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要素及基本理论(一)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
(二)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及功能1. 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2. 劳动力3. 资本4. 科学技术1.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不仅是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而且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水资源也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
自然资源的重要影响: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自然资源的不同禀赋,直接影响到劳动者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发挥。
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的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
自然资源的分布还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 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内涵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即我们所说的农业人力资源存量,就是指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即为农业劳动的人力资本属性,主要包括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掌握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
劳动力的决定性作用: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首要和唯一能动的生产要素,离开了劳动力,任何生产要素都无法形成生产力。
劳动者还能发现或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并能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3. 资本:劳动者运用自己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不能直接用于消费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劳动产品。
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
物质资本是指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
货币资本是生产过程用于购买物质资本的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4.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善其他生产要素的质量。
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
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一、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特点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1)农业中的第一性生产——植物生产,对土地有特殊的依赖性,必须使用大面积的土地,在广阔的地域上进行。
(2)在农业中,土地不仅是一个立足点和活动场所,并且还以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和气候条件,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具有自然特点和经济特点。
土地的自然特点:(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
(2)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
(3)土地的质量差别很大,适宜性各异。
(4)土地能永续利用,功能不可替代。
(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土地的经济特点,则是由于土地存在自然特点,人类对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第二,土地利用的区位性。
第三,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第四,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第五,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二、土地区位利用(一)农业区位理论土地的区位,就是指土地分布的地区或地点。
土地的区位理论,就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1826年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屠能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建立了区位地租理论和农业区位理论。
屠能的孤立国理论的中心内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这样,屠能就从农业土地利用的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
屠能具体分析了农业生产者定居在一个集市城镇周围的情况。
他把生产者假定为“价格的接受者”,即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下。
他假定生产者将设法取得最大利润,那么他们种什么作物,将取决于其耕地与市场之间的距离。
屠能的理论证实了:某一生产要素获得的租金可能不仅与该要素的质量有关,而且与其区位也有关。
为了阐明距离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屠能先做出以下几点假设:(1)在一个大面积的区域内,有一个圆形范围的“国家”,其中有人居住和耕种,而这个“国家”以外的是大片的不能耕种的土地。
(2)这个“国家”的土地是一定的,而且完全被投入使用,并且要获得尽可能高的净收入。
(3)在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其中心,其他都是农业用地,城市是农产品消费的中心。
(4)在城市和其郊区之间只有陆上道路交通联系。
(5)在这个“国家”中,各地气候特点和土壤质量都是相同的。
(6)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
最终得出结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呈圈层变化的。
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即“屠能圈”。
(二)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屠能认为,在相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影响农业土地利用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距离。
在这种距离影响因素下,农业生产的空间差异不仅表现在产品方向上,而且也表现在经营种类、经营方式和强度上。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屠能理论的现实价值。
BC过程与M过程BC过程(技术):生物/化学过程:种子发芽、成长及结实的侧面。
该过程中,肥料、农药等起重要的作用,于是取生物学(Biology)的B及化学(Chemistry)的C,将农业生产的该过程称为BC过程或BC技术。
——土地节约型(促进工业投入品和劳动对土地的替代)M过程(技术):机械过程:用机械及人力进行耕种、收获的侧面。
取机械学(Mechanics)的M,将该过程称为M过程或M技术。
——劳动节约型(促进机械和动力对劳动的替代)注意:可能存在着交错。
BC过程与M过程的不同点。
BC过程:与农场的规模无关。
----分割可能(divisible),BC过程中使用的种子、肥料、农药、水等要素都可以分割到最小单位M过程:与农场的规模有关。
-分割不可能(indivisible)、M过程中起中心作用的机械则不能象种子、肥料、农药、水等要素那样分割。
BC过程:基本的技术问题是收获递减规律;M过程:基本的技术问题是规模经济(二)BC过程与收获递减规律生物和化学技术的进步主要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或单位存栏的家畜产量的需求所诱导的。
边际产量递减(收获递减规律):产量随着肥料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肥料的增产效果逐渐减小。
当产量达到技术上的最大可能点,产量便开始减少。
一般可以描述为:考虑到可变投入与产品的相对价格,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也即边际产量等于资源价格与产品价格的比率)时,就达到了净收益最大的目的,此时的可变投入量就是最经济投入量。
---边际平衡原理。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某一可变投入不断追加到另一(一些)固定数量的投入上面时,该可变投入由稀缺到充裕,最终会使后一单位的可变投入所增加的产出比前一单位低。
通常用于描述连续追加到有限土地的其他投入物的边际收益变动。
它要求人们注意单一投资的合理集约度、各种要素的适当配比,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土地对其他投入资源的容受力,能够使土地报酬不断增加。
(三) M过程与规模经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生产费变小。
---规模经济对农业而言,农场的规模越大,其生产费用越便宜。
机械过程需要关注2个问题:农业机械化对于劳动力的替代程度;机械化的发展如何影响当地的农户收入与就业。
四农业生产函数及三种基本形式农业生产函数:把要素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用模型表示,就是农业生产函数。
所谓农业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农业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过程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与其所能带来的最大的产出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表示产出,用R表示土地,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T表示科学技术,F表示函数关系。
1. 投入-产出关系,一般生产函数 :要素-产品关系2. 投入-投入关系:要素-要素关系3. 产出—产出关系:产品—产品关系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般地,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这种现象称作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要素必须通过一定的组合才能得到产出,同时要素之间具有部分的可替代性。
当一种要素数量减少时,增加另外一种要素的投入也可以实现同样的产量。
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量来替代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这就是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都反映了生产要素组合的技术特性,即只有各种要素保持最佳比例关系才能得到最佳的产出。
五、土地集约经营与农业规模经营(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类型在农业生产中,对土地的利用分为: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
粗放经营是指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投于较多的土地,实行粗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土地面积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二)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趋势农业集约经营需要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实现增产增收,提高土地报酬,但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有一个合理的限度。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对单位土地面积连续追加投资所带来的报酬可能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总收益和单位投资的平均收益同时递增。
第二阶段是总收益继续递增而平均收益递减。
第三阶段是投入到一定限度后总收益也出现递减。
我们把集约经营中追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程度称作集约度,集约度的最低限度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粗放边际,而集约度的最高限度是集约边际。
农业集约经营遵循的原则:(1)经济效益最大原则。
(2)稀缺要素报酬最高原则。
(3)生产要素替代原则。
(三)农业土地规模利用1.农业规模报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两种变化形式。
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1)固定规模报酬;(2)递增规模报酬;(3)递减规模报酬。
2.农业规模经济:较大规模增收、节支、提高利润率规模经济是伴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使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一种投入产出关系。
规模经济的对立面是规模不经济。
3.农业土地规模效益和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土地规模效益是指由于土地规模不同而产生的农业经营效益的差别。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和经营条件下,能够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所要求的土地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尺度。
在我国现阶段条件下,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地区性特点2. 动态性特点3. 层次性特点4. 适应性特点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具体标志分为以下两类:(1)从生产经营者能否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来确定是否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