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个人事迹
篇一:杨利伟事迹
杨利伟事迹
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尊敬,同时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20XX年11月7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向航天英雄杨利伟学习。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杨利伟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航天英雄”证书。
这是英雄对祖国的忠诚奉献。
这是祖国对英雄的最高褒奖。
英雄出征:圆中华飞天梦
20XX年10月15日5时28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
待命出征,请指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这是一次伟大出征。
这是杨利伟历经磨练征服太空之旅。
38岁的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
绥中靠近渤海湾。
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
儿时,面对蓝色的大海,他有一
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
四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终于成了空军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
儿时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从此,他尽情地飞翔在蓝天。
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杨利伟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
杨利伟没有想到,儿时的飞翔蓝天梦想,会飞得那样遥远,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杨利伟为这个梦想而激动。
他说:“航天员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自己特别希望能走进这支队伍。
”
初检通过了,杨利伟又被安排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
“我当时心里特别高兴,提前三天就去了。
护士还和我开玩笑说:?你也太积极了吧!?”杨利
伟回忆说,“我当时太想加入这个队伍了!”
然而,加入这个队伍并不是容易的。
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要“过五关斩六将”。
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
航天生理功能检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特检”: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
空时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
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
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杨利伟开始了航天员的训练生涯。
也就是在这里,他真正体会到了,在“航天员”耀眼光环的背后,是汗水和艰辛,奉献和牺牲。
首先面临的是航天员基础理论学习。
这是实现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转变的第一道难关。
杨利伟至今仍记得所在飞行部队师长为他送行时说的话,“利伟,到那儿好好干。
别的我都不担心,你飞了10年,操作没问题,你遇到的最大挑战可能是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
“我当时对师长这句话的认识还不深,因为根据这么多年的飞行经历,我以为只是训练会比飞行员更多一些。
到了航天员训练中心后才发
现,在基础理论上
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杨利伟说。
要学的课程非常多,天文学、天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航天医学、外语、以及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有关知识等都要学,涉及30多个学科、10几个门类。
比
在飞行学院学习要难上几倍、几十倍。
杨利伟说:“好多知识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掌握这些知识对我来说非常困难。
”
“杨利伟的文化基础在这批航天员中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肯于吃苦,善于钻研。
”杨利伟的战友这样评价他。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考试杨利伟得了93
分,除了两位曾经在俄罗斯培训过的航天员外,杨利伟的成绩在新入选的航天员中名列第一。
杨利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攻克英语关,他经常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张玉梅当英语陪练。
一遍一遍,反反复复。
后来考试时,他居然
得了100分。
基础理论学习结束时,杨利伟的成绩是全优。
然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身体素质,接受严格的特殊训练。
在普通人看来,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于要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来说,太空不仅神奇美妙,而且又是残酷的。
这里没有重力,没有氧气,没有水,没
有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要素。
而为了进入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飞船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
要克服这些障碍,除飞船必须具备适合人生存的条件外,航天员必须进行航天环境适应、任务模拟、救生与生存等专门训练。
“我的爆发力不错,短跑还可以,但是耐力较差,长跑不行。
记得原来在飞行学校的时候,所有的体育项目考试都是优秀,惟独长跑需要?攻关?。
”杨利伟回忆说,“而在航天员训练中,耐力训练是最基本的训练。
为了把这一关攻下来,我就抓住各种机会练习长跑,结果导致骨膜炎,上厕所都不敢蹲下来。
”就是这样,
杨利伟依然坚持不懈,最后,他的长跑成绩也是“优”。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航天员训练中最为艰苦的,是向人的极限能力挑战。
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8.5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近10倍的压力。
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
要“飞
天”,就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人的超重耐力。
超重耐力训练在离心机里进行。
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
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
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加速旋转,人受到的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
杨
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
做头盆方向超
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
这是对人意志的考验。
在他的左手旁,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是用来报警的。
如果航天员在训练时,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按按钮叫停。
但是,在每次离心机
训练时,他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从未碰过这个按钮。
杨利伟在训练中并不蛮干。
“他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杨利伟的教练这样评价杨利伟。
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习,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一些极具挑战、严格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自豪地说:“杨利伟是我最得
意的学生。
”
20XX年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征服太空:铸华夏中国魂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振奋着亿万人的心。
20XX年10月15日晨,杨利伟进入飞船,按照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射前的各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