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3、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包括土壤、气候、生物因素。
4、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5、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6、森林立地类型:是森林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7、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8、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9、林业种子:林木种子是指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包括植物学意义上的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10、良种: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11、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12、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13、种子园: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14、采穗园: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
15、种子成熟过程:是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具有胚根、胚茎、胚芽和子叶等的全过程。
16、生理成熟: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
形态成熟: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
17、种子调制: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干燥、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
18、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19、种子催芽:通过机械擦伤、酸蚀、水浸、层积或其它物理、化学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
20、苗木质量:苗木在其类型、年龄、形态、生理及活力等方面满足特定立地条件下实现造林目标的程度。
21、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22、林木个体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个体生长的周期性。
23、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林木各器官的分工不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但它们的关系很密切,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器官的生长都会受到其他器官生长的影响。
林木各器官生长存在的这种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生长的相关性。
填空简答1.森林立地因子&特点:(1)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2)植被因子(3)人为活动因子(4)森林立地主导因子2.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方法:分为以环境因子为依据的间接方法和以林木的平均生长指标为依据的直接划分方法间接法常用(1)利用主导环境因子分类(2)利用生活因子分类(3)利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3.主要造林地类型&特点&难易度:(1)荒山荒地(2)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3)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4)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4.树种选择的意义:树种选择的适当与否是造林成败的关键因子之一。
造林树种必须抵御一些意外灾害。
造林后难以成活,浪费种苗、劳力和资金,即使造林成活,人工林长期生长不良,难以成林、成材,造林地的生产潜力难以充分发挥,起不到应有的保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树种选择是百年大计性质的事情,也是一个而古老的话题。
5.选择树种的原则:(1)经济学原则::造林目的是和经济学原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2)林学原则:林学原则包括繁殖材料来源、繁殖的难易程度、组成森林的格局与经营技术(3)生态学原则:森林是个生态系统,造林树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树种的选择必须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全面考虑。
6.密度的作用:(1)初始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2)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3)密度对林分生长量的作用(4)密度对干材质量的作用(5)密度对根系生长和林分稳定性的作用7.确定密度方法:经验;试验;调查;编制密度管理表,查阅图表8.种植点配置方式:(1)行状配置:单株分散有序地排列为行状的一种方式,分为正方形、长方形、品字形、正三角形等配置方式(2)群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而群间隔距离很大,大穴密播、多穴簇播、块状密植。
9.混交林意义:(1)较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2)较好的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3)较好的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的产量,增加林产品的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4)较好的发挥林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增强林木的抗逆性(6)混交林的优点具有相对性。
10.混交林培育技术:(1)混交林和纯林的应用条件(2)混交类型(3)混交林结构模式选定(4)混交树种的选择(5)混交方法(6)混交比例(7)混交林树种间关系调节技术(8)人工林的轮作11.林木个体生长的周期性:昼夜周期性;季节周期性(前期成长类型、全期生长类型)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主茎和侧枝;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极性和再生12.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1)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2)遗传改良(3)林分结构的调控(4)立地的选择和调控13.种子品质指标:净度;千粒重;含水量;发芽能力(发芽率、发芽势、绝对发芽率、平均发芽时间);种子生活力;种子优良度。
14.种子品质检验在林业生产中的意义:在种子采收、贮藏、调运及播种育苗时,只有进行种子品质检验,才能正确判断其品质和使用价值,为合理用种提供依据。
通过检验,确定种子等级,便于按质论价,防止不合格种子入库和使用。
15.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1)种子本身的性状是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内在因素,其中种皮结构、内含物构成和种子含水量以及种子成熟度等最为关键(2)贮藏的环境条件,种子的生命活动是在一定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下进行的,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种子寿命。
16.如何延长种子寿命:在贮藏期间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因素之间又互相影响和制约,其中主导因子是种子含水量,它决定种子的贮藏方法和效果。
因此,种子贮藏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找出适宜贮藏的含水量。
17.种子贮藏方法:(1)干藏,普通干藏、密封干藏(2)湿藏,坑藏法、堆藏法、流水贮藏法18.种子休眠和催芽在林业生产上的意义:种子成熟后便进入休眠状态,这是种子适应不良环境的自我保护措施,但却给苗木生产带来麻烦。
因为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播种后不能马上发芽,即使发芽幼苗出土后也不整齐,严重影响苗木产量和质量。
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催芽,是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整齐的重要措施。
19.种子休眠原因:(1)胚以外的原因,胚本身未休眠,种皮生理结构引起的休眠(种皮坚硬不透水、不透气、有抑制物或机械阻碍)(2)胚本身原因:胚未发育完全or胚已成熟但代谢障碍20.催芽方法:浸种催芽;层积催芽(低温、变温、高温);药剂催芽;物理擦伤21.抚育采伐类型: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卫生伐22.抚育采伐四要素:开始期、强度、才伐木的选择、间隔期23.抚育采伐的方法:下层、上层、综合、机械抚育法24.抚育间伐的目的:(1)按经营目的调整林分组成(2)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条件(3)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培育期(4)清除劣质林木,提高林分质量(5)实现早期利用,提高木材总利用量(6)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抗性(7)建立适宜的林分结构,发挥森林多种效能。
25.裸根苗培育流程:(1)苗圃建立(2)苗圃土壤耕作(整地、施肥、轮作)(3)播种苗培育(4)移植苗培育(5)营养繁殖苗培育26.播种苗年生长规律:(1)出苗期:幼芽嫩弱,根系分布浅(10cm),抗性弱(2)幼苗期:地上部分长出真叶,苗茎生长缓慢,地下部分生出侧根,能独立营养,根系生长快(10-20cm,主2-10cm)(3)速生期: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量最多(90%),茎杆上长出侧枝,根系快速生长,营养根系40cm,主根0.3-1m(4)生长后期:生长速度减慢,高生长量5%,最后停止生长,地径和根系还在生长,苗木木质化,形成健壮顶芽增强越冬能力27.影响插条扦插因素:(1)内在:树种遗传特性、母树及枝条年龄、枝条部位和发育状况(2)外界: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空气湿度、插壤、光照28.苗木活力保护:(1)起苗后的苗木生理(水分、根系)(2)起苗(影响、时间、方法)(3)苗木分级(标准、方法、保护措施)(4)苗木包装和贮藏(5)苗木在运输、造林地和栽植过程中的保护(6)苗圃与造林的衔接29.苗木质量评价:形态指标、生理指标、活力指标30.造林整地方式:(1)全面整地(2)局部整地(3)断面形状P19431.整地好处:(1)改善立地条件(改善小气候、土壤物化性质,减少杂草病虫害)(2)增强水土保持效能(3)提高造林质量32.造林方法:(1)直播造林(人工、飞机)(2)植苗造林(3)分殖造林P20233.林木修枝的意义:(1)提高木材材质(2)增加树干圆满度(3)提高林木生长量(4)改善林内通风透光状况及林木生长条件(5)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增加收益34.林分改造论述题1、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1)标准:1、立地指数与树种选择,立地指数能够较好的反映立地性能与树种生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能通过调查计算,了解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尤其是把不同树种在同一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进行比较,就可以较客观地为根据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树种提供依据。
2、材积生长量与树种选择,平均材积生长量也是一个衡量适地适树的指标。
3、立地期望值与树种选择,立地期望值实际上相当于在一定的使用期内立地的价值。
(2)方法途径:选择&改造选择,包括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选地适树就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确定了主栽树种或拟发展的造林树种后,选择合适的造林地。
选树适地是在确定了造林之后,根据其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
改造,包括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
该书造林,就是在树种和地某些方面不太适应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训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相适应。
改地造林则是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
2、营造混交林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处理好不同树种的种间关系,使主要树种尽可能多受益、少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