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的教学
现代诗教学与古诗教学的基本点相同,都要着重于朗读、背诵。
阅读欣赏新诗,没有时代的隔膜,没有语言障碍,知识也比古诗简单,这是方便的一面。
但是,新诗受外来诗歌的影响,表现手法比古诗复杂了许多,给理解诗意带来一定的困难。
况且现代人读新诗,理应要求高一些,深入一些。
首先,要求要真正领悟诗中的感情内涵。
要捕捉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并不容易。
有的诗命意鲜明、直抒胸臆,比较好懂;有的诗很含蓄,把真意藏匿起来,而以曲折或折射的方式加以暗示,就得费力揣摩了。
读后一类诗,要注意领悟,少作一些无谓的解释,也许倒会接近或切合诗的真意。
怎么领悟呢?下面介绍几种切入角度,也可看作方法,供教学参考第一,从诗的意象(诗人意中之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
例如,读艾青的《树》中的“一棵树“的意象和罗洛的《信念》中的”一株树“的竟象是有着质的不同的。
艾青的《树》中“树”的意象着力点是在第二节,对“树根”的描写上,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这种盘根错节的交织,我个人以为,就是一种向心力,就是一种因团结而产生力量;而《信念》中的“一棵树”的意象,则是“信念”的一种物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物。
第二,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一味追求实指。
如《信念》中的“高山柏”,“发怒的雄狮”般的“长年不息的风”,《中国的土地》中的“杜鹃花”、“椰子林”、“挂霜的葡萄”等皆有深层次之内涵,而客观事物仅是作为一种意象而出现的,而这处竟象,则是走进诗情的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故应深入挖掘其深层次之含意。
第三,许多诗本身着重于虚写,阅读欣赏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当然,诗歌艺术的多义性和朦胧性是存在的,理解诗意的绝对模式却不存在,因此我们应树立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之观念,尊重学生的解读,但这种解读得以诗的意象为依据,不能脱离具体作品和作者,以及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
我们看看罗洛的《信念》:
信念是一株树
一株坚强的高山柏
在险峻的群峰中
高山柏站在崖层上
长年不息的风
像无数发怒的雄狮
向它奔袭而来
高山柏站立着
不弯腰,不屈膝
它的带着绿叶的树梢
向上扬起
诗中把“高山柏”这一核心意象,置于“险峻的群峰中”,且要迎接“长年不息的风”,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冲突与斗争,本身就是壮美,当然,对诗意的理解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诗的意象所带给我们的暗示还是值得很好的体味的。
第三,阅读欣赏新诗,还要学习精粹的语言。
诗歌遣词造句讲究精练、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
如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吵粒
诗中“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色彩鲜明,意蕴丰富,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学习。
总之,我以为诗歌教学要着力于点评、朗读、背诵,少做无谓的分析。
点评,是有选择地讲一下炼字炼句的精妙,重在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熟读成诵,重在积累。
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总而言之,与其铺排分析浪费时间,不如多读多背几首好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