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心理准备
培养九种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1、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系统 思维的能力
2、对新问题和复杂问题的综合和表达能力 3、跨学科知识的交融能力 4、英语和第二外语的交流能力 5、判断自己的选择和决定的结果及相关后果
的能力
6、在复杂信息环境下的检索和判断能力 7、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8、对民主、价值、平等和社会责任的承诺 9、了解外来文化和变化中的世界的能力
2004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自杀事 件
三、充分准备、努力完善素质
道德准备: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知识准备:专业知识、动手能力 能力准备:准备实能、挖掘潜能
一、辨证认清形势
第二,是十六大给我们的启示。中央高 层领导人新老交替的完成,彻底打破了 终身制,干部年轻化、专业化的步伐正 在加快,这预示着年轻人会有更多的成 才机会;同时中国已进入了老年社会, 急需大批量高素质服务人员,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职 业舞台。
一、辨证认清形势
第三,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级政府、组织、各 类学校都越来越关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日前联 合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扩招后普通高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新增的就业岗位优先录用 符合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此外,户籍的淡 化,求职资格(2年)的保留,国家有关政策 正向着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方向倾斜
二、调整心态、战胜心理困扰
第二、有的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容易产 生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
有的大学生说面对就业我很焦虑,也有 人说如何面对考官我很紧张,还有人说 怎样去接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挑选,我很 郁闷;等等。
二、调整心态、战胜心理困扰
第三,有的学生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 平时不进行就业准备,容易产生依赖、 从众和“临时抱佛脚”等不良心理。有 的表现为随波逐流、盲目从众;有的或 是依赖家长、或是依赖学校;有的则是 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再说” 的心态混日子。结果是学校、家长比他 (她)还着急——所谓“皇上不急太监 急”。
二、调整心态、战胜心理困扰
第四,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常识, 不能正确对待自主择业,特别有的学生 缺乏面试的应对策略,在一段时间内恐 慌、迷茫、无奈、无助 。
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心态,积极作好求职 前的心理准备。
二、调整心态、战胜心理困扰
第五,极少数学生心理偏激,甚至发生 极端行为。
2003年12月河北某大学男生因报考公务 员未成的自杀事件异。西部地区需求量较大的师范、 文秘、农学等专业,在东部地区需 求较少;东部地区需求量较大的企 业管理等,在西部地区需电气工程 及自动化、材料类、求较少。
二、调整心态、战胜心理困扰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困扰 有:
第一,面对就业的压力,大学生有 的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产生自 傲、攀比、自卑、保守和不知所措 等心理困扰。例如有人说没有什么 什么条件我是不去应聘的;也有人 说我自己什么都不行,不知道自己 该做什么,等等;
2005年不同性质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学历 比例情况表:
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党政机关 11.5%
58.2%
30.3%
事业单位 15.1%
56.3%
28.6%
国有企业 5.8% 非国有单位 4.5%
55.2% 47.2%
39.0% 48.3%
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其次,不同地区对毕业生需求数量 差距较大。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
仍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其次面随 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在 吸收和引进人才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吸 纳毕业生的能力增强。
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第三,需求专业相对比较集中。需 求排名前十位的专业分别是:计算 机及其应用、市场营销、机械设计 与制造、建筑、财会、外语、医药 卫生、师范类、电子信息、工程技 术等,占总需求量的38.3%。
大学生 求职心理准备
主要内容:
一、认清形势、客观认识自我 二、调整心态、战胜心理困扰 三、充分准备、努力完善素质 四、增强自信、积极应对挑战
职业选择如此复杂
兴趣 个人能力
个人世界
性格
价值观
经济发展、 供需关系
户口、薪金、 住房…
岗位要求 职业信息
双向选择
请大家先看几组数字: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签约率 1996年93.7% 1997年97.1% 1998年76.8% 1999年79.3% 2000年82.0% 2001年90.0% 2002年80.0 % 2003年76.0 % 2004年74.0% 2005年74.0% 2006年70.0%(五月底)
往年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人事部曾经对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需 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2005 年高校毕业生需求呈现出四大特点
首先,本科生仍然是各类单位接收的主 要部分,在各类单位所占比例均在50.0% 左右。非国有单位对专科生的吸纳能力 较强,招聘的专科生数量与本科生相当。 整体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研究生 的接收比例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 单位 。
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变化
2001年115万 2002年160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280万 2005年338万(根据教育部领导
讲话记录)
人才竞争,“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
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素质高——思想政治、身心素质 道德好——公共道德、职业道德 能力强——专业水平、应用能力 肯合作——人际关系、团结协作 善学习——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能创新——善于思考、积极创新
一、辨证认清形势
虽然大学毕业生遭遇到扩招后的就业高峰,就 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应一分为二的分析:
就业的有利因素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 加入WTO到申奥成功,从十六大召开到上海 申博成功,面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飞速发展 的大好时机,必然需要大批量受过高等教育、 有专业技能、讲究社会公德、有良好职业道德 的“四有”新人去参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宏伟目标,更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人才, 这些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