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4期论出土简帛医书对澄清后世医学误解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张如青摘要:运用“二重证据法”,以出土简帛医书的相关文字内容为依据,通过四个案例,破解《黄帝内经》中的四处 疑难,澄清后世医学的误解。
同时揭示出土简帛医书对传世中医经典整理研究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简$医书黄帝内经校勘中图分类号:R221.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19)04-0014-05近百年以来,中国大陆各地先后出土了多种秦 汉时期的涉医简帛文献,这些出土文献中,有不少 简帛医书,如武威汉代医简《治百病方》,马王堆帛 书《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 灸经》、《养生方》,张家山汉简《引书》、《脉书》,阜 阳汉简《万物》、《行气》等。
这些简帛医书是两千多 年前中国秦汉或先秦时期古人撰写的原始文本,其 中有的是传世中医古籍的早期形态。
由于这些文 本的载体是缣帛与竹木简牍,久埋地下2000多年,难免霉烂朽蚀,其中的文字、图像漫漶难辨。
但是 经过现代技术的修复,并经专家们的辨识考证,发 现这些涉医简帛中富含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人的 宇宙观、生命观,对人体、疾病、药物、治疗的认识,以及具体的治病方法。
其中有些还是传世中医经 典的源头文献。
而传世的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 略》、《针灸甲乙经》、《脉经》等,基本都是在北宋(960-1127年)时期定型的宋代或宋以后的刻印本 或翻刻本。
从汉代至北宋的辗转传抄,到宋以后的 反复刊印,致使这些中医典籍的文字内容发生很多讹误。
又因后世医家对这些错误未能识别,反而以 紫为朱,加以阐释发挥,导致错上加错,这就是古人 说的“讹以传讹”。
这样的讹误会随着反复地传抄 刊印,越积越多。
还有一种情况是中医典籍在传抄 刊印过程中脱漏或增衍了某些文字,使后世医家对 书中一些语词的理解发生偏差,以致作出错误的诠 释,或形成断断众说的局面。
值此之时,出土涉医 简帛文献就可作为有力的证据用于传世中医经典 的校勘之中。
可以说,如果没有出之于地下的古老 的源头文献——简帛医书来作对勘、校正,传世中 医典籍的某些错乱、误解与疑难情况将不知延续至 何时,而成为“千古疑案”。
运用出之于地下的原始材料(文献、文物),来 比勘、校正、证实传世文献,即“二重证据法”—是 由中国近代伟大的历史学家王国维先生在一个世 纪前创立的历史学研究法则。
本文谨据“二重证据 法”,就出土简帛医书的释读对破解澄清后世医学 的误解与疑难的作用举例分析,以昭示地下文献校 勘修正传世文献之重要价值。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简帛医书综合研究一中医学研究”(编号:12&ZD115 )—14—中医文献杂志强食生肉《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 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 欲起,……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 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
”[1]按:此段经文中“强食生肉”一句令人费解,引起后世医家的各种诠释。
唐代杨上善注:“肾有虚 风冷病,故强令人生食豕肉,温肾补虚。
”[2]明代医 家马莳云:“如灸者勉强进食,必生长其肉。
”[3]明代 医家张介宾注:“生肉,厚味也,味厚所以补精,[4]清代医家张志聪注:“生,当作牲。
《周礼》云:始养 之谓畜。
将用谓之牲。
又,牛、羊、豕曰三牲。
夫羊 为火畜,牛为土畜,豕为水畜,其性躁,善奔。
强食 牲肉,以助肾气上升,而与火土之相合也。
”[5]分析以上诸说,“强食”,诸家皆认为是勉强进 食,强迫进食。
“生肉”有三说:1.生的猪(豕)肉。
2.“生”通“牲”。
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的肉。
3.生 长肌肉。
勉强(强迫)病人进食生猪肉,于常理难 通,且无医学依据。
其实这样的解释在语法上也是 讲不通的。
诸家都忽视了前面“灸则”二字,“灸”是 治法,在此用作动词,那么“则”后应当是施“灸”以后产生的效果或反应,而不应再接一个治疗方法。
因此,以上四位古代医家只有马莳释对了一半——“生长肌肉”,将“生”释为生长,“肉”释为病者身上 的肌肉。
生长肌肉,正是用灸法后产生的效果。
但 “强食”仍未得到确解。
又,作为中医经典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经常被后世的医学著作所摘抄引用,由于 抄引者对某些字词不能理解,或对某些文字辨识有 误,则又会导致后世中医古籍的讹误,形成谬种流 传。
例如成书于西晋的中医脉学专著《脉经》,书中 卷六第九引《灵枢•经脉》此句经文,作“强食而生 害”[6]。
其致误的原因可能是:古代“肉”俗体写作 “宍”,后世抄写者辨识不清,以为是“害”字的草体, 又按常理,强迫进食确实会对病者产生伤害。
故将 “宍”抄录为“害”。
可能是同样的原因,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第一引作“强食而生灾[7]”,“灾”与“害”为近义词。
以上这些都是中医古籍在长期传抄、刊印过程 中发生的“以讹传讹”的典型例子。
这些错误如果 仅仅依靠现存的传世文献是很难找到确凿证据而 加以破解纠正的。
现代的人们在读到这些文字时,可能会感到疑惑不解,或怀疑其中有误,但找不到 确切的解释与破解的证据与方法,久而久之,形成 一个个无解的“千古之谜”、“千古疑案”。
1973年 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墓主人是西汉 软侯利苍之子)中出土的缣帛医书《阴阳十一脉灸 经》,其中的“少阴脉”篇有一段文字内容与《灵枢•经脉》相近:“少阴之脉。
久则强食产肉,缓带,皮 髪,大丈,重履而步。
久几息则病已矣。
”[8]12原来古 脉灸经上讲的是灸少阴脉的穴位,可以增强食欲,产生(生长)肌肉。
(《针灸甲乙经》载刺少阴脉然谷 穴“多见血,使人立饥欲食”W)至此,前述历代医家 似是而非的纷纭众说,后世古医籍的传抄之误,皆涣然冰释。
交两手而瞀《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 肺账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m按:此段经文是讲述手太阴之脉的病症,有胸 部胀满、咳喘、胸痛,缺盆痛,痛得剧烈时,病人会出 现一个自我保护性的动作——“交两手而瞀”,但是 一个“瞀”字却使人费解。
历代医家解释各异。
宋 代王惟一所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引《太素》注:“瞀,低目也。
”U°]明代马莳云:“交两手而掣瞀。
”[3]明代张介宾云:“木痛不仁也。
”[4]清代张志聪注:“瞀,目垂貌。
”t5]日本江户时期医家丹波元简先引 《玉篇》“瞀,目不明貌”,又言诸家围绕“目”作解俱 误。
其引《楚辞•九章》“中闷瞀之沌沌”注:“烦乱 也。
”[11]618认为当作烦乱解。
其实以上这些莫衷一 是的纷纭众说均为误释,“低目”、“目垂”、“目不 明”皆就本字本义而释,“木痛”、“烦乱”都是感觉,均与“交两手”挂不上钩。
“掣瞀”加上了手的动作 (掣:拉,抽),增字为训,又未作进一步解释,含混而 不知所云。
马王堆缣帛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臂 巨阴脉”篇有一段相近文字:“臂鉅阴脉,……是动 则病:心滂滂如痛,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 臂厥。
”[8]12”战,指战栗,颤抖。
原来经文是说,缺盆 中痛,病者以两手臂交叉,手掌按压缺盆以止痛,痛 得剧烈时,交叉的两手因加强压力而颤抖。
延误两 千年的讹字及由此而产生的误解与纷争,因简帛医 书的重光于世,一朝迎刃而解。
肾者胃之关也《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
关门不—15—2019年第4期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
驸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12]后世医家皆把作为通假字的“胃(谓)”,释为肠胃的“胃”〇(1) 胃主水谷,胃气开闭不利,肾因聚水。
(唐 代医家杨上善)[2](2) 肾主下焦,膀胱为府,主其分注,开窍二阴。
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
(唐代医家王冰)[13](3) 水谷人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 出。
……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
故曰:肾者胃之关也。
(明代医家张介宾)[4](4) 夫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而关则在肾。
(日本 江户后期医家森立之)[14]这样的注释本身都没错,胃主水谷,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肾开窍二阴,肾气虚则二阴不禁,在中医典籍中都是有据可查,把肾与胃联系起来的“肾胃相关”理论也是可以成立的^问题是,两千多年前《内经》作者的本意是否如此。
我们不妨再重读一遍《素问•水热穴论》,本篇内容分三部份,主要讨论治疗水病与热病的腧穴及四季取穴(五输穴)法。
“肾者,胃之关也”出于论水病腧穴部分(约400余字,占全篇1/2强),该段讲的是肾脏在发生水病(跗肿、风水、大腹、水肿)过程中的病理机制,并无涉及肾胃相关或胃在水病发生、发展、传变过程中的任何情况。
实际上,该段倒是多处谈到水病发生过程中的肾肺关系——“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故水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由此看来,“肾者,胃之关也”一句中的“胃”值得怀疑。
再来看看出土简帛。
简帛中所用的“胃”多通 “谓”。
谓,称为,叫做。
例如:张家山汉简《脉书》:“(砭)有四害,一曰农(脓)深而(砭)浅,胃(谓)(之)不杳;二曰农(脓)浅而(泛)深,胃(之)泰(太)过;三曰农(脓)大而(砭)小,胃(谓)(之)渝(敛),瀹(敛)者恶不毕;四曰农(脓)小而(砭)大,胃(谓)(之)泛,泛者伤良肉殴。
”[15]马王堆竹简《十问》:“[並]春三月食之,苛(屙)疾不昌,筋骨益强,此胃(谓)百草之王。
”[8]15°“故觉侵(寝)而引阴,此胃(谓)练筋;(既)信 (伸)有(又)蚀(屈),此胃(谓)练骨马王堆帛书《老子》:“受邦之詢(诟),是胃(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谓)天下之王。
”[16]银雀山汉简《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王法》:“古之帝者胃(谓)人(之)黔人,王者胃(谓)之黔首,柏(霸)者胃(谓)之民,诸侯胃(谓)之明(萌按:胃字本义是肠胃之胃,《说文》:“胃,穀府也。
”下部的肉月表示胃是人体的器官。
后来,“胃”被借以表示“称为,叫做”,一个字形承担两个完全不同的义项,使用不够方便,于是,人们在胃字左边加言旁,新造了一个“谓”字,专门表示“称为”之义。
简帛中表示“称为”、叫作义的多作“胃”,说明当时“谓”还用得不普遍,或者当时人们还不太习惯使用“谓”字。
可能在同时,又有些人为了使表器官的胃不被混淆,便在胃字边上再加上月旁,造了一个“腈”字。
此字在简帛中偶有出现,传世字书中亦时见踪影,但后世文献中鲜有实际应用。
“肾者,胃之关也”,即“肾者,谓之关也”。
译成白话就是“肾称作关”。
其义为:肾脏是人体水液运行代谢的关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