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梯物联网的标准化应用

电梯物联网的标准化应用

智慧城市电梯物联网应用标准化实践与探索为了适应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趋势,满足电梯安全监管领域的规模应用需求,本人简单介绍下我国电梯物联网应用标准化的建设背景与现状,结合物联网应用建设特点和标准化系统工程要求,提出了城市电梯物联网应用标准化建设框架思路,对各类标准和法律规范的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初步建议。

标准化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轴心,在面向知识社会的科技创新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在国内,电梯行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大都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网络和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智慧城市电梯物联网应用标准化建设属于物联网发展所急需的重点应用标准,不仅有利于保障建设质量和后期应用质量,加速电梯安全监管智能化,强化电梯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更有利于试点模式的复制推广,减少重复建设。

1 电梯物联网应用标准化需求背景
①物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经多个城市实践,在电梯安全监管领域应用技术层面已基本成熟,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快速推广期。

自2012年起,北京、上海、杭州、福州、广州、南京等地先后开始正式开展城市电梯物联网监控应用建设,建立了统一的电梯应急处置中心,以应对电梯快速增长和故障频发现状的需要。

多地亦在地方性政策法规中将建设物联网运行监控系统列入规范要求。

201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研究决定在8个领域开展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由质检总局组织实施,在北京、福州、南京、无锡、杭州、淄博等6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对14万部电梯的安全监管,着力推进以城市电梯智能物联网监控系统建设与应用,以提高特种设备管理与治理能力。

②物联网技术在电梯安全监控领域的推广应用受标准缺失阻碍,技术、业务、监管难以规范融合。

物与物的沟通,也需要一个标准。

作为战略性新兴高技术产业,物联网技术要达到全面的推广应用,服务民生,目前尚有诸多瓶颈亟待突破。

标准体系的建立正是其中难点之一。

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将导致电梯物联网监控推广工作面临以下几大困难:
1)数据融合共享难。

电梯物联网安全运行监管系统与平台目前均由各地各部门各自开发,各自为战,信息格式、传输方式不尽相同,基础数据不能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数据融合价值难以体现。

2)未能形成有效的系统建设推广模式。

标准的缺失使得电梯物联网安全运行监控系统及各级监管平台的建设,从生产、安装、检测及维护几大环节缺乏统一技术平台,尚未有效协同组合,其规模化发展依然缺乏重要条件。

3)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对电梯物联网工程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

2 建设现状
2.1 建设任务在国家层面被明确提出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建立“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发函中,明确将“完善特种设备管理物联网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指定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研究制定特种设备管理物联网标准体系的总体架构标准、数据采集传输技术标准、建设标准、业务应用标准、产品检测认定标准等,研究制定符合地方特色、有利于长效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指导和规范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物联网技术应用和建设。

这是特种设备物联网标准体系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

2.2 基础性国标制修订已在进行
2013年底,经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工作组(SAC/TC196/WG4)建议,国家标准委批准了国标修订计划项目《用于物联网的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数据信息规范》,目前该工作正在进行中。

此标准是电梯物联网标准化基础,将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电梯物联网专项技术领域的统一与规范。

2.3 地方标准先行在未形成统一国标之前,各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相应规范与标准,为电梯物联网应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积极探索。

(1)作为“基于物联网的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与管理服务工程”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市制定了地方标准《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3](DB11/T 948-2013)。

标准共13部分,包括“系统总体结构”、“电梯基础信息与数据格式”、“采集设备编码规则”等,于2013年5月发布实施。

(2)配合公共物联网平台检测电梯运行试点,《厦门市电梯安全物联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规范》也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该规范由“平台总体结构”、
“采集设备技术规范”等6部分组成。

它是厦门市电梯安全物联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最低准入门槛。

(3)以南京市电梯物联网系统建设经验为基础,由南京市质监局提出起草的江苏省地方标准《电梯公共安全监控网络技术规范》[4](DB32/T 2669-2014)(含4个部分)和《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RFID标签应用规范》[5](DB 32/T 2672-2014)已报国家标委会备案。

(4)四川、重庆、广州等地也分别发布了《电梯运行安全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6](DB51/T 1573-2013)、《电梯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安装规范》[7](DB50/T 406-2011)和《电梯运行记录仪》[8](DB44/T 448-2007)等地方标准。

总体来看,各地方标准(规范)其结构已初步体现标准体系的雏形,体现了系统工程理念,对于国家标准体系的建立具有十分有益的参考价值。

3 电梯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体系建立
3.1 标准建设框架参考国家电子政务标准的总体框架和《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电梯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框架由总体共性标准、应用技术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三大部分组成,属于标准的顶层设计。

根据标准化理论,按标准对象分,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3个种类。

电梯物联网标准属于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应用范畴,因此该体系中所涵盖的内容大部分从应用出发,包括技术标准层面和管理层面。

3.2 体系框架建设内容
(1)总体共性标准:包括总体框架、术语标准、语言处理等标准。

(2)应用技术标准:
1)感知层:涉及感知设备的数据接口、数据模型、描述语言和数据结构的技术标准。

2)传输层:规范感知信息传输网络等相关技术要求。

3)处理层:规范数据结构、采集频率、采集精度等。

4)应用层: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以及监管、公众应用类标准。

(3)应用支撑标准:
1)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包括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设、网络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2)信息安全标准:主要规范安全身份识别、访问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此部分可直接采用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制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3)管理规范:包括软件工程、数据管理、信息资源评价体系以及工程验收和监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4)设备编码规则:依据《政务物联网实体编码规范》感知实体和被感知实体的统一分类编码方法,对电梯实体对象和运行数据采集终端进行编码的管理,用于实现物联网感知设备与监控实体对象(电梯)的唯一标识性。

3.3 法律规范体系建议
建设电梯物联网监管系统,除了在技术上拥有完善的标准支持,还需要在法律和规范等层面上,对电梯安全监管工作做出顶层政策保障。

因此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主导建立电梯物联网安全监管工作的法律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的结构可分成5个层次.分别为: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简称部门规章)、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在法律法规层面,建议在《特种设备安全法》等法律条文中,设定关于采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对电梯安全运行监管工作的要求。

同时,建议出台国家《电梯安全条例》,明确规定电梯安全监管物联网系统的建设。

在规章规定层面,建议国家质检总局制定并颁布实施电梯专项部门规章,在其中明确各地开展电梯物联网工作的程序和管理规定。

在安全技术规范方面,修订现行的安全技术规范,在电梯型式试验细则中添加对安全监控产品的型式试验内容,同时在TSG T 7001-2009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中,添加电梯安全监控物联网系统的检验要求。

在标准体系方面,具体如前所述。

结语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先行,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思路与原则,同样在城市电梯物联网安全监控领域发挥着先导作用。

当前电梯物联网应用标准化的工作重点还应放在采集终端的功能、性能、接口标准,网络传输通信协议标准、数据分析处理标准、应用服务标准,示范工程建设标准等急需标准上。

希望政府监管部门与太原电梯企业协同合作,建立属于我市的电梯物联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