有什么现实意义?〃
二、市了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教材1)48-49)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教材P49-50)
1、每一特征的含义及缘由
2、特征之间的关系:
3、注意:特征围绕资源优化配量展开叙述。
(三)市场的弱点、不足(教材P53)
1、理解:这些弱点、足的现:
2、理解:弱点和不足需要宏观调控。
(四)关于宏观调控。
(教材P54-57)
1、含义。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其最终目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宏观调控的手段(弄清各种手段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第二部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材P59-60)
1、基本标志:……:
2、根本目标……;
3、强有力的宏观观调控。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必须具体掌握每一特征的具体内涵。
)
二、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基本经济制度一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2、公有制的含义(包括哪些)、地位。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教材P41-42)
4、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教材P37)
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6、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教材P40-41)。
(1)主要有哪些? (2)地位;
(3)国家的政策; (4)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二)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动分配和按生要素分配相结合。
教材P45—46。
1、确定的客观依据:
首先,其次,最后……,实践证明。
注:这三点分别反映了生产力的要求,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市场经济的要求。
从根本上说……
首先……从具体上说其次……
第三……
实践证明……
1、确定的客观依据
2、要思考,坚持这一分配方式的意义。
(1)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使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提
高经济效益(3)按生产要素分配,才能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
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之,能激发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请注意: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三部: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市场主体的要求
—、国家(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要大胆利用多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发展公有经济,防止公有资本,
尤其是国有资本的流失。
(教材P40)
2、要从宏观上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如何调整?(2)调整会不会改变公有型质?
3、要推进国企改革(尤其市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进一步深化。
(1)改革的方向; (2)改革的要求;(“三改”一“加强”)
(3)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
(4)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进住房改革(配套环节)。
4、要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
(1)支柱作用的表现(教材P74)。
(2)必须进一步努力,进一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5、我们党要加强对国企的领导,建立健全我国国企的领导体制。
6、允许、鼓励、支撑非公有制经济在—定范围发展,注意引导、监督和管理。
(三)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确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过大。
3、要通过分配,税收政策,合理调整个人收入水平(教材P60)。
4、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四)综合运用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
1、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城镇化进程。
(1)农村的经营体制是什么?有什么好处?(教材P38-39)
(2)为什么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教材P99-P102)
(3)如何发展我国农业?(教材P103—106)。
A、道路:“—…优两高”,节水。
B、具体措施:“五靠”,其他补充。
2、调整提高我国工业水平和素质,振兴我国工业中的支柱产业,走新
型工业化的路子(注:还要重视工业的主导作用)。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原因、意义)。
4、三大产业的发展的目标格局(教材P114)。
5、从法律手段看:建立分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6、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主人翁地位。
7、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1)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
(4)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5)鼓励、提倡、引导自主就业
(6)引导和帮助就业者转变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企业——企业内部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内部革命)。
l、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应具备什么素质?)教材P87-89。
2、正确处理两个关系:企业和国家,企业和职工(如何处理?教材P86。
)
3、强化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
4、推进企业的公司制改革。
5、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教材P17-18)。
6、正确利用破产、兼并、联合,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
7、树立良好的形象。
8、遵循市场规律,生产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商品。
三、个人(作为劳动者)
1、明确自己在企业和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正确处理和个人与企业、国家的关系。
2、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3、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
4、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权。
5、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