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分布于我们教育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更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娱乐,网络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种便捷的传播手段,它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中网络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影响尤为突出,这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个个鲜活的例子。
青少年时期是健康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形成健康心理态势。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形成健康心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
可以预见,互联网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调查网络对本校学生健康心理影响的具体情况,以及时发现问题。
为引导学生正常上网、养成健康心理。
同时,使学校德育工作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因势利导,进一步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新路,让学校工作适时、有效地开辟、占领、利用这快新阵地;为全面提高学生健康心理品德,形成良好态势提供重要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小学3——6年级的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2、研究方法:调查法。
学生及家长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访谈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0份,回收率97.5%。
家长问卷30份,回收30份,有效率100%,举行教师座谈会一次。
经过对这195份学生问卷和30份家长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了解到一些情况,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基本情况:表一:小学生上网基本情况我校高年级学生坦言都有上网的经历。
其中有16.7%的人经常上网。
这些人中男生居多,占13%。
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在学校都能上网。
32%的学生经常上网是因为家庭配置了电脑。
60%的学生是到网吧上网。
有14.1%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平均半小时至两小时。
通过访谈我了解到孩子们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搜狐、新浪、雅虎、。
超过5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玩网络游戏和聊天,使用电子邮件的只有1.6%。
1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Q 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
有60.8%的学生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同时,通过家长问卷,我了解到36.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
大部分父母不赞成子女上网,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仅占6.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
而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的上网时间和经验也明显不足。
27.6%的教师具有3年以上的上网经历,64.4%的教师则是近一两年内才融入网络的大潮。
还有18.9%的教师坦言自己很少上网,另有几个老教师称自己从不“触网”。
通过以上数据说明:小学生上网苗头正在形成,网络对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影响日渐深远。
面对强大的网络攻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而家长与教师特别是家长与孩子网络文化发展不同步,网络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可以说,如何发挥网络优势,避免它的一些消极影响,将成为摆在网络教育开发者和多方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二)网络对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影响的主要方面表现在:通过调查,我发现网络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可以说是一种新鲜事物,网络的积极影响对小学生意义更深远一些。
主要有以下几点:1、拓宽了视野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它为孩子们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小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
而且,网络知识集文字、图象、声音于一体,生动、有趣。
不只是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特别是学校互联网的建设,让广大小学生在校内能更好的在网上遨游。
学生们通过网络更直接的感受德育教育的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更容易引发孩子们学习的共鸣,引发健康的学习心理。
2、扩大了交际互联网为青少年体验他人心理感受、进行双向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
网络中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在线游戏等手段进行交往,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使交往双方避开了在现实中面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恼宣泄,也满足了其交友的心理需要。
现在的孩子和父母是朋友关系的毕竟不多,他们有很多内心的话无人倾听。
而在网络中结交朋友,可以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尊重和满足感。
正是网络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孩子们通过网络扩大了交往范围。
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对他们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
3、增强了自信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少有机会获得成功,而不论在网络游戏还是在网络学习探索中,学生们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
能充分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
即使是取得游戏的胜利,也能获得心理成就感。
正是一些在学习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从网络中发现自己胜过他人的一面,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提高了自信心。
然而,科学技术历来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网络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和信息社会的新生儿,同样具有这种双面的特征。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上网是必然的趋势。
网络以它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又把其负面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也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不当心它同样会毫不留情的葬送青少年的前途。
1、妨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启蒙期,他们向往了解社会,同时对网络充满好奇,而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因为有些电脑游戏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一定消极的诱导性,作为未成年人难以抵抗诱惑。
同时,网络可以让他们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虚拟世界里一点点消磨着他们的意志,吞噬着他们的灵魂,让一部分孩子丢失了自己.殊不知正是这造成了对这些年幼的孩子们在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中产生一定消极的影响。
另外,网络有时还会诱发小学生的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等。
网络对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度量太小的学生所产生的妨碍影响较大。
一些网络游戏有吸引力的陷阱太多,学生一旦被“网住”,往往会“误入歧途”-----玩游戏或聊天,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
而有的性格孤僻的青少年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
并且,网上聊天室中骂人的现象很多。
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不成熟,却又好胜,现时中的礼貌用语在网上有时便会变成一纸空谈。
可见,互联网是不易控制的传播不良文化的渠道之一。
2、削弱小学生道德判断力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有30.6%的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41.5%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还有27.9%的人认为“在网上说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
可以说,当学生们置身于网络这个虚幻世界时,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现实世界。
用一种虚幻的角色、规范和道德要求来包装自己。
而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及一些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
网络让学生道德弱化,抱着网上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的心理,让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认为:网络,作为新的传媒渠道,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
孩子们的健康心理得到了更广泛的引发。
同时,也不可否认的,因为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成年人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也日渐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工作呈现出新的特色,面临着网络的严峻挑战,亟须应对之策。
四、建议:1、加强校园网建设,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学校要抓住网络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好、搞好校园网上的资源,加强德育板块建设,如反映学生身边的事,最热门的话题以及开辟学生悄悄话、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主题活动,或者把雷锋、赖宁等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及其事迹展现在网站中;把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世界名著搬上网站;在网上建立学生的作品展以及把教师制作的优秀的课件搬上网站等,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浏览。
特别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网建设当中,哪怕是一个小的动画设计,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这些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栏目,将会把学校工作延伸到网上。
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形成施加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品德向预期目标发展。
2、当好网络引路人,构建绿色网络课堂小学生对网络道德缺乏认知,一上网便会为所欲为,处于道德的任意状态,从而容易滋生品德问题,引发心理畸形。
因此,计算机课上教师应设置网络道德课程,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的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的责任感,以此防范网络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同时,当今学科整合教学之风日渐强劲。
各科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却的网络德育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开展网络教育与自身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
挖掘课堂中每一份网络资源,在向学生展示网络知识的同时渗透网络教育。
构建绿色网络课堂。
3、重视校外网络教育,打造绿色网络阵营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
家庭、社会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卷结果显示,家长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的比例只有8.5%,相当低。
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定期联系等手段,和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家长也应指导学生上一些青少年教育类网站,作为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针对部分家长网络知识教贫乏的情况,学校可以搞一些定期的家长网络知识培训活动。
作为学校社区教育的又一道风景线。
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规范网吧的经营。
运用立法的手段规范其经营,净化社会网络市场,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造一个绿色网络阵营。
新的网络时代,我们应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开辟学校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