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设计一、公司治理的定义:(一)法人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英文“Corporate Governance”过去中译“法人治理结构”,近年更多地被译为“公司治理”。
称“法人治理结构”为“公司治理结构”更清晰和准确。
(二)公司治理的基本内涵:普通意义上公司治理是指:在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建立的企业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人,分权制衡的企业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
(三)现代公司治理的内涵:1、古典公司治理:古典的公司治理都是为了保障资本的利益,即投资人的利益而设计的,在这个单一的公司治理命题下,公司组织只是资本追求利益的工具。
2、近代公司治理:二战后,公司治理增加了新的重要内容,即“相关利益者”,指的是企业员工,贷款银行及社会等与企业利益相关的群体,大量的非出资人进入董事会,在德国,员工代表占将近一半董事会席位,在日本,经理层进入董事会是普遍现象。
大多数企业的董事长是由企业内的老资格经理人担任的。
在美国,很多大的跨国公司的董事会、社会专家身分的独立董事,甚至占了超过50%的比例。
大量的非出资人进入董事会,参与公司的决策,不但规范了公司的经营管理,平衡了公司的相关者利益,也极大的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各发达国家科学、合理的社会进化。
3、现代公司治理: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登上历史舞台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美国从里根政府到克林顿政府,延续十年的上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就是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动力的。
人力资本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再准确地说人力资本是掌握领先创新技术和掌握先进管理思想的人。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本质差异是看它是否持有公司股权。
有股权就是资本。
在资本和生产力这两种资源都已渡过稀缺阶段的背景下,智力资源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企业更多地是围绕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来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力资本能够堂而皇之地进入公司治理结构,不是出资人却能享有股权了。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必须涵盖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相关利益群体等三个方面的利益和权利,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平衡公司内外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理顺公司内外的关系,并构建出能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架构。
(四)国内公司治理误区:中国的公司法和其它与公司相关的法律都是围绕古典公司治理原理制订的,投资人即股东是公司唯一的财产所有人和管理权所有人。
这种英、美200年前的公司治理制度带有明显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的特征。
它的背景是社会范围的资本稀缺。
保护投资人权益的法学立意并不坏,但忽略了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中的其它重要内容,就必然引发出一系列系统性的深层次的重大问题。
在中国人的观念深处,企业员工利益和调动员工积极性被忽略了。
智力价值被严重低估,社会范围内,不论国企还是民营企业,普遍出现授权障碍。
企业决策随意,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劳资矛盾激化,贫富两极分化,企业贪污、腐败盛行、经济交易潜规则普遍,边缘收入,灰色收入,成为不少人的主要收入等等。
这一切都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有直接关系。
(五)中国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和公司法规定的相反,中国成功的民营企业主要的不是依靠私人投资为推动力发展起来的,概括成功民企的决定性因素,可以归结为:聪明才智、历史机会、和融资或贷款支持三种主要因素。
聪明才智更多地是一个领袖人物,集中了一伙创业者的集体智慧,历史机会,主要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市场机会,而融资或贷款更是一种稀缺资源,大多是依靠创业者发挥聪明才智。
依托社会潜规则,极尽心智和人格魅力争取到的。
更精简地说民企的成功靠的是聪明和运气,这就引申出一个有趣的学术问题。
民企老板到底是货币资本家,还是人力资本家?其实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和经营者更多地是带有了人力资本的色彩。
二、公司治理的概念:(一)经济关系:公司治理首先是一种经济关系,而治理结构是一种经济安排。
公司的出资人、经营管理者、企业员工、技术贡献者、监督管理者之间确定的一种用公司章程保障的经济关系。
这种关系是财产权利的直接体现,基于一定的产权、治理结构安排的各方有各自的经济利益。
(二)契约关系公司治理是一种契约关系。
公司治理的各方实际都是通过契约纽带连接起来的。
出资者(股东)授权董事会经营企业,这是一种信任托管的契约合同的形式订立双方的责权利,建立起契约关系。
代理人在委托人授权的范围内行使法人代理权。
监事会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行使监督权,董事会和经理人按相关的契约接受监督,各方均有明确的权力边界。
这些契约的形式包括公司法、公司章程和有关的聘用合同、委托书、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等。
(三)制度安排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是适应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根本特点——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选择一种制度结构。
公司法规制了治理结构框架的一般要求,而公司章程规制了本公司治理的特殊要求,如股权的确立、董事会的构成、各权利机构的权限、议事程序、表决方式,以及信任托管、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和取消等。
公司治理各方遵循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制度规定行事。
现代公司就是在这种科学的制度安排下运转。
(四)权力制衡机制公司治理是一种权力制衡机制。
有权力,就应有制衡。
公司治理的“三会四权”都应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
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和监事会在各自的一定范围内独立行使权力,承担相应责任,享有相应利益;同时又是彼此制约的,谁都没有无限的权力。
有最终决定权就无经营决策权,有经营决策权就无经营管理权,有监督权就无决策权和经营管理权。
为保障制衡机制的形成,在公司实践中一般各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不得兼职。
在制衡机制的作用下,各方独立运作,又相互制约,共同推进公司有效运行。
(五)基于特定产权的经济民主形式公司治理是一种基于特定产权的经济民主形式。
在这种分权的公司治理中,各方均有充分的表达权力意志的机会,谁都不允许滥用权力。
股东会的重大决策是通过投票表决的,以股权的大小行使决策权,为了控制大股东操纵投票,规定了相应的限制大股东权力的条款,以保障股东都能参与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
由民主投票产生的决议具有法律保障,任何个人无权推翻。
董事会的经营权也以民主形式集体讨论,投票决定重大事务。
在经营决策形成之后,再由经理人具体贯彻实施,而经理人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却无须讨论,市场经济的适时决策也不允许这样做。
三、公司治理是发展战略的基础:(一)公司治理是战略管理主体: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基本的战略管理主体,企业发展战略要求构架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以实现关键岗位安排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有效、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科学决策依赖公司治理:管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理性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在认识和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个人经验背景和认知模型的过滤和折射,主导人们决断的,不但有对经济利益的预期和追求,还有大量的习惯、情感、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因素和下意识的心理活动。
认知模型的固化、错位加上情感心理的干扰,会给个人决策带来先天性的偏差,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制度化、利益化的安排,将公司治理引入科学理性和民主决策的轨道上,是现代公司健康运行和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公司治理与发展战略的匹配:1、治理主体与战略匹配:公司治理主体的思想观念、个人素质、个人能力和行为模式必须要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在公司制订了战略发展规划以后,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治理主体与发展战略的匹配。
2、专业委员会与发展战略匹配:公司应根据发展规划的要求,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在董事会内设立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各专业委员会,为发展战略提供组织保障。
3、业绩评价体系与战略匹配:公司治理结构中必须有业绩评价体系,除股东会外,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每一个人都在业绩评价体系中接受评价,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及分解开来的分阶段目标就是公司治理各岗位的评价指标。
管理界有一句名言:“你需要什么,你就评价什么,他就会干什么,你就会等到什么”,所以与战略发展规划相匹配的公司治理主体业绩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四、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一)家族企业性质:公司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实际情况是×××先生一股独大,董事会形同虚设。
事实上,是家庭式私人公司。
(二)个人双要素的特性:×××先生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由于总裁缺位,事实上一直都在兼任总裁的角色。
在现代法人治理三大权益要素中,×××先生承担了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
即是投资人又是管理者的双重角色。
(三)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需求家庭制企业拥有相当的优越性,最大的优点是经营者的意志能得到充分而直接的体现,但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就会出现几个方面的困难。
1、授权危机:企业大了,管理不能事必躬亲,只能委托它人代为行使一部分管理权力,由于没有法人治理结构的支持,分权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不是效率下降,就是财产权失控,出现这样那样的授权危机。
现有的分权授权基础不是基于法理和公司治理的安排而是基于信任的基础,由血缘关系,产生的信任和创业关系产生的信任带有强烈的情感和心理直觉因素,其本质上是随意的和脆弱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动摇信任的基础。
只有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合理的利益安排,职能岗位契约安排以及业绩评价和监督机制,才能造就出治理主体的稳固和效率。
2、现代化挑战: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对创业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旧有的经验、知识、认知模型不足以应付现代化管理课题,出现管理瓶颈。
3、人才需求:扩大了的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但在家族企业体制下,积聚人才或培养人才有相当的难度。
(四)完善公司治理的基本分析:1、内在公司治理动因原理:在公司治理动力模型中,有三条基本功能线:1) 货币资本:没有资本不能开创企业,所以要优先保护投资人的权益。
2) 相关利益者:职工:企业是职工安身立命和自我发展的园地,要求企业发展壮大,并维持久远。
社会:企业是社会最主要的细胞,企业为社会贡献税赋,社会要求企业发展稳定,多做贡献。
3)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以知识为动力,利用股东授权的经营资产创造财富,要求分享自己的创造所得。
2、公司内在公司治理动因分析:在公司,目前人力资本的角色主要由单九良先生自己承担,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团队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这样在目前的公司治理中就存在三种情况,需要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理顺。
1)创业团队的利益安排:目前国内民营企业创业成功后,老板大多用分配职务来奖励创业元老,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办法,古代皇帝打天下,裂土封侯,是以利益分配为核心思想的,企业不等同于皇帝天下,企业的职位只能体现眼前利益,而创业元老们的长远利益是不能从职位上获得保障的,企业的根本利益是财产权力,财产权力就是股权,只有从股权层面上安排,才能确保创业元老们的长远利益,也才能激励他们自我革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