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柏诺兹(J - 大学物理 大连理工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柏诺兹(J - 大学物理 大连理工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柏诺兹(J. Georg Bednorz, 1950-)和缪勒(Karl A. Muller, 1927-)因发现钡镧铜氧系统中的高T c超导电性,共同分享了198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导电性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超导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寻找更适合于应用的超导材料,物理学家对化学元素的低温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了上千种具有超导电性的物质,但是它们之中绝大多数的超导转变临界温度(T c)都在液氦温区附近或在1K以下。

第一个被找到的T c高于液氦温区的超导材料是阿瑟曼(G. Ascherman)在1941年发现的氮化铌(NbN),T c为15K。

随后,1953年发现了T c为17.1K的钒三硅(V3Si);1954年又找到了T c为18.3K的铌三锡(Nb3S);1967年制成了组成非常复杂的铌铝锗合金,T c为20.5K;1973年发现了T c为23.2K的铌三锗薄膜。

但是,在随后的13年里,提高临界温度的努力一直没有取得进展。

1985年,几位法国科学家发表了一篇关于钡镧铜氧(Ba-La-Cu-O)材料的论文,介绍这种材料在室温以上具有金属导电性。

当时正在研究金属氧化物的高T c超导电性的柏诺兹和缪勒受其启发,立
即对这种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经过多次实验,他们终于将这种材料的T c
提高到了33K。

1986年4月,柏诺兹(右图)和缪勒(左图)向德国《物理杂志》提交了
题为“Ba-La-Cu-O系统中可能的高T c超导电性”的论文。

后来,日本东京大学的几位学
者根据他们的配方复制了类似的样品,证实钡镧铜氧化合物具有完全抗磁性。

柏诺兹和缪勒的发现使人类从基本探索和认识超导电性跨越到超导技术开发时代。

他们取得的这一重大突破,引起了以美国、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全球性的“超导热”。

在短短的3个月内,T c从33K迅速提高到100K以上,人类首次获得了液氮温区的超导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