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艺术自律性

浅谈艺术自律性

论艺术发展的自律性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

设计范围和门类建筑包括的很广:工业、环艺、装潢、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等。

从构成世界之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坐标体系出发,现代设计以从产品设计拓展到环境艺术设计。

可以说环境意识就是种现代意识,环境艺术设计,包括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

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休闲的关系十分密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居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环境艺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室内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部设计,与人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快速发展为专业性很强,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

环境艺术设计普遍存在学术术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遇到以“环境艺术”或“环艺”来表达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无论是出于简化名称还是对其真正内涵的模糊认识,都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尤其在国际交流当中,往往由于学术术语的不规范或缺乏与国际相接轨的学术名词表述,引起误解或要用颇多的言辞予以解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实际上,“环境艺术”有着其自身的内涵,它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艺术形式,作品强调与环境的依存、融合关系,强调作者艺术观念的表达,以材质肌理、空间体型、光影色彩、比例尺度等造型西言的表现,使作品融于环境的氛围之中。

作品形式包括环境雕塑、壁画、装置、大地艺术等,相应的专业在欧美国家大学中也多有设立。

如果说“环境艺术”是艺术家更多地依托具体环境并通过其作品表达他们的理想和观念的艺术形式,那么“环境艺术设计”则赋予设计师更多的社会责任,其表现形式除具有艺术审美和精神需求之外,具体的功能、技术、经济等原因也制约着设计与创作,事实上它已是跨越艺术与科学之间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的设计分支学科,具有多种专业内涵和属性。

多伯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

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

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多伯的环境艺术定义,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具有权威性、比较全面、比较准确的定义。

他虽然声言这只是从艺术角度讲的,是"作为艺术"的环境艺术定义,但是它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门类艺术的陈腐观念。

该定义指出,环境艺术范围广泛、历史悠久,不仅具有一般视觉艺术特征,还具有科学、技术、工程特征。

在多伯定义的基础上,我将环境艺术的定义概括为: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

"环境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对话艺术和生态艺术。

"环境艺术观念的变迁。

城市、建筑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的体现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艺术观念的变迁,可以从建筑艺术观念的变迁中看到它的足迹。

从建筑诞生之日起,它便是作为人的环境出现的,它就是环境艺术,只不过人们真正认识到建筑作为环境艺术的性质比较晚,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说,环境艺术观念的变迁与建筑观念的变迁是同步的。

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开始重新考虑,并由此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持别是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住宅条件的改善,“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

普通百姓参与设计或自己动手布置家居已形成风气,这就给广大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设计师,不但要从专业的高度为广大群众设计出优美的环境,同时还肩负着对普通百姓进行引导和教育的任务。

人是室内环境的主角,拥有创造和改变环境的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工环境。

但当人们逐渐发现人工塑造的环境还远远不是他们希望的理想生活空间时,有必要重新以人为中心,对“人--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最适化的设计协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设计。

人是环境设计的主体和服务目标,人的环境需求决定着环境设计的方向。

当今人对室内环境的需求,表现出回归自然、重文化、高享受和重情感、多元性、自娱性与个性化的倾向。

因此协调“人--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形成完美、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

由此可见,室内环境设计的成功与否,舒适宜人是关键。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起一种人与环境融洽的对话关系。

做为室内环境设计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室内纺织品设计正好可以在人与环境之间搭造起沟通的桥梁。

也就是说: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软环境”的设计不容忽视。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第二,从艺术的横向来看,不同的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所谓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

它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这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第一,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第二,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第三,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综上所述:艺术家们关于艺术和自然的关系、艺术创造和民族艺术的一系列思索还是有着惊人的一致的。

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

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

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

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

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

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

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

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

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现代主义艺术呼唤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构成能力,即对自然物象打碎、编码、重组的能力。

康定斯基把一位老画家的经验之谈“在绘画中看一眼画布,看半眼调色板,看十眼模特”,改成“看十眼画布,看一眼调色板,看半眼模特”。

就像殖民者闯进一片未开发的土地,用斧头、铁锹、锯子和锤子按照他自己的主观样式来开发它一样,绘画就是画家拿着画笔和画布抵抗性的白色斗争,直到自己的主观愿望实现。

至于雕塑,波丘尼认为,“雕塑的目的是对决定形式的平面和体积进行抽象的重新结构”。

这个结构不是物体的结构,而是物体运动的结构。

这种结构不能只用大理石或青铜一种材料,而必须用“玻璃、材料、纸板、水泥、混凝土、马鬃、皮革、布、镜子、电灯等”来表现。

很明显,艺术家的能力不再表现为用完整的材料表现完整的形象,而是用线条、色块和机器零件式的材料来建构全新的作品和世界。

拥有这样的创造力的现代艺术家必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波丘尼宣称必须摧毁大理石和青铜的高贵性时,正是以这样的口吻说话的。

我们可以从这位未来主义者的绘画中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征服者像一阵旋风一样摧毁物体,又裹挟着它们前进的形象。

在纯粹主义者那里,艺术家虽然宣称,“人类精神的一个最大乐趣就是感悟到自然的秩序并调整其自身参与事物的系统。

艺术作品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一种建立秩序的工作,一件人类秩序的杰作”。

但很显然,现代艺术家的旨趣不在感悟“自然秩序”,而是要建立“人类秩序”。

“当创造出一件艺术品,他就具有了那种充当一个‘神’的感觉。

”纯粹主义者的这种感觉可以被形象地描述为:这个“秩序之神”端居在柯布西埃按纯粹的数学秩序设计、建造的别墅中,傲视前方毫无规则的丛林,内心充满“理性的激奋”。

这是最高“境界”的征服者的心态。

室内环境设计是一个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心点和出发点。

当今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相互结合,上升到对人文因素的关注,成为现代设计艺术思想和设计理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同室内纺织品设计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发展对每个人身心需求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更加注重在新世纪用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