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答案:(1):研究对象: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2):学科特性: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2.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导理论,代表人物与理论思想(1)环境决定论 (拉采尔)(2)或然论(白兰士)(3)生态论(巴罗斯)(4)文化景观论(索尔)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四个流派答案: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和主要关注点答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1)人地关系(2)区域研究(3) 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关注点:five focus(1) location (2) regions (3)place (4) movement (5)human interatons 5.举例说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分析(2)社会学(3)空间模型(4)系统分析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1)城市与区域规划(2)经济区域与规划(3)社会问题研究二.人口地理学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1)农业革命之前-人口特征:A 低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死亡率B.大分散,小聚居C.人口迁移,扩大范围(2)农业革命-人口特征:A.高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死亡率B.出现定居的出落C.出现劳动分工和阶层的分化(3)工业革命-人口特征:A.人口密度变大,出生率由上升转下降,死亡率下降 B.人口迁移规模大2.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3试论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与成因(1)新中国成立前:高位静止阶段(2)1950-1970年:早期扩张阶段(3)1970年代初起,进入后期扩张阶段(4)预计2020年前后,进入低位静止阶段(5)预计2040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4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1)自然因素(2)人口构成(3)人口政策5.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6.名词解释:人口构成,适度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分布(1)人口构成:是指按不同的属性划分的各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两种。
人口构成的差异会造成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异。
(2)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3)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4)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三.聚落地理学1.简述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聚落的起源和发展(不同地区的)(2)聚落的自然地理条件(3)聚落的形态(4)聚落的分布2.简述城市化得动力机制和城市类型动力机制(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4)、知识经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兴动力。
城市类型(1)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化(2)自力型和它力型城市化(3)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化(4)突发型和渐进型城市化3.城市化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1)中心城市化阶段(2)郊区城市化阶段(3)逆城市化阶段4.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城市体系: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系统。
等级规律:中心地体系,位序规模法则,城市金字塔5.简述城市内部地域机构的有关理论(三个模型)(1)同心圆模型(E.W.Burgess,1923 )(2)扇形模型(H.Hoyt,1934 )(3)多核模型(Harris,Ullman,1945)6.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乡村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乡村人口的变化,乡村环境,乡村产业结构、劳动、职业及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乡村的居住、交通、服务供应、文化教育等四.行为地理学1.解释环境感知和地理物象环境感知: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地理物象: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与居住地、工作地/学校场所、可利用的交通手段相关(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与消费者自身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相关(3)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与工作时间、距离、交往对象、活动性质相关3.举例说明人类迁徙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距离偏移:迁移空间行为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
方向偏移:由于迁移行为受迁移机会、地点和环境效应的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会比在其他方向去移动得更远。
例如,对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人口迁移情况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有的迁移者趋向于迁往最近的城市,这反映了距离偏移的趋向,对于大城市它不仅吸引了其周边小城市的移民,也吸引了距离较远的某小城市(假设代号为A)移民,而实际上A小城市距离中等城市比大城市更近,这就说明了大城市对前一行为的方向迁移。
五.经济地理学(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工业的出现于发展)1.简述农业起源的理论最为人接受两种:(1)人口压力说 (以博塞洛普(E. Boszerup)为代表)(2)宴享说 (由海登(B. Hayden)提出)农业起源模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罗耀):简单的狩猎经济向广谱采集经济过渡→广谱采集中发展出集中采集→集中采集走向原始农业栽培。
2.论述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答:(1)迁移农业:①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以“刀耕火种”为种植方式;②多种作物杂处;③主要是种植作物的土地的“迁移”,而不是人口的迁移。
(2)传统农业:①生产基本上是孤立进行的,是一种生计农业。
②农业工具和农业技术得到改进,是土地可以连续耕种。
③农业劳动基本上靠体力,同时,也用些畜力与简单的机械。
④形成各有特色生产模式,各不相同的农业模型。
(3)现代农业:①现代农业是商业农业;②现代农业是高层次集约农业;③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④现代农业是大规模农业;⑤现代农业是大规模农业3.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四种类型。
4.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举例说明其分布(1)种植园农业(分布于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一些沿海地区);(2)谷物农业(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东北亦有分布);(3)牲畜育肥农业(分布主要有美国的五大湖区以南的大片地区,欧洲从西班牙北部开始经地中海沿岸与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中间向东延伸的地区和巴西东南部地区)(4)乳品业(北美主要分布于五大湖及圣劳伦斯河南岸地区,欧洲则分布在瑞士与法国往东的大西洋沿海与波罗的海南岸地区,其他地区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外,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5)市场园艺农业(6)大牧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的干旱地区较为流行)5.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情况。
论述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工业带的特点(1)北美工业区(2)欧洲工业带(3)俄罗斯及乌克兰工业区;(4)日本工业区;(5)其他国家的工业区(拉美工业区、亚洲工业、非洲工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
北美:位于每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该区也称北美工业带,以制造业为主、与欧洲市场和技术关系密切,并具有各种原料、铁矿石、石灰石,为发展制造业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该地区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裕,水运、铁路交通十分便利。
面积占两国的5%,人口占1/3,工业产量占2/3。
欧洲:集中于英国和欧洲西部,从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口进入西欧,由荷兰和法、德接壤处到意大利北部。
该工业带内包括4个工业区:英国工业区、莱茵——鲁尔工业区、莱茵中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6.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
(2)资源条件(3)能源条件(4)市场条件(5)劳动力条件(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7.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有哪些?①、原料指向性:大型水泥厂几乎都接近石灰石的产地。
②、消费指向性:啤酒酿造业,啤酒厂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遍。
③、劳动费指向性: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业。
④、集聚指向性:规模经济8.简述工业活动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1)技术进步、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2)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3)国际经济协调。
六.政治地理学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1.政治地理过程具体指的是什么?(1)政治扩散 (2)政治整合(3) 政治分散(4)主权的变化2.国家政治地理有哪些特征?(1)国家的基本特征 (2)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3)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4)边界与边疆3.国家权利要素包括哪些内容?国家权利要素包括: 领土空间(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国防地理位)、领土面积(领土规模、领土规模决定下的人口资源等要素)自然资源、人口资源、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和政府的质量。
4.简述当代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多极格局(1)新中国的崛起对两极世界冲击(2)日本及亚太地区崛起对两极世界冲击(3)欧洲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对抗格局(4)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反霸斗争的展开(5)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总体上改变两极格局(6)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对抗格局不复存在5.简述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1)马汉的“海权论”(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4)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七.文化与人文地理学1,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1)物质文化:最直观、最表层的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等等。
(2)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文化产物。
是历史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性。
(3)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包括价值观、伦理、道德、信仰、风俗、艺术等等2.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趋势(1)文化地理学研究基本内容:(2)研究趋势:基于地方的文化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相互作用成为当前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核心3.大众文化的概念,特点,影响大众文化:是指支持创新、遵从变化、具有相对统一标准的文化。
基本上起源于经济发达国家,是发达的工业技术和增多的闲暇时间相结合的产物。
特点:A:相对于民间文化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性。
大众文化因时间的变化远远大于因空间的变化。
B:威胁着文化的多样性。
C:与社会阶层有着较强的层次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