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语文绪论1、何为大学语文?新浪网7000多人参与调查显示,92%的人支持语文课列入大学必修课。
2、重庆大学理科类毕业生马建智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后到单位实习时,却因不会写公文而最终未能如愿留下。
3、为何要学大学语文?弥补阅历的不足,注意生活的体验与思考二、国学经典综述(一)、涵义解读1、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
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
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
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2、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
易~。
~书。
~卷。
~文。
~义。
~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
四书五~。
~史子集。
黄帝内~。
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
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二)、你能想到哪些经典篇目?(三)、学习国学的好处:1能增强记忆力;2、能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能扩大知识面;4、能培养学习兴趣;5、能提高审美能力;6、能增强自信心等《诗经豳风七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2、细读《七月》,了解其内容与背景;3、体会诗歌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乡土气息。
4、让学生触摸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树立传承优秀文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内涵,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乡土气息2、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传承优秀文化的思想教学方法:讲授、诵读、讨论分析教学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七月》也正是出自《诗经》。
二、文学常识介绍(一)《诗经》简介1、名称:《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305首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或者《诗》。
汉代奉为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
2、作者无法考证,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
3、分类: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风”、“雅”、“颂”。
“风”包括“十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创作的。
4、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陈其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就是比喻。
“兴”——“兴者,(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兴这种表现手法,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睢》。
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
三是起协调音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
《诗经》中常常是比兴结合运用的,因此,比兴连称。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5、形式: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二)《七月》简介《七月》是《豳风》中的杰作。
豳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
《豳风》就是这一带地方的诗,共七篇,都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
豳诗大多有务农的地方色彩。
这首诗历来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它体现了《豳诗》的特点,而在于它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描绘了三千年前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商周之际农业社会的方方面面。
《七月》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图景,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
《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
(三)学过哪些诗经作品?三、诗歌学习(一)正字音,学生自由朗读并理解诗歌大意全诗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二)请学生朗读思考:1、全诗写了哪些农事活动?耕地、采桑、养蚕、纺织、收割、染布、打猎、饮食、盖房、酿酒、藏冰、祭神、祝寿2、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周早期我国西北地区的农村社会面貌:农奴们一年四季辛勤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但大部分都得归“公”,自己却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任何自由,过着悲惨的生活。
(三)诗歌分析、第一章①释义②内容讲解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
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
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
“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
“蚕月”,即夏历的三月。
公子,原意指诸侯之子,也可以指诸侯之女。
后人遂将世家门阀子弟称作公子。
“公子”不一定是男的,称呼诸侯的女儿和别人的女儿都可以叫“女公子”,“先生这个词也不一定是男的”)首章,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
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
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
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
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
”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
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
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
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
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
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
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
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
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思考:提问:第一节中如何理解“田畯至喜”?第二课时一、诗歌分析第二、三章1、释义:春日遲遲:在春天白天變得長了。
后来就用“迟日”称代春日,如杜甫絕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風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鴛鴦《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一样的“裳”。
2、内容讲解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
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
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
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
这里似乎让我们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
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
这又使我们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思考:第二节中如何理解“女心伤悲”?二、第四、五节①释义②内容讲解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
“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
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
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
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
《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
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
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
”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
“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思考:1、第四、五节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当时农奴的生活处境?2、诗歌主要是写农奴的生活,却写了很多动物的活动,有何作用?三、第六、七、八章①释义②内容讲解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
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
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
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
“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
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
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怎么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
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
”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
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
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