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0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_王柱华
10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_王柱华
25 25
12.5 21
6.25 12
3.125 8
1.56 -
2.3 黄连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最低抑菌质量浓度的测定结果 TTC 是一种常 用 的 活 菌 染 料,其 氧 化 态 是 无 色 的,该
染料 进 入 细 胞 后 ,TTC 与 活 细 胞 内 的 琥 珀 酸 脱 氢 酶 反 应 ,可
19
16
14
13
12
11
图1 黄连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
11
11
1:对照组;2:25mg/mL 黄连提取物
8
Fig.1 The inhibition of coptis extract on Candida albicans
1:control group;2:25 mg/mL coptis extract
药物名称 黄连+大黄 黄芩+蛇床子 五蓓子+丹参 知母+藿香
生成红色的还原产物甲臜.TTC 法测定黄连提取物对白色
念珠菌最低抑菌质量浓度的测定结果见表 3.由表可知,经
TTC 染色后 ,培养 基 的 颜 色 随 着 药 物 质 量 浓 度 的 增 加 而 变
浅,直至无色.当黄连提取物的质量浓度大于1mg/mL 时,
培养液呈无色,表明黄连提取物可完全抑制白色念珠 菌 的 生 长 ,故 其 最 低 抑 菌 质 量 浓 度 为 1mg/mL. 2.4 不 同 中 草 药 配 伍 对 白 色 念 珠 菌 的 抑 制 作 用 结 果
收 稿 日 期 :2012-10-23
基 金 项 目 :辽 宁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技 术 研 究 项 目 (L2010236) 作者简介:王柱华(1965- ),男,辽宁锦州人,辽宁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第1期
王 柱 华 : 10 种 中 草 药 乙 醇 提 取 物 抗 真 菌 作 用 研 究
真菌可引起动植物的多种病害,不仅对农作物产 量 和 经 济 动 物 生 长 造 成 极 大 的 经 济 损 失,而 且 还 影 响 人 体 健 康 ,威 胁 人 类 的 生 命 安 全 .在 过 去 的 20 多 年 时 间 里 ,各 种 真 菌 感 染 ,无 论 是 发 生 频 率 还 是 感 染的种类都呈不断增加的趋势[1].其中白色念珠菌 是 最 常 见 的 条 件 致 病 性 真 菌,在 检 出 的 致 病 性 真 菌 中占首位[2-3].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大致可以分为5种:一是多烯类抗真菌药 物;二 是 氮 唑 类 抗 真 菌 药 物 ;三 是 烯 丙 胺 类 化 合 物 ;四 是 核 苷 类 似 物 抗 真 菌 药 物 ;五 是 作 用 于 真 菌 细 胞 壁 合 成 的 抗 真 菌 药 物 .但 由 于 这 些 抗 真 菌 药 物 都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副 作 用 ,特 别 是 前 4 类 药 物 ,其 作 用 靶 点 对 哺 乳 动 物 的 宿 主细胞也有影响,且随着这些药物的使用,真菌的耐药 性 问 题 也 日 趋 严 重.而 中 草 药 具 有 副 作 用 小,来 源广,价格低廉,较少出现耐药性等优点,因此从中 草 药 中 筛 选 和 开 发 新 型、高 效、低 毒、广 谱 的 抗 真 菌 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4-7].本文以白色念珠菌为指示菌,测定了黄连等10种中草药的抗 真 菌 作 用,并 研 究了不同中药的配伍后,对白色念珠菌协同抑制作用的影 响,旨 在 为 开 发 高 效 低 毒 的 抗 真 菌 药 物 提 供 理论数据.
1 21
乙醇热回流提取8h,然后将提取液蒸干制成干粉.用无水乙醇将其配制成质量浓度为50mg/mL 的药 液 ,备 用 . 1.2.2 白色念珠菌悬液的制备 将活化培养后的白色念珠菌接种于 PDA 液 体 培 养 基 中,在 28 ℃ 下 培 养 至 对 数 期 ,调 整 菌 液 的 浓 度 为 106~107 cfu/mL,备 用 . 1.2.3 不同中草药抑真菌作用的测定 在 无 菌 培 养 皿 内 注 入 体 积 分 数 为 2% 的 PDA 固 体 培 养 基 作 为底层,待凝固后,在其上再倒入5mL 内含0.1mL 白 色 念 珠 菌 悬 液 的 PDA 半 固 体 培 养 基,凝 固 后, 在 其 上 用 无 菌 镊 子 等 距 离 分 散 地 轻 轻 放 上 无 菌 牛 津 杯 (内 径 (6.0±0.1)mm,外 径 (8.0±0.1)mm,高 (10.0±0.1)mm),放置5min后,在杯内分别注入 200μL 质量浓度为 10mg/mL 的不同中 草 药 提 取 物,无水乙醇作为对照,每2种药为1组,每组做3个平行实验.28 ℃ 恒 温 箱 中 培 养 24h 后,移 去 牛 津 杯 ,用 直 尺 精 确 测 量 抑 菌 圈 直 径 ,取 其 平 均 值 . 1.2.4 不同质量浓度的中草药提取物抑真菌作 用 的 测 定 取 质 量 浓 度 为 50mg/mL 的 药 液,按 二 倍 稀 释 法 依 次 稀 释 为25.0、12.5、6.25、3.13、1.56mg/mL 5 个 不 同 浓 度 梯 度 ,按 照1.2.3 的 方 法 ,测 定 其 抗 真 菌 作 用 ,每 组 做 3 个 平 行 实 验 . 1.2.5 最低抑菌质量浓度的测定(MIC) 将培养至对数期的白色念珠菌,用 PDA 培养基将其浓度调 节至106~107 cfu/mL.然后在96孔板中加入150μL 菌悬液、15μL 不同质量浓度的供试药液,使药物 终质量浓度分别为 6、4、2、1、0.5mg/mL,于 28 ℃ 下 培 养 24h 后,每 孔 分 别 加 入 浓 度 为 体 积 分 数 为 0.2% 的 2,3,5-氯 化 三 苯 基 四 氮 唑 (TTC)15μL,28 ℃ 下 避 光 培 养 4h,观 察 其 颜 色 变 化 . 1.2.6 不 同 中 草 药 协 同 抗 真 菌 作 用 的 测 定 选 取 抗 真 菌 效 果 较 好 的 中 草 药 (质 量 浓 度 为 10mg/mL),根 据 其 抑 菌 成 分 的 不 同 进 行 两 两 配 伍 (2 种 药 液 混 合 的 体 积 比 例 为 1∶1),测 定 2 种 中 草 药 抗 真 菌 的 协 同 作 用 .具 体 实 验 方 法 同 1.2.3.
2.2 不 同 质 量 浓 度 黄 连 提 取 物 的 抑 真 菌 作 用 测 定 结 果
选取抑真菌效果最好的黄连,测定其不同质量浓度下的抗真菌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黄连提取物的抗
1 22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6 卷
真菌作用,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随黄连药液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呈剂量依赖性(见表2和图2).
表 2 不 同 质 量 浓 度 黄 连 提 取 物 对 白 色 念 珠 菌 抑 制 作 用 Table 2 The inhibi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coptis extract on Candida albicans
药 液 浓 度/(mg/mL) 抑 菌 圈 直 径/mm
10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
王柱华
(辽宁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以白色念珠菌为指示菌,测定了 黄 连 等 10 种 中 草 药 的 抗 真 菌 作 用.实 验 结 果 显 示,不同的中草药其抗真菌作用不同,其中 黄 连 和 黄 芩 2 种 药 物 对 白 色 念 珠 菌 的 抑 制 作 用 效 果 最 好 ,其 次 是 五 蓓 子 和 知 母 ,而 甘 草 对 白 色 念 珠 菌 抑 菌 作 用 较 差 .在 一 定 质 量 浓 度 范 围 内 ,黄 连 提 取 物 的 抗 真 菌 作 用 随 药 液 浓 度 的 增 大 而 增 强 ,呈 剂 量 依 赖 性 .其 最 低 抑 菌 质 量 浓 度 为 1mg/mL.将 抑 菌 成 分 不 同 的 中 草 药 进 行 两 两 配 伍 ,考 察 其 对 白 色 念 珠 菌 的 协同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除五蓓子 和 丹 参 的 混 合 药 液 对 白 色 念 珠 菌 具 有 协 同 抑 制 作 用 外 ,其 余 3 组 中 草 药 的 配 伍 ,并 无 协 同 抑 制 作 用 . 关 键 词 :中 草 药 ;黄 连 ;白 色 念 珠 菌 中 图 分 类 号 :R285.5 文 献 标 志 码 :A
2 结果
2.1 不 同 中 草 药 提 取 物 的 抑 真 菌 作 用 10 种 中 草 药 的 抑 真 菌 实 验 结 果 见 表 1.由 表 可 知 ,不 同 的 中 草 药 其 抑 真 菌 作 用 不 同 ,其 中 黄 连 和 黄
芩2种 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效果最好(图 1),其次是五蓓子和知母,而甘草对白色念珠 菌 抑 菌作用较差.
未表现出抑菌的协同作用.
extract;6:control group
表3 黄连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 MIC 测定结果
表 4 不 同 中 草 药 配 伍 对 白 色 念 珠 菌 的 抑 optis extract agains Candida albicans
图3.由 图 表 可 知,除 五 蓓 子 和 丹 参 混 合 药 液 的 抑 菌 作 用
coptis extract on Candida albicans
效果比单独用药 要 好 之 外,其 余 3 组 中 草 药 的 配 伍,基 本 1~5:1.56,3.125,6.25,12.5,25mg/mL coptis
第 36 卷 第 1 期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l.36 No.1
2013 年 3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Mar. 2013
文 章 编 号 :1000-1735(2013)01-0120-04 doi:10.11679/lsxblk20130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