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西北连阳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与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

粤西北连阳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与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

粤西北连阳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与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李创举【摘要】南岭成矿带粤北地区出露了大面积的燕山晚期中-酸性花岗岩,岩体周围分布有一系列矽卡岩型铁、铅锌等多金属矿.结合连阳岩体北东缘湖洋坳铁多金属矿、仙人顶铅锌矿的野外地质调查成果,详细分析了两者矿床地质特征,并就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①该区矽卡岩型矿床主要产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与钙质地层接触带中,具有铁矿富锡、铅锌矿富银的特点,推测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②接触带构造和不纯的碳酸盐围岩是矿体特别是铅锌矿定位的重要控制条件,花岗岩中的围岩顶垂体和接触带由陡变缓及与断裂交汇地段往往为成矿有利位置;③该两类多金属矿床周围普遍共生有高品质接触变质成因的大理岩矿,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意义.【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5页(P146-150)【关键词】连阳岩体;铁多金属矿;铅锌多金属矿;矽卡岩;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作者】李创举【作者单位】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正文语种】中文粤北地区为南岭有色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出露了大面积的燕山期花岗岩,其周围特别是与钙质地层接触带往往为成矿有利部位,形成了一系列金属矿床[1-4]。

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粤西北连阳岩体东北部发现了大麦山、板坳、湖洋坳、仙人顶、白花冲、大竹园、竹子迳、石寨等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点[5-6]。

该类矿床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规模相对较小,多为中小型,但矿石品位较富,价值较高,并且有色金属矿周围常共生有品质较高的大理岩非金属矿,综合开发利用该类矿产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较有利。

本研究以区内湖洋坳铁多金属矿、仙人顶铅锌矿为例,结合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详细分析两者地质特征,并对区域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探讨,供该区进一步开展多金属矿找矿勘探工作参考。

研究区位于连阳岩体北东缘,粤北山字型前孤西翼外侧、连阳复向斜中部(图1),NE向郴州—怀集断裂与EW向大湾—蕉岭断裂的交汇部位,成矿条件较有利。

区域地层主要沿连阳岩体边缘出露,以泥盆、石炭、二叠纪的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

连阳岩体作为该区域大面积出露的侵入岩,由主体、补体两部分组成。

主体岩石类型为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少量角闪石,斑晶主要为钾长石、石英和部分斜长石;补体岩石出露面积较小,由数个不等规模的岩株侵位于主体和周围地层中,主要为细粒、等粒结构的黑云母花岗岩,矿物组成包括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

年代学研究显示,主体侵位年龄为140 Ma,补体侵位年龄为100 Ma,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7-8]。

区内岩体与地层常见侵入接触关系,在接触带发育铁等多金属矿化。

区内分布有一系列铁矿、铜铅锌矿、钨锡矿等矿点,矿床类型以矽卡岩型为主,并伴有小规模的破碎带型铅锌矿等(图1)。

2.1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2.1.1 湖洋坳铁多金属矿2.1.1.1 矿区地质特征湖洋坳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下二叠统栖霞组,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泥页岩,经强烈热变质作用已形成粒度不同的大理岩,局部夹角岩。

矿区主要发育NE向小断裂,多为成矿后断裂,对矿体影响不大(图2)。

侵入岩分布于断裂南北两侧,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肉红色,矿物组成主要为钾长石(40%~45%)、斜长石(约25%)、石英(30%~35%)及黑云母(5%),副矿物常见锆石、磷灰石、褐帘石、榍石、磁铁矿等。

岩体与地层呈不规则侵入接触关系,接触带不规则,产状变化大。

2.1.1.2 矿体特征矿体产于花岗岩与地层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形状不规则,显著受接触带产状控制(图2)。

目前揭露的主矿体(编号为走向NE,延长300~400 m,延伸150~200 m,浅部倾向SE,倾角60°~70°,往深部见不规则弯曲和反倾现象(图3),厚2~6 m,最宽约10 m,平均4~5 m,铁矿石w(TFe) 22.10%~59.95%,平均约36%,w(mFe)约28%,常伴有锡、铜、铅锌等。

2.1.1.3 矿石特征矿区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含少量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偶见零星分布的斑点状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锡石等。

矿体脉石组合为阳起石-石榴子石矽卡岩,主要脉石矿物有阳起石、石榴子石、透辉石、脉石英、方解石等。

矿石结构有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和他形粒状结构、镶嵌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磁铁矿呈灰黑色,半自形—自形晶中—粗粒状,多呈致密集合体产出,或交代石榴子石、符山石等矽卡岩矿物,呈他形粒状、浸染状与矽卡岩矿物共生。

矿石构造有致密块状、浸染状和条带状3种,以前两者为主(图4)。

块状矿石多分布于矿脉中间,其他部位多为浸染状、条带状矿石。

2.1.1.4 围岩蚀变矿区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大理岩化、硅化、绿泥石化、叶腊石化等,其中矽卡岩化与矿化关系密切,矽卡岩厚度一般3~6 m,多呈棕色或暗绿色,主要矿物由石榴子石、透辉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组成。

2.1.2 仙人顶铅锌矿2.1.2.1 矿区地质特征仙人顶矿区出露的地层有下石炭统石磴子组(C1ds)、测水组(C1c)(图5)。

其中石磴子组下部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上部为深灰色薄层状含泥质灰岩夹厚层灰岩、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含泥质灰岩;测水组岩性为薄层状含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砂岩、灰绿色薄—中厚层状砂质粉砂岩夹细砂岩,中上部夹灰岩透镜体。

石磴子组与测水组基本呈整合接触,其中石磴子组薄层状泥质灰岩和测水组粉砂质页岩夹灰岩透镜体与岩体接触交代变质构成了含矿矽卡岩,为矿区的含矿层位。

矿区构造以NE、NW向断裂为主,NE向断裂主要有F1、F2,其中F1产状310°∠80°,性质为逆断裂,断裂带内揉皱发育,常可见硅化角砾岩,但未见矿化。

F2倾角较缓,产状310°∠50°~60°,带内常见方解石胶结的角砾岩,断裂局部与接触带呈小角度相交,交叉部位往往具有较好的铅锌矿化,对该断裂性质及其与矿化关系还有待研究。

NW向断裂F3走向与岩层走向垂直或斜交,倾向NE或SW,倾角70°~85°,带中不规则方解石脉显著发育,推测为成矿后构造。

侵入岩主要出露于矿区东侧,主要岩性为中—细粒花岗岩,肉红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组成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褐帘石、榍石等。

岩体侵入岩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中等至陡。

在与石磴子组岩层接触时,接触面与地层层面大致相当,产状310°∠45°。

2.1.2.2 矿体特征铅锌矿体主要产于花岗岩与下石炭统测水组、石磴子组灰岩的接触带。

目前主要揭露了2个矿体,编号分为。

矿体。

产于花岗岩与测水组灰岩夹粉砂岩的接触带中,矿体呈似层状,走向15°~195°,倾向约285°,倾角较陡,近80°,局部有反倾现象(图矿体沿走向长约300 m,延深0~100 m,出露高差约100 m,厚度变化大,沿走向或倾向均为中间大,两侧或上下较小,如从290 m中段的7.82~18.94 m厚度到275 m中段的7.73~22.86 m,再到260 m中段的7.16~11.41 m;在走向方向矿体厚度变化特征为在275 m中段,0#线穿脉厚度最大,达22.86 m,往南侧6#线厚度变为2.01 m;矿体平均厚度为11.00 m。

矿石w(Pb) 0.47%~9.26%,平均3.16%;w(Zn) 0.04%~22.74%,平均3.56%;w(Ag) 19~825 g/t,平均278.37 g/t;Cu、Bi、In、Ga达到有益伴生组分的要求。

矿体。

产于花岗岩与石磴子组下段泥质灰岩的接触带中,顶底板分别为大理岩和矽卡岩或花岗岩。

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状相对稳定,走向约250°,倾角较缓(40°~50°),倾向NW330°~340°,走向长约300 m,延深50~120 m,厚度变化相对较小,为2~5 m,平均达3 m。

矿石w(Pb) 0.63%~13.58%,w(Zn)0.92%~16.32%,伴生Ag、Cu、In、Ga等。

2.1.2.3 矿石特征矿区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次为黄铜矿、辉铋矿、磁铁矿、磁黄铁矿、自然银等。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萤石、方解石、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绢云母、石榴子石、透辉石等。

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晶粒状结构、半自形晶粒状结构、浸蚀结构和包含结构,少量的乳浊状结构。

其中,方铅矿主要呈他形粒状分布于闪锌矿或黄铁矿粒间,与黄铁矿、闪锌矿接触嵌生,常见交代黄铁矿,并被闪锌矿交代的现象;闪锌矿主要呈不规则他形粒状,常见与方铅矿接触嵌生,其次与黄铁矿接触嵌生,并有交代黄铁矿、方铅矿等现象。

闪锌矿内部有时包含细小黄铁矿,亦多见包含细粒黄铜矿,偶见包含乳浊状黄铜矿。

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为主,少量的块状构造和脉状构造等。

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硫化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呈星点状、团粒状等形态浸染分布于矿石中(图7)。

2.1.2.4 围岩蚀变矿区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矽卡岩厚度变化大,为1~6 m,多呈暗绿色,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由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组成,少见石榴子石。

其他蚀变常见硅化、大理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叶腊石化,其中矽卡岩化和硅化与铅锌矿化关系密切。

2.2 矿体独特性分析湖洋坳铁多金属矿、仙人顶铅锌矿与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相比,具有的独特性为:(1)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如湖北大冶铁矿等)多产于闪长岩(中—酸性岩体)与钙质地层的接触带[9-10],而该区的铁矿产于花岗岩(酸性)与钙质地层的接触带,接触带矽卡岩规模一般较小,厚度一般小于10 m,带内产出的铁矿规模也较小,但普遍具有高锡含量(一般大于0.2%)。

同时,该类铁矿床如湖洋坳、板坳等矿区出露的大理岩矿厚度大、品质好,具有较大的综合利用价值。

(2)与矽卡岩相关的铅锌矿通常产于岩体与钙质地层的外接触带上[11-12],而该地区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如仙人顶、白花冲、石寨矿等矿床基本产于正接触带上,且矽卡岩分带特征不明显,常缺少以石榴子、辉石为主要矿物组成的内矽卡岩带。

此外,该区域出露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具有显著富银的特点,如仙人顶矿体的Ag平均含量可达270 g/t以上,可作为共生组分。

3.1 接触带构造研究区侵入岩大面积发育,主要为燕山三期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其与周围地层常呈侵入接触关系,形成了长达数十千米的接触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