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礼仪
(二)仪表,让警察成为一位令老百姓感觉舒适、 有美礼仪
• 首要原则:保持服装的整洁
2、记住着便装的四条原则
• 一、与时空环境相协调 • 二、与自身特征相协调 • 三、与社会角色相协调 • 四、与时节相协调
示例图片
男士着装礼仪
• 中山装穿着要领
需将领口风纪扣、 前门襟的五粒扣子和 袋盖扣全部扣好,衣 裤口袋内不放置过多 的杂物,保持衣身的 平整挺括即可,双脚 以配穿黑色皮鞋为佳。
• ⑤纽扣。西装有单排扣和双排扣之分,穿单排三粒扣西 服,一般扣中间一粒或上两粒;单排两粒扣,只扣第一 粒,或全部不扣。若在正式场合,则要求把第一颗扣扣 上,在坐下时方可解开。如系双排扣西装,应将扣一一 扣上。
• ⑥西裤。西裤作为西装整体的一个主要部分,应与上装 相协调。西裤长度以触到脚背为宜。西裤穿着时,裤扣 要扣好,拉链要拉到位。
3、职称的称呼
•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直接 以其职称相称。 以职称相称,下列三种情况较为常见。 (1)仅称职称。例如:“教授”、“律师”、“工程 师”,等等。 (2)在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钱编审”、“孙研究 员”。有时,这种称呼也可加以约定俗成的简化,例如, “吴工程师”简称为“吴工”。但使用简称应以不发生误 会,歧义为限。 (3)在职称前加上姓名,它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例 如:“安文教授”、“杜锦华主任医师”、“郭雷主任编 辑”,等等。
(四)礼仪的功能 一、弘扬礼仪传统 二、提高自身修养 三、完善个人形象 四、改善人际关系 五、建设精神文明
第二节 监狱人民警察形象建设
一、现状
形象是一个职业群体综合实力的体现, 当前监狱人民警察的形象如何,从事政法 工作的同行、社会媒体、普通群众都有相 应的所谓的印象。
《被大众遗忘的狱警》
• ◆回应“四中全会前,全党强力推动反腐学习” (9月17日B9时局)
• 男士西装穿着要领
穿双排扣的西装一般应将纽扣 都扣上。穿单排扣的西装,最基本 的讲究,就是下面那粒扣子永远不 系。如是两粒扣的只扣上面的一粒, 三粒扣的则扣中间的一粒。但是千 万千万要注意,不要所有的扣子都 不系,所有的扣子都不系就会显得 比较傻,成为休闲西装了。在一些 非正式场合,可以不扣纽扣。穿西 装时衬衫袖口一定要扣上。
女士着装礼仪
• 西服套裙着装规范
1、大小适度,穿着到位。 2、搭配适当,装饰协调。 3、内衣忌露,鞋袜得体。 4、兼顾举止,优雅稳重。
示例图片
饰品的佩戴
1.符合身份 • 服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就是为他人提供各项服务,即一切要以服务
对象为中心,竭尽全力地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从业人员必须对自 己的角色定位有正确的认知,不能本末倒置,甚至将自己凌驾于对方之 上。 2.以少为佳 • 从业人员在其工作岗位上佩戴饰品时,一般不宜超过两个品种;佩戴某 一种具体品种的饰品,则不应超过两件。而且从业人员可以不佩戴任何 首饰,对于男性从业人员来讲,尤其有必要如此。 3.区分品种 • 社会上流行的脚链、鼻环、指甲环、脚戒指等不宜在工作时佩戴。 4.佩戴有方 • ①穿制服,不宜佩戴任何饰品。 • ②穿西装、职业装时,不宜佩戴工艺饰品。 • ③工作岗位上,不宜佩戴珠宝饰品。 • ④所佩戴的饰品,要彼此协调、相互统一。
到了现代社会,维护尊卑等级的陈旧没落的形式被 废除,代之以人与人之间尊重平等的礼仪,礼仪从形式 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礼仪有许多继承了传统礼仪的精华。如《礼记》 中载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规定人与人交往时 应“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论语》 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荀子·劝学》篇中也讲:“礼而后可与言道之 方,辞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这些言论为现代礼仪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有“责己严、 待人宽”,“温良恭俭让”,“尊老爱幼”等行为规范 也都为今人所用。
3、从容、稳健——警察的走姿
4、优雅、自然——警察的蹲姿
5、将微笑挂在脸上 6、学会用你的眼睛说话
第三节 警察的交际礼仪
一、称呼礼仪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 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 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 随便乱用。
第三,讲究礼仪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 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三) 礼仪的内容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 行为准则。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尊重、友好等谦虚 恭敬的规范行为。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 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 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服饰及个 人卫生等,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式是指特定场合举行的专门化、规范化的活 动。 总之,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都是礼仪的表现形式, 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 人们相信在天地之间,还有超自然的神主宰 着世界万物,天、地、日、月、山、川等皆由神 主管,并且还有形形色色的鬼在世间作祟。人们 为了避免受伤害,便虔诚地向神鬼跪拜敬礼,祈 求免祸致福,从而产生了人类以祭天、敬神为主 要内容的礼的雏形。在长期敬神祭鬼的活动中, 使得各种程序与形式逐渐完善并固定下来,这就 是最初的礼仪。可见,礼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 产物。
• ⑦口袋。无论是两件套或三件套西服,其上衣和西裤口 袋应少装或不装东西。钱包、打火机等用品可装在西装 左、右内侧衣袋里,以保持西服的美观。
• ⑧鞋袜。按照西装的着装要求,穿西装应配黑色系带皮 鞋,并保持鞋面清洁锃亮。旅游鞋或长筒鞋等不宜在正 式场合穿用。与皮鞋配套的袜子应为深色的纯棉、线、 丝或羊毛制品,忌穿白色袜子。而且袜筒要足够高,弹 力要好,以免坐下后,漏出一截腿,极为不雅。
④领带。领带是西装的灵魂,凡正式的场合,穿西装不系领带会显得苍白无力。领带 有普通结(小结)、温莎结(大结)和小温莎结(中结)三种不同的系法。领带结的大小随衬衣领 的宽窄而变,衬衣领角越大,领带结越大;衬衣领角越尖,领带结越小。领带的宽度随西 装领的宽度而变,西装领越宽,领带越宽。领带的长度以到皮带扣处为佳,切忌垂到裤腰 以下。领带的颜色应与衬衣和西装搭配协调,一般应选择衬衣和西装的中间过渡色。图案 以单色无图案的领带为主,有时也可选择条纹、圆点、细格等规则形状为主的图案。领带 夹一般在第四、五粒扣之间。如衬衫外面穿背心或羊毛衫,则须将领带置于背心或羊毛衫 内。非正式场合可以不打领带,但应把衬衫领扣解开,以示休闲洒脱。
• (福建泉州 潘曾 狱警)【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content/35136
• 社会发展,监狱人民警察的形象正发生着可喜的 变化
一、社会文明的进步呼唤着监狱人民警察的形象 提升
监狱法的颁布——法律层面 公务员制度——身份 依法治国——定位要求
因此、提升监狱人民警察的形象具有非同一 般的意义
二、经济待遇的提高有利于监狱人民警察的形象 提升
三、监狱民察职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监狱人民 警察的形象提升
• 形象建设不是外界强加上去的,是自身综合素质 水平、作风效能的自然流露和充分展示,监狱人 民警察形象的好坏取决于自身的言行表现。正如 钱钟书所说:“当你不在中国,你变成了全部的 中国”。而每一个监狱人民警察何尝不是全部的 监狱民警的“形象大使”,因此,对于监狱民警 而言,从进入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那一刻起,都 应自觉珍惜和维护监狱人民警察的形象。
• 文中有一句提到,“从中央部委到乡镇官员直至 监狱狱警、国企员工”都在学习反腐文件。在乡 镇官员后用了一个“直至”之词,让人感觉狱警 地位之“低下”,可见社会对监狱极不了解。虽 然监狱是封闭的,但监狱改造罪犯的工作需要各 界支持,罪犯的新生也需要社会帮助,而狱警们 又常常被大众遗忘,得不到关心。现在该是到大 家了解监狱的时候了,我想这也应该是监狱工作 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中式女服着装
• 旗袍
中式传统晚装以旗袍为主,注重 表现女性端庄、文雅、含蓄、秀美的姿态。
• 连衣裙
• 着装的TOP原则
(三)仪态,是展示警察高雅气质、迷人风度的 “第二语言”
显示警察仪态美的八个标准 得体 自然 文明 稳重 美观 大方 优雅 敬人 1、端庄、挺拔——警察的站姿
• 2、舒展、大方——警察的坐姿
1、称呼的方式主要有: 1.称呼姓名 2.称呼职务 3.称呼职称 4.称呼学衔 5.称呼职业 6.称呼亲属 7.涉外称呼
2、称呼的方式
3、称呼的禁忌
4、称呼的细节
1、姓名的称呼
• 在工作中上,彼此之间的称呼有其特殊性。总的要求,是 庄重、正式、规范。
•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其具 体方法有三种:
(1)直呼姓名。 (2)只呼其姓,不称其名,但要在它前面加上“老”、
“大”、“小”。 (3)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
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之时。在亲友、同学、邻里之 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2、职务的称呼
•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 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 (1)仅称职务。 (2)职务之前加上姓氏。 (3)职务之前加上姓名,仅适用极其正式的场合。
警察礼仪
主讲 肖素珺
第一节 礼仪概述
(一) 礼仪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至
今,历来尚礼。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远古时代。那时,
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处于一种愚昧状态,在大自 然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对斗转星移、四季变换、风云变 换、闪电雷鸣、地震、旱涝、疾病等各种自然现象和灾 害感到神秘莫测、惶恐不解,在许多自然灾害面前感到 束手无策。于是,人们就把生活中的得失或成功归之于 自然,看成是自然的恩赐或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