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离线作业3第七章领导一、判断题1.领导职能是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可以说管理职能的范围要大于领导职能( √ )。
2.四分图理论是由德国的领导行为研究者首先提出的。
(×)3.通过精神或物质上的威胁来强迫服从的一种权力是强制权力。
( √)4. 领导的目的是影响被领导者去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
( ×)5.根据费德勒的领导理论,高LPC(以人为主)领导者最适合的情境是领导--成员关系不好,任务不明确,职务权力弱。
( √ )。
6.内容型激励理论回答的是“什么样的需要会引起激励”这样的问题。
(×)7.保健因素同工作内容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
(×)8.领导工作最能体现管理的艺术性。
(√)9. 领导意味着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
(√)二、单项选择题1.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之间的区别在于(④)。
①激励因素被监管者控制,保健因素是工作中的内容方面的因素。
②保健因素能带来工作满意,激励因素与工作不满意相关。
③激励因素最关心外部工作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保健因素与个人境遇和身体健康相关。
④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的内容相关,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相关。
2.信息沟通网络是由各种沟通途径所组成的结构形式,它直接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及组织成员的满意度。
一下四种沟通网络形式中,最能使组织士气高昂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③)。
①轮式沟通网络②琏式沟通网络③环式沟通网络④Y式沟通网络3.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沟通联络,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这是指( ③)①目标协调原理②激励原理③沟通原理④命令一致原理4.你手下一名工人操作一台噪声很大的设备但没有带耳塞,违反了公司的安全条例。
这样一来,他自己也显得很痛苦,这是你和他都不愿意得到的结果。
这种事情,你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提醒他,让他戴上耳塞试试。
果真,戴上耳塞后,这位工人感到噪音消失了,于是自觉执行公司的安全条例。
一是对这位工人说:“你不戴耳塞,违反了公司的安全条例。
我责令你停职三天,回去反省一下这些安全措施多重要!”以上两种处理办法:(②)。
①分别是正强化和负强化②分别是负强化和惩罚③都是负强化④都是惩罚5.费德勒的情境理论认为下面哪些行为能使领导者与最有利的情境相适应。
( ④)①重新改变情境②领导者行为培训③加强对领导的选择和任命④使LPC分数与控制程度相适应6.根据权变理论,对于高度成熟的下属,应采取( ②)领导风格。
①高工作、高关系②低工作、低关系③高工作、低关系④低工作、高关系7.领导者正式权力的大小是由(①)决定的。
①人际关系的好坏和领导效能的高低②领导者素质的高低③正式组织中由法规、制度等明文规定的领导者的地位和职务④领导者个人威望的高低三、多项选择题1.“Y理论”认为:(①③)。
①一般人并不希望逃避责任②一般人宁愿受别人指挥③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④上述都对2.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①②④)不是高成就需要者的特点。
①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②不冒风险③具有很强的冒险性④:①和③3.强化理论不注重(③④)。
①人的内在心态②人的行为结果③人的认知倾向④人的内在需要4.一般说来,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①②④)。
①领导者②被领导者③安全需要④领导工作的情境5.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分为(①②③④⑤)五个层次。
①生理的需要②社交的需要③尊重的需要④安全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四、简答题1.斯金纳在其强化理论中提出了哪四种行为改造方式?运用强化理论时,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①正强化②负强化③自然消退④惩罚(2)①要明确强化的目的或目标,明确预期的行为方向,使被强化者的行为符合组织的要求。
②要选准强化物。
③要及时反馈。
④要尽量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避免运用惩罚的方式。
第八章控制一、判断题1. 控制标准应该用货币金额来表示(×)。
2.控制工作力度越大、越严格,越能保证计划的实施。
(×)3.要想实施有效的控制,就需要注意那些对评价绩效有关键意义的因素。
(√)4.控制过程就是管理人员对下属行为进行评价考核的过程。
(×)5.反馈控制虽然获得信息时损失已经造成了,但由于它对员工工作绩效进行了评价,因而有利于强化和激励员工的行为。
(√)6. 一般而言,预算控制属于反馈控制(×)。
7.严格的控制,会使实际工作过程缺乏灵活性,极大地限制人的工作的积极性。
(×)8.一般来说,标准必须从计划中产生,计划必须先于控制。
(√)9.计划和控制的关系是:两者相互依存,计划是控制的先导,控制将保证计划实施和组织目标实现(√)。
二、单项选择题1.预先控制又称(①)。
①前馈控制②实时控制③现场控制④反馈控制2.最理想的控制标准是(④)。
①实物标准②费用标准③资金标准④可考核标准3.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③)。
①提高企业的内部素质②改变组织的外部环境③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④保证组织不出现偏差4.统计分析表明,“关键的事总是少数,一般的事常是多数”,这意味着控制工作最应重视(④)。
①突出重点,强调例外②灵活、及时和适度③客观、精确和具体④协调计划和组织工作5. “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
”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①)最重要。
①预先控制②同期控制③反馈控制④前馈控制6.控制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它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是(①)。
①计划目标和职责明确的完善的组织机构②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③必须进行组织变革④对实际成果进行测量和评价7. 对于建立控制标准,哪一种说法不恰当?(③)①标准应便于衡量②标准应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③建立的标准不可以更改④建立的标准应当尽可能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8.为了保证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制订的计划的实现,管理者必须从始至终地根据计划目标派生出来的标准对组织成员的各项工作进行衡量和纠偏,从而产生了(③)职能。
①计划②领导③控制④指挥9.组织中的控制工作是指(④)。
①人对组织的控制②人对人的控制③人对资源的控制④组织对人的控制10.控制工作的第一个步骤是(②)。
①分析问题②拟定标准③纠正偏差④总结经验三、多项选择题1.按控制活动位置分类,控制可分为(①③)。
①预先控制②前馈控制③过程控制④反馈控制2. 根据控制信息性质划分,控制职能可分为三种类型,即(②③④)。
①前馈控制②计划控制③同期控制④反馈控制3.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包括(①②③④⑤)原则。
①控制关键点②例外③控制趋势④反映计划要求⑤组织适宜性4.从已经结束的活动或已取得的工作成果中获得信息,并根据这种信息采取措施对下一工作过程所实施的控制是(①②③④⑤)。
①过程控制②现场控制③前馈控制④反馈控制⑤事后控制5.控制标准按其内容可以分为(①②③④⑤)。
①定量标准②定性标准③工作标准④技术标准⑤管理标准四、简答题1.什么是控制?管理控制过程包括三个基本步骤是什么?答:控制是保证各项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职能,有一般意义的的控制与管理意义上的控制。
控制的基本要素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
五、案例分析案例:上岗后的第一招棋A、B、C在大学期间就是挚友,被同学们称作“桃园三兄弟”。
他们在六十年代初毕业后,各奔东西,少有来往。
二十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在一次会议中又见面了。
想不到当年东海大学的三个高材生,现在都被改革的浪潮推上了领导岗位,分别担任了三个中等城市仪表局的副局长。
这三位老同学、新局长聚在一起自然就说到半年前各自走马上任时的经历。
副局长A上任后的第一招棋是:召集有关处、室的负责人,开座谈会了解情况。
他在谈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时说:“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大家了解自己,一方面自己又熟悉了各处室的负责人,从而对局里的整个情交可以有个大概了解。
为了尽快熟悉分管的工作,他采取的方法是:“机关工作一有空闲,就深入到局属工厂、公司”,“严格要求自己,边干边提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各基层单位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副局长A,这样想也这样干了,显得信心很足。
副局长B与副局长A不同,他选择的第一件事是与局其他领导逐个进行一次谈心,向他们了解局里的情况,谈自己上任后的想法。
他认为这样做可以先沟通思想,彼此有所了解,为今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他决定在半年时间里不坐办公室,争取跑遍局属的全部企业(包括科研单位)做到最大限度地熟悉基层。
当问到B对刚上任所采取的这种做法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时,他说:“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十分熟悉下属的干部和群众,与干部群众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指挥谋略上得心应手,才有发言权”。
副局长C上任后选择的第一招棋又完全不同于前两位老同学。
他显得很自信,上任后即行使职权,他要求有关处室在一定时间内画出六张图来,并亲自确定这六张图的内容分别是:组织结构图,岗位功能图、内部关系图、外部关系图(处室与处室之间和处室与外局对应处室之间的关系)、信息传递图、重大事务处理程序图。
在各处室画图的过程中,他也参与其中,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同志们共同商讨和修改。
他在具体谈到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种方法时说:“要尽快熟悉局里的情况,依靠传统的作法是很难在短期内做到的。
现在,我构思出六种图(得到局其他领导的支持,自己也参与其中一起绘制),是因为这六张图可以很快完成的,通过看这六张图,并且努力消化弄通,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基本上了解清楚局里的机构设置、工作范围、相互关系等,以后有时间深入基层处理工作时,也可做到心中有数。
”以上三位新局长上任后选择的第一招都不相同,而且各招都有自己的道理。
至于以后这三位副局长在熟悉工作的时间快慢、熟悉情况的深浅方面,现在无法了解,暂且略去不谈。
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三位副局长中哪一位的工作选择比较好?答:副局长A的工作方式较好。
2.如果你是刚上任的厂长(局长、院长、经理),你将如何尽快熟悉新岗位的工作?答:如果我是刚上作的厂长,我将会采取副局长A那样的工作方式的提前上,结合副局长B的工作方式尽快的熟悉新岗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