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音乐课中感受美与快乐的体验
如何让中学生在音乐课学习中感受艺术之美,尽享快乐之美,是笔者近几年研究的课题。
通
过对新课程标准及学生心理研究,一改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学生
好动的心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通过歌唱与欣赏,自己去感受体验快乐的美感,使音乐学习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情境之中。
一、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
针对当代中学生乐于接触新事物,乐于动手实践,乐于表现的心理。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
验感受音乐美的情趣。
例如在学习《保卫黄河》一课时,不仅让学生预习教材,简单地学习
了教材的歌曲,还把一首朝鲜歌曲《一片丹心》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通过教师的领唱学生
合唱、教师指挥学生合唱到学生指挥师生合唱,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两首歌产生对比,体验两
首歌曲的感情色彩、演唱技巧等,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对这两首歌曲充满好奇心,从而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音乐学习的情趣。
二、从课改新理念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音乐学科属于审美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贯彻“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
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
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新理念。
1.以审美为核心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知道,音乐是最美的,与音乐相关的也是最美的。
在上《西洋管弦乐队》音乐欣赏课时,首先在备课时,精心制作了适合本课教学的辅助课件,把各种器乐的图片和
其演奏的乐曲收集到课件中,引入了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踏着《命运交响曲》的旋律走进教室,体验轻松愉悦的上课氛围。
整节课有20多张精美的图片和数十段悦耳的乐曲片段让学
生欣赏。
最后以一首《鸽子》片段来结束本课教学,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学习西洋乐器知识,同时也欣赏到多支世界名曲的片段,开扩了学生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面向全体、注重个性、提倡综合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各异,所以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也不同。
在教学中只重视好学生,忽略学
困生会导致学生的落伍,过于关照学困生又会使好学生厌学。
因此,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
基础上,也要兼顾个别学生。
在学习民歌时把一张中国地图挂在前面,边观察各地位置,边
出示该地流行的民歌,并介绍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认识音乐。
在
学习拉德斯基进行曲的时候,把它同《运动员进行曲》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体育的角度来接
触音乐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鼓励学生把音乐扩展到自己的不同爱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爱
好来认识音乐,不仅使更多的学生学会音乐,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重视实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中学生对各种角色都充满了好奇,如果在一节音乐课中让学生尝到做教师的角色,那么学生
一定会感到非常的满足。
在介绍《西洋管弦乐队》第三组铜管乐器时,笔者就采用了让学生
上台讲课,而教师和学生们一起举手回答问题,台上的学生提问: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乐器的?同学们争先举手回答问题,教师也就自己的想法举手回答问题:“长号像一个拄着拐棍的老爷爷,大号像一个身材匀称的大哥哥,小号像一个小个子的弟弟,而圆号像咱家我小儿子
的大肚,圆圆的、胖胖的。
”这时,同学们在笑声中已把各种乐器的特征牢牢的记住了。
让学生上台讲课,转换了教学方式,学生感到新鲜,很容易也很自然的集中了注意力,也帮助了
上台讲课的同学建立了自信。
课后看一名学生学习反思很有感触:“以前我是一个不自信的孩子,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总怕出错让人笑话;从前不敢唱歌,总怕跑调,现在我知道要敢于
在人前说话,敢于在人前表现,因为那是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态度,现在我不但学
会了自信而且学会了做人。
”
三、利用先进手段为学生创设全方位感受音乐美感的空间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学校的广泛应用,无疑对各学科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尤其是音
乐教学,唱歌课上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优美的旋律和歌手们声情并茂的演唱形象,为学生模唱、律动、感受音乐美感、表现音乐美感提供方便。
欣赏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加大课堂学习
密度,解决欣赏所需用的大量实物器乐。
以《西洋管弦乐队》一课为例,整节课涉及到23 种乐器,把所有乐器搬上课堂很不现实,草率的介绍几种又不能达到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制作
一个教学辅助课件,轻松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
音乐是美丽的,音乐教学也应该是美好的。
在音乐教学中,应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遵循
音乐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让学生主体在宽松、和谐、平等、民主并充满美感的音乐课堂上,去尽情地体验与享受音乐之美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