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余市情况总况

新余市情况总况

新余市情况第一部分:项目市场研究与定位报告一、市场研究分析1、宏观经济环境分析(1)新余及周边经济文化发展状况a、城市概况区位:地处江西中部偏西、袁河中下游、鄱阳湖平原边缘。

东邻樟树、新干,南连吉安、峡江、安福,西接宜春,北靠上高、高安。

下辖一县一区(分宜县,渝水区)。

面积:全境东西长约102公里,南北宽约65公里,土地总面积316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9 %。

地势:境内九岭山、武功山、峰顶山交汇,地貌类型较为齐全。

基本形态有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岗地、阶地、平原等6种类型,属丘陵平原地区。

全市南部多山,东西部为丘陵缓岗,中部则为袁河流域狭长的冲积平原。

整个地势由南、西、北向中、东部倾斜,并在东部扇形敞开,略呈鞍状。

市内水网密集,大小25条河流纵横交错。

城镇化:2009年初,新余市被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市,全市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

2012年新余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程度达78.24%,城镇化率达63.58%。

根据规划,新余市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80%。

全市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加快主城区和城乡公路建设,狠抓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

同时,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

农业:新余盛产优质水稻、棉花、新余蜜桔、苎麻、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猪、秸杆氨化养牛基地;新余是中国的“夏布之乡”,夏布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工业:新余是江西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钢铁工业为主体,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电力、煤炭、食品工业为支柱的工业生产体系。

新余市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高新技术工业园、五金工业园、绿源工业园、食品工业园、电器工业园、台湾工业园等“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

b、经济运行及投资GDP:2012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其中,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力争12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20亿元,力争1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50亿元,力争7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力争3200亿元。

市委、市ZF对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个目标,即力争到2012年,新能源、钢铁、新材料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600亿元,其中,新能源1400亿元、钢铁1000亿元、新材料200亿元;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0家,销售收入150亿元。

近几年新余GDP增长情况:2005年177亿;2006年214亿,名义增长21% ;2007年278亿,名义增长30% ;2008年402亿,名义增长45% ;2009年484亿,名义增长20% ;2010年一季度104.52亿,名义增长44% 。

基数并不大,所以仍有可能保持较高速度人均GDP:2011年新余市实现生产总值779.21亿元,人均GDP达到68155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552美元,成为江西省唯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设区市,也是全国44个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地级以上城市之一。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新余综合实力已接近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意味着新余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全省领先,昭示着新余步入上中等收入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三大产业结构:2012年以来,江西省新余市坚持调结构促转型。

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把帮扶企业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积极帮助企业渡难关。

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城,加快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户外照明、生物制药产业,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

预计1-6月份,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5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4亿元,增长2%,占工业经济比重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钢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4亿元。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积极创新园区体制机制,用三大园区对接三大产业发展。

预计1-6月份,全市三大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3亿元,增长6%。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了《新余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大力发展苗木花卉、蜜桔、高产油茶、优质早熟梨、有机蔬菜、中药材、休闲农业等七大特色农业。

上半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2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7.4亿元,实现利润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和9.6%。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4.65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扎实推进商贸流通业“1020”工程,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项目获国家商务部批复。

1-6月,商贸流通业“1020”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率达90%,完成投资11.3亿元,完成销售额32.2亿元。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32.57亿元,较年初增加88.07亿元,增长13.67%;各项存款余额549.1亿元,较年初增加21.29亿元,增长4.03%。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2012年1至3月,新余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9.1亿元,同比增长27.6%。

其中,城市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7.7亿元,增长42.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1.1亿元,增长25.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9亿元,增长21.6%。

其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大产业投资呈现“一产逐步加快、二产增速趋缓、三产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8.2亿元、63.5亿元和37.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8.4%、18.5%和28.4%。

二是新开工项目大幅增加,在建规模稳定增长。

1至3月,新余市新开工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87个,同比增加17个,同比增长45%,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52.7亿元,增长11.2%。

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6个,同比增加10个,增长10.4%;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370.1亿元,增长20.5%。

三是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资得到加强。

1至3月,新余市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资1.6亿元,保障性住房本年施工面积34.9万平方米;用于农林牧渔业的投资8.2亿元,增长1.9倍;用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14.3亿元,增长7.4%;用于教育事业的投资2.3亿元,增长近9倍;用于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的投资3.4亿元,增长近1.5倍。

四是投资主体变化明显,非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

从控股情况看,今年一季度该市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中,国有和集体项目投资完成33.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34.3%,而非国企业完成投资71.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55.7%。

五是项目建设资金到位情况良好。

1至3月,新余市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建设资金累计到位146.0亿元,同比增长28.4%,高于当期投资增幅0.8个百分点。

在本年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0.1亿元,同比增长34.6%;国内贷款17.8亿元,同比增长27.0%;利用外资0.4亿元,同比增长21.2%;自筹资金87.4亿元,同比增长43.9%;其他资金12.9亿元,同比增长12.4%。

表4财政支出: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意见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为了进一步加强市本级财政支出管理,规范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严格控制和节约开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有关法规、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提出如下意见:一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原则公共财政的原则。

财政资金要重点保工资和党政机关正常运转,保法定增长和重点支出项目,保社会稳定。

强化预算约束的原则。

预算内支出要严格按财政预算执行,预算外资金要严格按综合预算计划管理。

节约和效益的原则。

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对资金使用进行跟踪问效,提高使用效率。

二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措施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是严格按预算使用经费,按时间进度拨付经费。

年初预算通过批准程序下达后,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预算。

二是严格控制预算追加。

财政给予各单位基本经费保障后,除突发性、灾害性、临时性发生支出外,原则上一般不再追加。

三是单位确需追加的,应先使用部门预算,不足部分再办理追加,除特别紧急外,上半年不予办理。

追加资金的渠道按单位预算外收入、规费收入、政府性基金、动用预备费的顺序办理。

四是严格经费审批制度。

经费的追加先由单位提出经费申请报告,由财政部门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审核把关,并提出意见,需要解决的报市政府审批。

从严控制人员经费的增长。

严禁事业单位人员逆向调动,严格控制编制;各单位超编人员只安排人员经费,不安排公用经费;临时人员一律不安排经费;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安排,非义务教育实行核定基数,定额拨款,包干使用。

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

财政对各单位的经常性必需公用经费列入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予以基本保障。

c、居民生活与消费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2012年一季度,新余市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1亿元,同比增长17.4%。

增幅居全省第三。

我们主要分以下几点看:一是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22亿元,同比增长1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7亿元,同比增长12.7%。

城镇消费品市场增速快于乡村消费品市场5.2个百分点。

二是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6.58亿元,同比增长24.3%,零售业零售额17.56亿元,同比增长1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96亿元,同比增长20%。

2011年我市消费市场需求活跃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18.2%三是旅游业在上年的基础上持续增长。

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547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7.4%;国内旅游总收入33.23亿元,增长31.3%。

接待入境游客1.62万人次,增长18.6%;旅游外汇总收入397.8万美元,增长35.3%。

统计同时表明,消费品的市场价格呈上涨态势,涉及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六涨二落”的格局,其中食品比2010年上涨13.7%、烟酒及用品上涨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3.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4.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8%、居住价格上涨2.7%,衣着下降3%、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