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思维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经出现过光辉灿烂的发展时期,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世界所公认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长期以来中外学者都在研究探索又众说纷纭的问题,与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思维导致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
《中庸》——出自儒家文化。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这就体现出中国古代的思维整体性特别强,不针对具体的事、物、自然去研究探讨也与阴阳、五行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使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不过这种思维是原始的整体思维,而不是后来的整体—分析—整体式的思维。
还能体现出和谐性思维,而这种和谐的思维本身就有两个缺陷.一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方式,即通过对立面的调谐,达到统一。
这铸成了中华民族守旧的民旅性格和缺少进取、创新的民族精神。
二是讲究中庸的思维方式已沉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在这一心理结构的影响下,中庸无为,中正持平、均衡保守、不思进取、循规蹈矩,成了中华民族的典型性格。
直觉思维是最常见的分为三种:一、非逻辑思维——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不科学抽象、比较、分类和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
这个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的缺陷。
二、主体悟性——它注重思维主体而不是对象客体.把人看作是万
物之灵,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追求人与天地三者并以人为中心的有序状态。
中国的传统思维具有强烈的人世意识。
它从时代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出发,紧密地跟踪现实、根据现实需要提出治国方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哲学家所信守的思维指导思想。
因此,思维主体色彩浓郁,思维中把人的感受、经验、主张合理外推,通过类比由人及物,再去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
三、模糊性——中国直觉思维的包容性大、无边无界,往往概念不清,缺乏概念的确定性、明晰性。
如“内功”。
梁启超在抨击中国学术的种种病症时,第一个举出的劣病就是“笼统”。
中国古代的思维,总体来说对于当时的状态是非常先进的脱离了野蛮走向了文明,就像一块原石不断的探索打磨变成了一块璞玉温润、柔和、坚韧也就使得智者们想更上一层楼,开始探索人类的奥秘,大自然的奥秘一切神秘的事物,可是没有本着科学态度去探索,而是用自己的直觉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来模糊的定义很多东西,导致了普通人去追随失去了对事物本质的探索,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又加固了中国人的思维,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以至骄傲自大,最终被枪炮打开了国门,才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上的缺陷,而当代依然还有传统思维的影子,这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一方面原因。
当然五千年积攒下来的思维如同一座大山压在当代人甚至后代的肩膀上,我们正在改变,正在追随科学的脚步,国人已经慢慢地开始苏醒,未来国人还会继续我们中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