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化学工艺流程题专题公开课教案
高三化学工艺流程题专题公开课教案
科目:高三化学 班级:高三(1)班 授课教师: 黎云
第 8 周 四 节 10 月 24 日
【课题】《工艺流程里题专题讲练》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高考第 32 题,整个无机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2.教材的编写思路:课本中无此专题讲解,是所有知识的整合。 3. 教材处理:将必修 1、必修 2、选修 4 知识整合、运用
铝的冶炼、海洋化工(氯碱化 工,海洋提碘、溴、镁等)、 硅的冶炼。考察重点:已学的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子方程式为: ______ (2)流程乙加入烧碱后生成 SiO32-的 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 (3)验证滤液 B 含 Fe3+,可取少量滤
识的 能力。
要的知识
2、元素及化合物型工艺(冶 金型工艺):以矿物为原料,
分离、提纯的知识。如:由溶
的重点考 液到晶体的操作:
(1)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或
察方式
少量杂质):蒸发浓缩、冷却 结晶、过滤洗涤(烘干), (2)溶液中有等量的两种溶
沉 淀 Fe(OH) Al(OH)3
物
3
Mg(OH)2
质,若需制备溶解度受温度影 PH
3.2
5.2
12.4
响小的物质(溶解度小的物
质) :蒸发浓缩、趁热过滤、 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深沉
和教学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计意
容
图
一、做题方法:1、大概看懂
一、 流程,看不懂就模糊处理,记
住目的性做题方法,即最后制
工艺流程 得的物质即为题目所求。
2、最好知道流程中的离子走
题做题方 向,即何种离子沉淀出去,何
种离子进入下一步。
法指导
二、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必修 1、选修 2、4 及相关知识的综
合运用。
液并加入______(填试剂名称)。 (4)滤液 E、K 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
粉碎、煅烧、酸浸、调节 PH _____(填化学式),
三、
值除杂、制备所需物质。如: 铁矿石、铜矿石等为原料的系
写出该溶液的一种用途______。 2.(09 广东高考)(12 分)某工厂生
工艺流程
列制备。考察重点:已学、陌 生方程式的书写、水解知识的
洗涤烘干,
时溶液的 pH 由见上表,请回答下列
(3)溶液中有等量的两种溶 问题:
质,若需制备溶解度受温度影 (1)“浸出”步骤中,为提高镁的浸出
响大的物质:蒸发浓缩、趁热 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要
过滤(除去高温时溶解度小的 求写出两条)。
杂质)、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2)滤渣 I 的主要成分有
。
烘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祖国的工业建设的学习激情。 【教学重点】必修 1、必修 2、选修 4 知识运用于化工流程题中
【教学难点】必修 1、必修 2、选修 4 知识运用于化工流程题中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模式)】专题归纳、边讲边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设
(3)从滤液Ⅱ中可回收利用的主要物
广东高考:重点考察第 2、3 质有
。
种的综合应用。
(4)Mg(ClO3)2 在农业上可用作脱叶
剂、催熟剂,可采用复分解反应制备:
MgCl2+2NaClO3===Mg(ClO3)2+2NaCl 已知四种化合物的溶解度(S)随温度 (T)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将反应物按化学反应方程式计量数
产硼砂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料,主要 含有 MgCO3、MgSiO3、 CaMg(CO3)2、
题的类型
运用。 3、实验型工艺(溶液制备物
Al2O3 和 Fe2O3 等,回收其中镁的工 艺流程如下:
质型):利用物质溶解度受温
四、 度影响不同,某一物质在某温
度下溶解度较其它物质均小,
广东高考 使反应得以发生。考察重点:
练习 1.(2009·福建高考·24)从铝土矿 (主要成分是 Al2O3,含 SiO2、Fe2O3、
培
MgO 等杂质)中提取氧化铝的两种工 艺流程如下:
养
学
生归
纳总
结、运
三、工艺题的类型:
请回答下列问题:
二、 1、原理型工艺(固定型工艺): (1)流程甲加入盐酸后生成 Al3+的离 用 知
工艺流程 题主要需
【教学对象分析】
1. 学生的兴趣:学生感觉的最难点之一、 2. 学生的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整合运用能力不足。
3. 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对于化学工业流程题的认识较弱,感觉较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必修 1、必修 2、选修 4 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边讲边练
比混合制备 Mg(ClO3)2。简述可制备
Mg(ClO3)2 的原因:
。
②按①中条件进行制备实验。在冷却
降温析出 Mg(ClO3)2 过程中,常伴有
NaCl 析出,原因是:
。
除去产品中该杂质的方法
是:
。
【教学反思】 高考第 32 题是综合性最大的一道题目,通过如此总结专题式的上课, 可以让学生对该题型更为熟悉,但想熟练掌握还是有较大难度,因为 题目的变形很多,所以必需以不变应万变,打扎基础,多练多总结, 方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