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拂( )晓肃穆( ) 烧灼( ) 瓦砾( ) 地窖( )鞠( )躬精疲力竭( ) 名副其实天翻地覆精疲力竭从容不迫颤巍巍永垂不朽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4、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出那些水。
(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就是没有一颗炮弹在老妇人的近旁。
(3)于就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在死者的腋窝下,把她拖走。
5、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与平就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最后一段就是:“我就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就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
从这几句话中您听出了哪三种信息?二、重点文段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就是,与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就是一支大蜡烛,就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就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7、(1)第一段中的“还”字就是否多余?(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8、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9、第2段与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10、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与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圣诞夜休战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发生在1944年圣诞夜。
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德国亚尔丁森林区有间小木屋,住着一户人家,娘俩就是为了逃避轰炸才躲到这来的。
这就是,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母亲慌忙吹熄蜡烛,打开了门,门外站着头戴钢盔的士兵,身后还有一个人躺在地上,血染红了雪,其中一个人操着听不懂的语言,母亲马上知道她们就是美国兵——德国的敌人。
美国兵听不懂德语,母子俩又不懂英语,幸好双方都能讲几句法语,母亲瞧着那伤得很重的美国兵,终于动了恻隐之心。
两个美国兵一个叫杰姆,另一个叫落宾,伤兵叫哈瑞。
她们与自己的部队失散了,在森林里乱闯了3天,饥寒交迫,走投无路。
母亲吩咐儿子:“去把赫尔曼捉来,还要6个马铃薯。
”赫尔曼指的就是那只唯一留着的公鸡,本来打算等被征去当民防消防员的父亲回家过节就是一同享用的。
正布置餐桌时,来了4个德国兵。
儿子吓得浑身不能动弹因为窝藏敌军就是要作为叛国醉论处的。
母亲虽然也害怕,还就是镇静地迎上去:"圣诞节快乐!"“我们找不到部队,能在这里休息一下么?”带队的下士问。
“当然。
”母亲说,“还可以吃一顿热饭。
可就是,这还有3位客人,您们也许不会把她们当朋友。
我们要过圣诞夜,不准在这里开枪。
”“就是美国兵不?”“听着,”母亲严肃地说着,“您们,还有里面的几个,都可以做我的儿子,今夜,让我们忘掉这回事吧。
”4个德国兵一时呆住了。
母亲拍了:“话已经说够了,请进,把枪支放在屋角的柴堆上,该吃饭了。
”德国兵恍恍惚惚,听话地放下了全部武器,美国兵也照这样做了。
德国兵与美国兵紧张地挤在小屋里,表情十分尴尬。
母亲神态自若,“这下赫尔曼不够分了,快去拿些马铃薯与燕麦来,孩子们都饿坏了。
”当儿子从储藏室回到物理时,发现一个德国兵正在检查哈瑞的伤口,不共戴天的仇敌仿佛成了一家人。
这种奇特的休战一直持续到第2天早上。
母子俩用尽有的竹竿与台布制成一副担架,让哈瑞躺上去,随后把客人们送到门外。
德国下士指着地图指点美国兵怎样走到自己的防线去,然后,互相握手道别。
母亲激动地说:“孩子们,但愿有一天您们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
上帝保佑您们。
”德国兵与美国兵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消失在白茫茫的森林里。
11、请试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恻隐: 。
(2)尴尬: 。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13、母亲说:“今夜,让我们忘掉这回事吧。
”这句话中的“这回事”指什么?“孩子们都饿坏了”中的“孩子们”指的就是谁?14、“母亲激动地说:‘孩子们,但愿有一天您们都能回到自己的家。
上帝保佑您们!’”请说说母亲“激动”的原因就是什么。
15、您如何瞧待文中的德国母亲勇救美国士兵的举动?四、中考同步阅读下面小说,完成文后问题。
谁与我同行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实习课。
我家离学校有三里路,白天不觉难,一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山岭就是极惧怕的。
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就是乡村车行的路,两旁就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
间或林子里有夜莺与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
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 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偏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
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
走夜路最怕的就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有见过。
总之,晚上实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就是锻炼出来的,您应该时时想到您就是男子汗。
一晚实习回来,刚上山岭时,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
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惧怕。
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
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
莫不就是碰上了老人们说的“鬼火”。
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
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父亲的话:您就是男子汉。
我多少鼓了些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
但当我放慢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就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就是吓的。
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就是磷火。
您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甚害怕的。
”以后,我每天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个火把走在我的前面。
我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
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了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就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
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鸟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这就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来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
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就是您父亲的火把。
16、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7、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又指。
18、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父亲,她就是一个怎样的人?19、下列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就是(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20、假如您就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就是父亲时,您会想些什么?五、片断作文21、“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她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她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她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蜡烛》)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
请展开想像,写一段她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参考答案4、(1)舀 (2)打 (3)抄5、示例:①希望与平。
②必要时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战。
③再次了呼吁与平的心声。
7、(1)不多余。
“还”字突出德军炮击时间长,老妇人的处境十分危险。
(2)“揣”字写出了老妇人对大蜡烛十分珍惜的情态。
8、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献给苏联红军烈士的就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9、围巾的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10、示例:耐心地、两臂交叉。
11、(1)指对别人的痛苦与不幸表示同情。
(2)神态不自然。
12、一位德国母亲收留交战的美德士兵,平安地度过了一个圣诞夜。
13、“这回事”指相互为交战双方这一事实;“孩子们”指德国兵与美国兵。
14、母亲亲眼瞧到不共戴天的敌人能够友好相处,非常高兴,她相信人民之间没有仇恨,战争会很快结束的,所以很“激动”。
15、文中的母亲就是个勇敢、慈爱、富有同情心、有着博大胸怀的人。
虽然她就是德国人,但她也就是战争的受害者。
她痛恨战争,渴望与平。
因此,当美国士兵向她求救时,她才会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地收留了她们,并杀掉家中唯一的公鸡来款待她们。
这位德国母亲就是伟大而可敬的。
16、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17、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18、就是一个用恰当的话语教导与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19、A20、示例:原来就是父亲用她默默的行动与深沉与帮助我成长。
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