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肌缺血PPT课件

心肌缺血PPT课件


直接在缺血、 损伤、坏死 各区心外膜 表面置放电 极,可记录 到三种特征 性图形。
26 26
急 性 心 肌 梗 塞 心 电 图 的 形 成
21 21
坏死型Q波或QS波发生机制
1、心肌梗死ECG为坏死心肌与健康心肌的综合向量。
2、心肌梗死主要发生于室间隔及心内膜下心肌,使 QRS起始0.03~0.04 s 除极向量背离坏死区。 A、正常心肌 除极顺序
左右心室除极综合 向量R波 起始0.04s,室间隔 向量q 波
B、心肌梗死 除极顺序
梗死心肌电活动丧 失,综合向量背离 坏死区,产生QS波
钳紧时间延长,ST抬高, 呈单向曲线。松钳恢复。 心肌仍无组织学改变。 持续钳紧,R波变成QS 形,松钳也不恢复。 心肌有组织学坏死。
16 16
急性心肌梗塞三种基本类型ECG图形
1、缺血型:
T波改变 2、损伤型:
ST改变
3、坏死型: Q波,或QS波
17 17
1、“缺血型” 改变
• 缺血最早出现在心内膜下,相关导联上 T波高尖。 • • 缺血使心肌复极延长,ECG - QT间期 延长。
• 类似于心外膜下心肌缺血的ECG表现。 • • 缺血型:T波倒置; 损伤型: ST压低。 原因: 1)透壁性心肌缺血,缺血范围心外 膜大于心内膜; 2)探查电极离心外膜距离更近。
9 9
(二)心肌缺血性ECG改变的临床意义
• 缺血性ECG: T波, ST段, 改变; 单独或联合出现。 • 典型心绞痛发作: 常伴发作性ST ,T 。 • 持续性ST-T改变: 常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 变异性心绞痛(冠脉痉挛): 常为发作性ST段抬高, T波高耸(急 性严重缺血表现)。

10 10
常见的缺血时ST-T变化图形
• T波; 低平,
负正双向,倒置。
(冠状T波—— 倒置深尖, 双肢对称;缺血,梗塞)。
• • ST段 : 压低 ,
水平型或下斜型 。
11 11
(三)ST-T改变的鉴别诊断
1、ST-T改变的其他原因: 心肌病,心肌炎, 心瓣膜病,心包炎, 电解质紊乱(低K+), 药物(洋地黄,奎尼丁),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
心外膜下心肌复极向量失去抗衡, 致使T波向量突出, 形态高尖。
心肌复极顺序逆转,出现与正常方 向相反的倒置T波。
探查电极 7 7
2、损伤型ECG表现
•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 ST段压低 • • 心外膜下心肌损伤 ST段抬高
• 发生原因: 心肌损伤产生ST向量, 由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8 8
透壁性心肌缺血ECG表现
12 12
ST-T改变的鉴别诊断
2、继发性ST-T改变: 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 —— ST-T改变继发于心室除极的改变。 (原发性T波改变: 原发于心肌缺血所致的 心肌复极改变。) 3、T波电张调整性改变: 人工心脏起搏器电刺激引起的T波改变。
13 13
继发与原发性T波改变ECG图形
第四节 心肌缺血和ST-T改变
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
斑块破溃/ 裂隙和血栓形成 不稳定性 心绞痛 脂肪条纹 心肌梗死
正常
纤维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
}ACS
缺血性中 风/TIA
严重的 下肢缺血 临床无症状
稳定性心绞痛 间歇性跛行 年龄增长 心血管死亡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 TIA, 一过性脑缺血 发作
T- P段 T- P段
B、 除极受阻学说:
正常心肌除极完毕 呈负电位。 损伤心肌除极受阻 仍为正电位。
电位差ST向 量由正常心 肌指向损伤 心肌,ST段 抬高。
20 20
3、“坏死型” 改变
• 缺血近一步加重,心肌坏死,电活动丧 失。 • • 坏死型ECG表现,异常Q波(宽度 > 0.04 s, 深度 > ¼ R,面向坏死区的部位),或QS波。 •
22 22
Vector Influences
23
急性心肌梗死ECG的形成
24 24
急性心肌梗塞ECG的形成
位于坏死区周围的体表电 极记录到缺血和损伤图形 位于坏死区中心的体表电 极同时记录到缺血、损伤 和坏死型特征的图形
为直接置于心外膜的电肌极可分别 记到缺血、损伤、坏死型图形
25 25
急性心肌梗塞ECG的形成
J point
14 14
第五节
心肌梗塞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一)基本图形及机制 急性心肌梗塞动物试验—— 方法: 用血管夹钳紧冠状动脉, 持续不同时间阻断血流, 观察相关心肌的ECG改变。
15
15
急性心肌梗塞动物试验观察
钳紧几分钟内,T 波倒置。 松钳后恢复直立。 心肌无组织学改变。
3
Coronary Arteries
4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影响心室肌复极,出现ST-T的异常 ST-T改变还可见于

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心肌梗塞 电解质紊乱及药物的影响 正常人 在心肌缺血心电图判断时

所以:

一定要结合临床,强调动态改变
5
(一)心肌缺血的类型
• 缺血持续的时间及程度: 缺血型ECG, 损伤型ECG • 缺血部位: 心肌层,及心室壁 心内膜下层, 心外膜下层 左室下壁, 左室前壁
2
冠状动脉斑块
Multiple plaques detected
Multiple plaques detected Culprit lesion
MI, myocardial infarction. Goldstein JA, et al. N Eng J Med. 2000;343:915-922. (with permission)
18 18
2、“损伤型” 改变
• 缺血时间延长,程度加重,相关导联出 现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多为透壁性)。
19 19
ST抬高机制的两种解释
A、 损伤电流学说:
正常心肌充分极化 损伤心肌极化不足 损伤电流背向探查电极, 等电位线(T-P)相对下移。 除极完毕, 全部负电位, 无电位差, ST段相对抬 高。
心肌缺血ECG表现: 决定于缺血的程度, 缺血持续的时间,缺血发生的部位。
6 6
心肌缺血导致复极异常
正常时心肌复极: 心外膜
复极方向
心内膜 推进。
缺血时心肌复极: 缺血处心肌复极延迟。
心内膜下心肌 缺血,该处心 肌复极更加推 后。
T波向量
心外膜下心肌 缺血,该处心 肌复极推后到 心内膜下心肌 复极之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