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 白杨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 白杨

3 白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初步理清课文思路。

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初步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人: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风采。

2.读课题质疑:课题是“白杨”,你认为作者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3.引入课题:本文作者究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

二、指导书写,示范书写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画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老师相机巡视检查朗读情况,对易错字音进行指导,如:浑黄一体、抚摸、露出。

3.请“小老师”听写生字词,小组对改。

(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4.教师示范写“疆”:注意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注意与“滔、焰”的区别。

5.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醒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
导,提醒书写姿势。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白杨树讲了哪些内容?本文可分几部分?跟我们猜测的有什么不一样?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树引起了议论的事。

课文可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白杨树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板书设计
白杨树的特点
白杨
爸爸的心愿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借白杨树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爸爸的心愿和白杨树的特点。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领会白杨树的特点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第一部分,看看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1.默读思考:作者笔下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写白杨树的特点?边阅读边体会并作批注。

2.请四人小组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老师相机引导,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不择环境。

出示: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①请用一个词概括大戈壁的特点。

②这段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既突出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也为理解后文边疆建设者工作环境的艰苦做了铺垫。

(2)高大挺秀。

出示: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引导学生推想:“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体现了白杨树什么特点?
出示:戈壁滩上的卫士。

引导学生推想:“卫士”在这里有什么含叉?
出示: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你看它多直!
引导学生抓住兄妹的争论,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3)顽强生长。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相机引导:
①文中写道:“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请你想象:哪儿有可能需要它?它会在哪里怎样生长?给那里带来什么影响?
②你发现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巧用关联词)
③借助关联词背诵爸爸说的话,比比谁背得又快又准。

4.快速浏览第5~12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及文
章的写法。

5.分角色读第5~12自然段,读出爸爸的话所表达的情感.
6.教师小结:作者在介绍白杨树时,先后运用了“环境衬托”“对话揭示”以及“比喻拟人”等方法,把白杨树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表白心声
1.质疑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作者仅仅是在向读者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问题引入:爸爸表白着一颗怎样的心?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文中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第13自然段的设问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第12自然段中爸爸表面是在赞美白杨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谁?
(3)学习第14自然段
①这段话中,作者连用了三个。

只知道”,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请根据上下文推想。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推想出——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在这舡作,是怎么工作的。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日弱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他们只知道齑曩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不知遘新疆的条件怎样;
2.出示新疆今昔对比的资料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想。

昔日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是什么人做了怎样的努力才使这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4)模仿第12自然最描写白杨树特点的方法,夸夸边疆建
设者。

三、揭示“借物喻人”的写法
1.质疑思考:题目是“白杨”,作者的目的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还在赞美谁?
2.揭示方法:作者是借白杨谤来赞美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这就是借物喻人。

3.写法探究:从《白杨》一文来看,你发现借物喻人的文章一般从几个方面来写?
首先,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其次,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劭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赞誉怎样的人。

四、写法类比
1.整合归纳写法:
(1)比较异同:课前,大家回颐复习了《翠鸟》《太阳》《桂花雨》《落花生》几篇课文,你发现它们与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整合归纳:虽然都是以实物名称命名的,但表达的侧重点却不相同。

《翠鸟》一课写的是翠鸟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属状物类;《太阳》是介绍太阳有关知识的文章,属科普说明类;《落花生》借谈论花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借物喻理类;《桂花雨》是借描写故乡的桂花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思念之情,这是借物抒情类;而本文借白杨树来赞美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类。

2.拓展阅读积累。

茅盾的《白杨礼赞》、场朔的《荔枝蜜》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请同学们课下找来读读,一起欣赏、研究。

板书设计
不择环境
白杨高大挺秀借物喻人
顽强生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