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关键词:洋务运动李鸿章摘要:19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在朝中有奕、文祥等人,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

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正文:通过近一个学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们在加深了中学历史知识同时,也对一些影响我们近现代文明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认识程度上有所提升。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突出。

以人物说史,以史为鉴。

我们经过仔细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广泛收集和阅读材料后,特别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以及洋务运动的领导核心李鸿章作了课题研究。

以下从简介李鸿章、浅谈洋务运动、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贡献和洋务运动纲领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第一人”李鸿章(1823─1901)是晚清第一重臣,任封疆大吏40余年,位高权重。

清政府在其死后特旨予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后又于京师建立专祠,由地方大吏春秋致祭。

这是有清一代汉族官僚的最高殊荣。

当时,他在国外的知名度也是“中国第一人”,外国人“知有李鸿章,不知有清国”。

欧洲雕塑家把李鸿章与德国的俾斯麦、英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并雕像纪念。

日本的“世界之五大伟人明信片”中也有李鸿章。

李鸿章是桐城派大师,程朱理学名家,有济世安邦之志,经天纬地才具的一代鸿儒曾国藩的学生。

1838年。

十五岁的他以优质入选,遂随父亲李文安由合肥到北京,拜殿试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氏为师。

九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和已升为礼部侍郎的老师一样,获得与他当年同样的职衔。

在翰林院过了三年多平安的生活,本该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

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道路。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他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

1853年4月,刑部侍郎,前翰林院编修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并邀请同乡李鸿章父子协办。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求进身之阶的道路。

在安徽几年,持才傲物,年轻气盛的他被多方制肘,怀才不遇,在处世维艰的局面下,不得已,于1856年转赴九江,投奔老师曾国藩湘军大营,开始走上自己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锻炼得稳健持重,老成世故,干练敏达,曾氏认为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日定当有成。

1861年,为了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决心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

从此使他自成一军,如虎添翼。

在平息东南太平军的战争,和后来的洋务运动及平捻战役中,青云直上,直坐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成为有清一代,汉人位最显赫者。

在曾国藩无意权柄、高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的情况下,湘军因遣散,远戍边疆而式微;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

似乎成了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

由是,他也走上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峰。

但是,李鸿章不能超越他的时代界限和阶级局限,他和中兴诸臣虽然力挽狂澜,维持着大清帝国的存在,延续了它的生命,却终于无法实现真正的中兴。

在清廷昏庸无能,腐朽衰落;慈禧专权,穷奢极欲,纲纪败坏;儿皇帝羸弱,拘谨怯懦;官吏贪赃枉法,醉生梦死的现实条件下,他也只能同流合污,尸位素餐,俯仰之间,惟慈禧马首是瞻,消磨了锐气。

他的淮军,在现实的环境中,也不可能在真空中独存。

只能违背老师生前“勤于邦、俭于家、言思信、行笃敬”,“俯畏天命,仰畏人命”,“崇俭约以养廉”,“勤求、致贤、养民、正风气、喜闻诤言”。

二十万素日精锐善战的淮军,二十年后,形同一堆朽木,一触即溃。

辽东一战,禁不住两万日军的凌厉攻势,兵败如山倒。

迫使李鸿章,只能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系于一线之时,艰难地选择战与和。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可以说,要了解近代中国,不能不了解李鸿章。

中国近代思想家粱启超在所著《李鸿章传》中说,对人物评价,“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

”我们暂不全面客观的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只着重与他与洋务运动的关系以及他在整个中国早期近代化运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地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

“洋务”泛指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关系的一切事务。

“洋务运动”则是历史学家对1861年至1895年间人们所从事的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所谓“洋务”事业的历史概括。

对洋务运动历来有着不同的评价。

但是,不管清政府从事改革的洋务派自觉或不自觉、意识或不意识,他们的言行,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

因此,今天我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其实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的评价,我们已形成了从辩证的角度运用“两点论”做出套路式的认识。

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从倾向性看,洋务派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但是,我们本文所探讨的重点是李鸿章个人对洋务运动的贡献,究竟这样一位在当时位高权重的老臣,面对专横腐朽,奢侈浮糜的慈禧朝权,在封建帝国的屋宇下,是如何推广他的洋务思想,激励救国。

究竟是洋务运动成就了李鸿章,还是李鸿章导演了洋务运动的始末。

三、洋务运动的先觉者和旗手林则徐、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是蹉跎20年,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付诸实施,直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才开始发起以图谋富强为宗旨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在朝中有奕、文祥等人,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62年,他率淮军赴上海镇压太平天国,并很快升任江苏巡抚。

叹于洋人武器之威力,惊呼“真神技也”,视为“攻城利器”。

他认识到,中国兵器不如人,必须引进西洋兵器。

他认为,“我能自强则彼族不敢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

”在军费紧张的条件下,大量购买洋枪洋炮,派官兵向洋人学习技术,聘请外国教习训练部队。

1863年,又创设“炸弹三局”,即英人马格里主持的先在松江后迁苏州的洋炮局及两个上海洋炮局。

李鸿章的洋炮局“广觅巧匠,讲求制器及制器之器,击锐摧坚,业已著有成效。

”李鸿章所办的苏州洋炮局买下了阿思本舰队的机器设备,开始用蒸汽动力和西洋机器进行生产。

这比1861年曾国藩设立的安庆军械所全用手工劳动更为先进,而由手工劳动到蒸汽动力带动的机器生产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根本转变。

这一转变在中国是由李鸿章率先引领的。

同时,他在上海设立了广方言馆,这是继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一年之后,地方上建立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他认为,学习西方长技必须从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入手,只有通晓西方语言文字,才能将西人所擅长而又没有翻译过来的“测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学到手。

他自信“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岀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技巧,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俾助。

”广方言馆还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机器制造的技术。

他在奏请中提出,语言学校的学生,仍可谋取科甲正途。

这打破了视西文、西学为奇技淫巧的陈旧观念。

一般认为,在1872年曾国藩去世之前,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是曾国藩。

其实,李鸿章对洋务事业的态度比曾国藩更积极。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

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1.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企业20余个,而最大最有示范性的四大兵工厂,即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其中除福州船政局为左宗棠所办外,其余皆为李鸿章创办或接办。

2.创办民用工业。

在筹备军事工业之初,李鸿章就认识到“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

”并预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商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

”这种认识,显示了李鸿章的远见卓识。

3.创办民用企业。

1878年正式成立的开平矿务局是李鸿章奏请设立的。

它是中国最大的近代化煤矿,被李鸿章视为“富强之基,此为嚆矢”。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棉纺织工厂──上海织布局是李鸿章于1880年创办的。

1880年他主持修筑了中国第一条商业铁路──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

此后又延长到天津,全长130公里。

1886年李鸿章奉旨创办了“杜患防边”、“筹边兴利”的漠河金矿。

4.创建近代海军。

李鸿章重视海防。

1872年朝廷内的顽固派提出裁撤轮船制造的意见,李鸿章坚决反对,他指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轮船之费万不可省。

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不得强矣。

”在1874年的海防大讨论中,李鸿章强调加强海防,应“中外一心,坚持必办,力排浮议”,“历久不懈,百折不回”。

清廷决定建设三洋海军,李鸿章接受督办北洋海军的任务。

1885年李鸿章为加强统一领导,克服各自为政的弊病,建议设立统一指挥的海军部。

1888年,拥有各种船舰25艘,总排水量4.1万吨的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