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演讲比赛
62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在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凝结出来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西迁精神”。
1896年,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
西安,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2000余年,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其历史底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
时间来到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
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
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
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是年,国务院根据学校内部实际情况和西安、上海两地需要,决定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西安部分对两校实行统一领导。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2017年9月10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这一天被西安交大确定为“交通大学西迁纪念日”。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
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付出极大心血。
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做出巨大努力。
西部人民群众满腔热忱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
学校精心策划,教授带头西迁。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
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金花”的重大成果。
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
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西迁精神与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共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中光芒万丈的一段。
西迁精神,必将鼓舞更多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国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创足以慰藉家与国的伟大事业和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