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举措及其评价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此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鸿章为了强国富民,维护清朝的统治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救国运动——洋务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从军事、民用、教育、科技等等各个方面入手,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时成为洋务运动的挂帅人物。
关键词: 洋务运动举措贡献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面对此种不利形势,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与顽固派。
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他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然而对于洋务事务经营时间最长,兴办事务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两个方面了解他:第一:李鸿章在兴办洋务运动中做出的功绩主要从以下兴办洋务的举措中来了解:(一)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企业有二十余个,而最大的有示范性的四大兵工厂,即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其中除福州船政局为左宗棠所创办外,其余皆由李鸿章创办或接办,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上海机器局,成立于1867年9月。
它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后来能修船造舰,成为综合性的军用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初建时,厂内修船之器居多,制炮之器甚少,之后在李鸿章的要求下,这个厂很快改造成为以生产枪炮为主的兵工厂,成批生产田鸡炮与前膛枪,所制“开花,田鸡等炮,皆与外洋者足相匹敌”,生产的前膛“亦与购自洋者无异”。
从1867年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制造轮船,次年造成第一艘轮船,李鸿章十分喜悦,鼓励中国工人再生产实践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曾国藩对此轮船命名为“恬吉”,意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之意。
1868年9月28 日,这艘船驶至南京江面,接受了曾国藩检阅。
1869年至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又相继造成“操江”、“测海”、“威靖”、“海安、”驱逐”等多艘轮船。
1874年,江南制造总局在华龙镇设黑药厂制造黑色火药。
又建枪弹厂,生产子弹。
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开始设立炼钢厂,从国外购置炼钢机炉,在湖南湘乡购买矿石、生铁、自行炼钢。
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造成5响后膛快利枪以及全钢后膛快炮。
1892—1893年,设立栗色火药厂与无烟火药厂,制造栗色火药与无烟火药。
在李鸿章等人支持、监督与指导下,甲午战争前夕,江南制造总局已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军工厂,在造船与军火武器制造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867年至1893年二十多年中,该局共造轮船8艘,各类枪支5万余支,各种炮270尊,水雷500余个,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炼钢厂,增强了国防力量,培养并造就了一批技术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产业工人队伍的成长与壮大。
甲午战争期间,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枪炮弹药,几乎调拨一空,在抵御日本侵华战争中起了明显作用。
金陵制造局,是在1865年由苏州洋炮局扩建而成的,它的厂址位于南京。
迁至南京后,规模扩大,生产能力也提高了。
它主要从事各种口径的大炮,炮弹和子弹的生产,还生产其他军用品。
就当时规模而言,金陵制造局在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与天津机器局的第三大军工厂。
金陵制造局与江南制造总局都是制造军用器械的兵工厂,它们用蒸汽机作为动力,以机器为工具,雇佣了一批工人,这表明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
这两个局的资金都来自清政府的财政调拨,生产的武器弹药,都归湘军和淮军以及其他各省军队使用。
它们不仅不参与市场竞争,不产生直接利润,而且金陵制造局为1884年中法战争提供了一定的军需物资,支援了战争的需要。
天津机器制造局:是在奕 授意下,由清室贵族,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于1867年在天津创办起来的,但于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转入李鸿章之手。
从1870年开始,李鸿章增建天津机器局厂房、添购机器、兴造药库、加筑围墙,不断扩大天津机器局生产规模,仅一两年时间即建成铸铁、熟铁、锯木等厂以及第二碾药厂,药库三座,总计建厂房200余间。
1874年后,又增建碾药厂,药库三座,添设洋枪长与枪子厂。
1876年,增设电器水雷局,聘请外国专家制造海防急需的各式水雷,并分设电报,水雷学堂,培训专门人才等等。
李鸿章一直坚持不懈,终于天津机器局在他的筹划和直接领导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它不仅生产军火武器,而且也制造民用机器和轮船。
当时,天津机器局的功用时不可小觑的,它从1870年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20余年间,它多次扩建,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兵工厂,北洋海陆军以及热河、察哈尔、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地驻防军的军火武器均由该局供给,江南驻防军的武器也由该局供给。
中法战争期间,天津机器局夜以继日地加紧生产军火武器支援前线,较好地履行了保卫国家,抵抗外国侵略的任务。
如下表:天津机器局历年收支表(1867—1891)单位:两年代收入共计支出津海东海两关四成洋税(包括招商局轮船税)户部拨边防饷银北洋海防经费协款各省划还军火等价银1867-1870 1870-1871 1872-1873 1874-1875 1876-1877 1878-1879 1880-18811882188318841885188618871888188918901891?256080395269584287445608338910453999266000281697369000340001226322176683304511317683173929069?256080395269584617484119461542671667297768313067398067356679320332300201367321358706317713421572?244988394700575494488364482539643757266969277078454468294066296212345966296800383074328679316419*资料来源:引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第367页.上表支出数字表明:天津机器局费用除19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大力扩充支出较多外,其后就是1884年中法战争中开支最多,1887年后因加快北洋舰队建设支出出也较大,可见其御外作用是很大的。
从这一点可以明显地看出李鸿章自强、御辱、救国的崇高精神作风。
天津机器局所取得可人的成绩更是与李鸿章个人的指导和筹划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令他个人所欣慰的。
(二)创办民用工业。
李鸿章在发展了军事工业后,为了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他意识到发展民用工业也迫在眉睫。
而且在筹备军事工业之初,李鸿章就认识到“洋器于耕织、印刷、陶制诸器、皆能制造,百裨民生口用,原不专为军火而攻,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
”并预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商大贾必百仿造洋机器作以自求利益者。
”这种认识,足以显示他的远见卓识。
他创办的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等。
轮船招商局成立于1873年,成立之初只有轮船3艘,而其后展开的客运业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在兼并旗昌公司产业后,招商局拥有轮船33艘。
这个时期,主要经营沿海与内河航运,年收入平均为2百万两白银,年净利为30万两白银,取得了可人的成绩。
李鸿章个人给招商局的定位是:没有大事的时候,轮船可以运粮食载客,遇有战事时输送军火,他还希望在航运上可以和外国的船只抗衡。
轮船招商局的创建与发展,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沿海与内河航运的局面。
从其创立至1893年的20余年间,招商局轮船往来长江与沿海,搭送客货,运费收入每年平均约200万银两,以20年计算,“统计中国之利少入洋船已4000万银两”。
李鸿章创建该局时规定“略分洋行之利”的目的已基本达到,此乃其一。
其二,随着招商局规模扩大,轮船数量增多,对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招商局先后投资于开平煤矿,荆门煤矿,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其三,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为中国近代航运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其四,轮船招商局从1872年成立之1893年,资产已达400万两白银,拥有轮船三十余艘,开辟了内河与沿海多条航线和国外航线,对于国内南北物资交流以及中外贸易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其五,轮船招商局对抵御外国侵略做出了贡献,如1874年日本侵台。
最后,轮船招商局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轮船招商局取得的这些成就跟李鸿章创办其他的目的是相符的,这也是李鸿章所希望的。
(三)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
主要有以下:1987年正式成立的开平矿务局是李鸿章奏请设立的,由唐廷枢办理。
目的是为了供给机器制造局所需的煤,此外还可以避免煤矿资源被外国人所掌握。
起初开平煤矿局除了采煤、还采铁、炼钢。
后来,因为经费和技术问题,专门采煤。
到1894年,日产煤2千吨,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矿业,也是最大的近代化煤矿,而且它的成绩显著。
该局所属唐山与林西两矿所生产的煤,不仅运销南、北各口岸,而且源源供应轮船招商局与天津机器局等民间和军用企业,大大缓解了这些企业对洋煤的依赖。
除此之外,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棉纺织厂---上海织布局,也是李鸿章于1880年创办的。
李鸿章创办它的目的是为了抵抗洋货,由彭汝琮办理。
织布局后来在上海、宁波、镇江等处设立了10个分厂。
1880年,李鸿章主持修筑了中国第一条商业铁路——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此后又延长到天津,全长130公里。
1891年,李鸿章在山海关设立了北洋官铁路局。
第二年动工修建关东铁路,1893年铺轨到山海关。
1894年,修路到中后所。
这段铁路的经费全部由清政府拨款,故称为“官路”。
1886年,李鸿章还奉旨创了“杜患防边”,“筹边水利”的漠河金矿。
1888年,正式开始采矿。
1894年,产金多达两万八千多两,成为清政府名副其实的金库。
更让人惊叹的是,中国的电报业务也是最先由李鸿章倡办的。
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清国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
1879年,李鸿章提出,洋人从国外到上海设立了电报,在瞬息之间,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消息。
中国使用驿站,最快的虽然说可以达到日行六百里,但经常还是会误事。
如果中国有了自己的电报,就可以抵制外国电信业控制中国。
中国电报最早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和天津之间架设实验,结果很成功。
1880年,李鸿章修建从天津到镇江的电报,实现了南北之间的信息传递。
1882年,电报局改为官督商办企业。
经过集资,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的电报在1884年开通。
因而,电报局从天津迁到上海。
此后,电报局分别架设了津京线、长江线、桂滇线、陕甘线等。
1882年,李鸿章奏报说:“中国的陆路电线到现在已经有百十年的时间,遍布各省,瞬息万里,官员商贾都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