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优秀教案--2.6《电阻定律》(2篇)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优秀教案--2.6《电阻定律》(2篇)

选修3-1第二章2.6电阻定律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课。

从研究方法上讲,本节内容是体现和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经典案例。

如何通过两种探究方案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电阻定律及其表达式;②了解导体电阻率的概念,知道常见金属导体电阻率的大小的排序;③了解导体的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及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

②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②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团队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养成在合成中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的品质。

③通过对相关科技问题的讨论学习,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电阻定律的定量关系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如何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是本节课的难点。

关键: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理论分析的物理模型是关键。

四、学情分析我将首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想影响电阻的可能因素;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分组合作交流实验方案;最后师生共同交流归纳结论来突出教学的重点;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化解学生进行理论分析的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复习电阻串并联知识及控制变量法,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分解实验探究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导、探”式教学方法。

“导”:即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方案,发挥主导作用;“探”:即学生自主探究。

六、课前准备“220V,100W”和“220V,25W” 的2只白炽灯泡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情境一:展示一组简单的串联电路,请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情境二:展示一组简单的并联电路,请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情境三:教师提供“220V,100W”和“220V,25W” 的2只白炽灯泡,请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1)计算2只灯泡的电阻;(2)观察电阻和灯丝的长短、粗细有什么关系?引出课题:导体的电阻和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1、实验探究从复习控制变量法入手:(1)怎样进行定量研究呢?这里涉及到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研究,类似的问题我们以前遇到过吗?引导学生回忆“控制变量法”。

(2)规划步骤: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制定探究步骤(3)制定方案、设计电路:先让学生制定如何探究的方案,再进一步由方案到实验的设计;同时,把学生制定的方案和设计的电路展示出来,再请学生评价哪个方案哪个电路优越?通过比较学生设计的电路,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品质。

(4)实验与收集证据:各小组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

要求设计实验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让学生明确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分析与论证:让学生对数据分析处理并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

请各组的发言人总结汇报。

让另外同学进行评判。

从而增强了实验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以上环节紧紧围绕“学生探索”展开课堂教学,把“探索”这一要素充分地体现出来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2、理论探究从建立物理模型入手:(1)首先根据情境一和情境二中的物理图景,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建立研究R与l关系的模型:一根长度为l,电阻为R的导体,可以看称是由n段长度同为l,电阻同为R1的导体串联而成;你能得出R与L的关系吗?你能得出R与S的关系吗?建立研究R与S关系的模型:一根横截面积为S,电阻为R的导体,可以看称是由n条横截面积同为S1,电阻同为R1的导体并联而成;在这里师生共同进行探索,思路如下: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我们已经得出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即:;分析k的含义,引出电阻率的概念。

最后,得出电阻定律的表达式:(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九、板书设计一、实验探究:1、探究目的: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决定因素的定量关系。

2、探究内容: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定量关系。

3、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4、实验方案设计:5、实验准备:6、进行实验:7、结论汇报:二、理论探究:1、分析导体电阻与它的长度的关系:2、研究导体电阻与它的横截面积的关系:三、电阻定律:1、电阻定律内容:导体的电阻与它的长度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公式:R= ρL/s3、电阻率ρ(1)反映了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2)单位:Ω?m十、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采用“猜想—实验—归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围绕“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课堂上有学生的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合作探索、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操作、师生交流等教学组织形式,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而且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重视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理念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课后需要记录、总结学生反映情况,时间分配情况等。

电阻定律学案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1、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2、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二、预习内容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它是由导体 决定的,导体的电阻跟它的 有关;跟它的 有关;跟它的 有关。

2.电阻定律: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 与它的长度L 成 ,与它的横截面积成 ;导体的电阻与 有关。

表达式R= ,式中ρ是比例系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表征 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3.各种材料的电阻率 都随温度的变化而 ,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 ,而有些合金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用来制作 。

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二、学习过程1. 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如果想研究一个量与其他几个量的关系时,可以采用保持其他量不变,只让某一个量发生变化去研究量的变化规律。

2.比较I U R =与SL R ρ= I U R =S LR ρ= I UR =是电阻的定义式,其电阻并不随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只是可由该式计算电阻。

S LR ρ=时电阻的决定式,其电阻的大小由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共同决定。

提供了一种测量R 的方法:只要测出U 、I 就可求出R 。

提供了一种测导体ρ的方法:只要测出R 、L 和S 就可以求出ρ。

例1 如图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金属薄片边长ab =10 cm ,bc =5 cm ,当将A 与B 接入电压为U 的电路中时,电流为1 A ;若将C 与D 接入电压为U 的电路中,则电流为( )A 、4 AB 、 2 A C、21A D 、41A 解析:设将A 与B 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 1,C 与D 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 2,金属片厚度为h ,由电阻定律S L R ρ= 得hbc ab R ⋅=ρ1 hab bcR ⋅=ρ2 所以R 1∶R 2=4∶1,故后者电流I 2=4I 1. 答案选A例2 某用电器离供电电源距离为L ,线路上的电流为I ,若要求线路上的电压降不超过U ,已知输电线的电阻率为ρ,该输电线的横截面积最小值是( )A 、ρL/RB 、2ρLI/UC 、U/ρLID 、2UL/I ρ例3如图所示,两只相同的白炽灯L 1和L 2串联接在电压恒定的电路中.若L 1的灯丝断了,经搭丝后与L 2. 串联,重新接在原电路中,则此时L 1的亮度与灯丝未断时比较( )A.不变B.变亮C.变暗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解析:设两灯电阻为R 1和R 2,外加电压为U ,则灯L 1消耗的电功率为21221221222112122112122R R R R U R R R R R U R RR UR I P ++=++=⎪⎪⎭⎫ ⎝⎛+==. 灯L 1断后重新搭接,R 1变小,故上式中变量仅是R 1.注意到221221R R R R =为常量,故当1221R R R =即21R R =时,1221R R R +最小,此时P 1最小;当R 1变小,则1221R R R+变大,结果P 1变小,灯L 1变暗.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三、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1.根据电阻定律,电阻率LRS=ρ对于温度一定的某种金属来说,它的电阻率( ) A.跟导线的电阻成正比 B.跟导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 C.跟导线的长度成反比D.由所用金属材料的本身特性决定2.电路中有一段金属丝长为L ,电阻为R ,要使电阻变为4R ,下列可行的方法是( ) A.将金属丝拉长至2LB.将金属丝拉长至4LC.将金属丝对折后拧成一股D.将金属丝两端的电压提高到原来的4倍 3.一段粗细均匀的镍铬合金丝,横截面的直径为d ,电阻为R ,如果把它拉成直径为4d的均匀细丝,电阻值将变为( )A .16RB .16RC .256RD .64R4.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将a 、c 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 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B.若将a 、d 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 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减小C.若将b 、c 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 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D.若将a 、b 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 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不变5.有一只灯泡的灯丝断了,通过转动灯泡灯丝接通,再接入电源后,所发生的现象及其原因是()A.灯丝电阻变小,通过它的电流变大,根据P=I 2R ,电灯变亮B.灯丝电阻变大,通过它的电流变小,根据P=I 2R ,电灯变暗C.灯丝电阻变小,它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R U P 2=,电灯变亮D.灯丝电阻变大,它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RU P 2=,电灯变暗6. 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A 和B ,如果把导线A 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导线B 对折后拧成一股,然后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则它们的电阻之比R A :R B 为______,相同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之比q A :q B 为______课后练习与提高学习1.关于材料的电阻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把一根长导线截成等长的三段,每段的电阻率是原来的31 B.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纯金属的电阻率较合金的电阻率小 D.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 2.将截面均匀、长为L 、电阻为R 的金属导线截去nL,再拉长至L ,则导线电阻变为 ( ) A.nR)1n (- B.nRC.)1n (nR-D.nR3.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如果把其中一根均匀拉长到原来的两倍,把另一根对折后绞合起来,然后给它们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则在同一时间内通过它们的电荷量之比为() A.1:4B.1:8C.1:16D.16:l4.一段长为L ,电阻为R 的均匀电阻丝,把它拉制成3L 长的均匀细丝后,切成等长的三段,然后把它们并联在一起,其电阻值为 ( )A .R /3B .3RC .R /9D .R5.甲乙两条铜导线质量之比M 甲:M 乙=4:1,长度之比为L 甲:L 乙=1:4,则其电阻之比R 甲:R乙为 ( )A .1:1B .1:16C .64:1D .1:646.白炽灯接在220V电源上能正常发光,将其接在一可调电压的电源上,使电压逐渐增大到220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将逐渐变大B.电流将逐渐变小C.每增加1V电压而引起的电流变化量是相同的D每增加1V电压而引起的电流变化量是减小的7.有四个阻值为R的电阻全部使用,经过不同组合可以获得不同阻值的等效电阻,下列阻值中可以获得的阻值为( )A.4RB.2RC.RD.0.6R8.已知铜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大,铂的电阻率随温度有明显变化,锰铜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则在下列空格处填上合适材料:连接电路的导线用______,电炉的电阻丝用______,电阻温度计用______,标准电阻用______9. 两导线长度之比为1∶2,横截面积之比为3∶4,电阻率之比为5∶6,则它们的电阻之比为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