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某的行为与汪某自杀无因果关系
被告人高某,男,42岁,农民。
1989年5月3日下午,被告人高某因生活琐事与邻居汪某(男,so岁)发生口角,高从自家门里向外推汪,汪也揪住高的衣服,两人厮打起来、此刻高某之子(中学生,15岁)闻讯赶到,用木棍打了汪某头部一下,汪某头皮被打裂,伤口长三厘米。
对此,汪某感到委屈、气愤,精神受到刺激。
几日后发现精神异肖,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心因性精神病。
6月20日晚,汪服大量氯化镁中毒死亡。
简析:
此案在处理中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高某因琐事与汪发生口角,是挑起事端者,并首先用手推汪某,引得其子用木棍将汪打伤。
汪因被打精神受刺激,服毒自杀,造成严重的后果。
可见,高某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因此,应按伤害罪论处。
另~种意见认为,被告人虽然从自家门里向外推汪,但既不是殴打,也不是伤害,汪的自杀同高的推操行为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因此,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伤害罪,不应追究刑事责任。
我们同意后一种意见。
首先,故意伤害罪是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
所谓损害健康,是对他人身体组织完整性的破坏或对人体器官正常机能的破坏。
被告人只是用手从自家门里向外推了汪~下。
此行为根本不具备故意伤害的特征,也不属于一般殴打的性质。
因此,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伤害罪的理由不能成立。
其次,我们分析杀人案件,恃别是自杀案件,除应注意主观要件外,还必须要很好地研究行为与结果之间有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所谓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主要是指与违法犯罪有直接关系的危害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必须是某种违法犯罪行为对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起着主要的、直接的、必然的或者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起着次要的、间接的、偶然的或者说非决定性的作用。
综观全案,我们认为被告人用手推板汪某共发展到二人厮打的行为与汪自杀的结果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主要根据是,被告人的行为不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这一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决不会是引起自杀的根本原因,而只能是一种偶然性的外在条件,而且也是被告人主观上所不能预料的。
汪某自杀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心胸过于狭窄,经不起任何刺激,他感到“委屈、气愤、精神受到刺激”,医生诊断为“心因性精神病”。
当然,被告人用手推汪引起二人厮打的行为是一种错误,但不属于违法犯罪,即缺乏逼人自杀的主、客观要件。
因此,自杀的主要责任应由汪某自己来负。
至于被告人之子用木棍将汪打伤的行为,虽属伤害行为,但不构成重伤罪,且因其年龄未满16岁,按照刑法的有关规定不应负刑事责任。
但对他这种违法行为,要责令其家长加以管教或由有关部门收容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