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鉴赏分析

古诗词鉴赏分析


(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试题讲解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步骤一)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 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 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步骤三)从而 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在分析完各种题型之后我们发现,其实很多题型在理解上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 相关的诗词知识,并能对很好的应用到鉴赏当中去,就能应对中考的考试。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步骤一)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步骤三)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的心情。
2、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
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深刻、含蓄、 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
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数词、虚词。 3、答题步骤: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试题讲解:
(3)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4)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2、解答分析: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⑪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
传说和自然现象;⑫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⑬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 活经历;⑭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4、试题讲解: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 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 A、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谐音、互文、反 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B、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触景生情、乐 景写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C、其他方法: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 由虚到实);③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④点面结合(以点写面、以面写点);⑤ 远近结合;⑥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⑦褒贬结合(似贬实 褒/寓褒于贬/正话反说、似褒实贬/寓贬于褒/反话正说);⑧明暗结合;⑨声色结合;⑩细 节描写;⑪比兴;⑫白描;⑬工笔;⑭象征;⑮对比;⑯衬托(正衬、反衬);⑰烘托;⑱ 渲染;⑲用典;⑳铺陈;○21联想想象;○22以小见大;○23侧面描写;○24对写法(即作者不先写 自己对对方如何,而是通过写对方对作者如何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此法多用 于思乡怀人诗中。如高适的《除夜》中的“故乡今夜思千里”句)。 3、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 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 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 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 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
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 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4、试题讲解:
问: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试作简要分析。 答:(1)(步骤一)以景写幽。(步骤二)用“湖山胜处”“野径斜”“水满”“草深”写出初 夏景色之幽美。(2)(步骤一)以动衬静。(步骤二)用“下鹭”衬托“水满”的幽静。(3) (步骤一)以声衬静。(步骤二)用“蛙鸣”衬托“草深”的幽静。 七、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 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 适的心境。 三、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 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 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 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 长。 (2)第二种提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二)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 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 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五、炼字型 1、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从某句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具体分析。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5)对诗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6)诗中某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8)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9)这首诗(某句)的诗眼是某字,试作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 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1)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2)形象蕴涵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 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1)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2)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试题讲解: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 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 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六、分析题眼型 1、提问方式: (1)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统摄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2)诗题为“某某字”,通篇虽无“某某字”,但句句进扣“某某字”。请作简要分析。 问:析点式。这个点就是回答问题的“方面”或“角度”,多指表现手法的方方面 面。具体步骤:(1)先指出“方面”或“角度”。(2)结合诗句简析。 3、答题示例: (1)第一种提问:
古诗词鉴赏分析
在近几年的上海语文中考中,古诗词鉴赏题成了必考的题目,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对于古诗不仅要知其然,并要知其所以然。因此,针对中考的出题范围,总结出以下几 点:
第一:考察类型包括分析形象型、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特色型、炼字型、分 析题眼型、情感主旨型和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等。 第二:分析各题型答题技巧。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