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文言文“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详细答案解析及翻译

课外文言文“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详细答案解析及翻译

课外文言文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

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

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

血食,享受祭祀。

②庸保:帮工,伙计。

庸,同“佣”。

被雇用的人。

③家丈人:东家,主人。

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

矐,熏瞎。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十月而拔.蓟城拔:攻取、攻克。

B.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诚:如果C. 荆轲之客,皆亡.亡:死亡。

D. 客无不流涕.而去者涕:眼泪。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答案】10. C 11. B 12. C13. (1) 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想要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

(2)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

秦始皇召令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

”【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C项,“荆轲之客,皆亡”的“亡”如解释为“死亡”,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前面说“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逐”意思是“追逐,通缉”,且从后面高渐离隐姓埋名隐藏在宋子县来看,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应是“逃跑”“逃亡”了,“亡”应解释为“逃跑,逃亡”。

故选C项。

【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这段话是说“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

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举坐客”“上客”“客”等,句子的核心部位是动词,如“惊”“抗礼”“歌”“去”,抓住每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再辅以语气词标志和结构词标志进行排除即可,如“举”意思是“全”,“举坐”修饰“客”,是“客”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上客”即“上宾”,“以为上客”意思是“把高渐离当作上宾”,排除C项,故选B项。

【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C项,“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错误。

文中说的是“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

故选C项。

【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丹匿衍水上”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丹匿(于)衍水上”;“匿”,隐藏;“乃”,就;“使使”,第一个“使”是动词,派遣,第二个“使”是名词,即“使者”;“之”,代词,代太子丹的人头。

第二句中,“传”,轮流;客,名词意动,以为客,把他当作客人,或意译为“请他做客”;“闻于始皇”,被动句,于,被;“高渐离也”,判断句。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

十月攻克了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

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

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

”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

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

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

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

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

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

”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

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

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

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

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

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

”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

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

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

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

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

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