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

中考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

记叙文题型(1)概括一件事解题方法:什么人?什么事?(事件的概括要简洁、完整、具体)(2)概括多件事解题方法:先分层找出相关段落,再概括事件内容(注意过渡句、时间词、地点词可起提示作用)题型2:补全情节解题方法:先由给出情节入手分层,再仿照已有格式概括层意题型3:情感变化过程解题方法:从文中找出对人物的描写,一一分析其性格品质特征或身份特征,最后加以总结、归纳。

题型2:次要人物(事物)的作用1、衬托主要人物(事物)的思想性格从而突出中心。

2、推动情节发展,是文章的线索人物(常见于小说)(1)原文寻找:记叙文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常起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的作用。

(2)自行总结:格式:通过……事,表达了……情通过……事,赞扬了……品质通过……事,讲明了……道理通过……事,揭示了……社会现实(小说)注:表达感情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分别分析感情,几个主要人物,几方面总结感情,感情是相互的。

题型2:托物言志的散文的中心(1)只写物的文章结合物的外在特征寻找物的象征意义,即物所代表的品质或精神,文中尤其是文尾的议论抒情句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2)既写物又涉及到人的文章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细节描写:对人物、景物的细致刻画,一般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常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直接描写要表现的人物、景物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题型1:人物描写的作用(1)主要作用:对人物的描写体现了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答题时既要分析人物心理,又要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2)对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描写其作用是:通过对比照应,突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3)通过对人物同一部位的不同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变化题型2:景物描写的作用(1)衬托人物某种心情和性格(2)渲染某种气氛(3)交代人物活动场景、事件发生的背景、时令等,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题型3:补写描写1注意描写类型(语言联想;心理联想;神态联想),2结合上下文,联想要合理衔接,3注意人称要求4字数合理(30—50字为宜)5、力求生动形象,如果是补写景物描写,需考虑其在衬托心情或烘托气氛等方面的作能紧扣语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手法、理解体验、哲理感受等任一角度结合内容进行点评,内容充实准确,语言通顺。

(1)修辞型:对于含有修辞的句子的赏析,先判断修辞,再结合内容分析修辞的作用,有时还要分析表达的感情常见修辞: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对偶、反语、借代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将物人格化,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将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排比: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先问后答,自问自答。

作用: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注意。

反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作用:加强语气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作用: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增强表现力。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作用: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的修辞手法。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用诗词能增强文章的诗意美)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比喻句的赏析格式:运用比喻修辞,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特点),表达了……感情。

(2)人物描写型:格式: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心理/情感/品质)(3)其他角度赏析:如从用词、手法、情感哲理等角度赏析题型2:词语的鉴赏(注意:和词语的含义是两个题型)词语含义题格式:本义+语境义(文中的意思)结合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分析词语所在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然后可以从词语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或态度、词语类别、词语所属的描写方法等角度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烘托)、欲扬先抑、作铺垫、设悬念、埋伏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开门见山、卒章显志、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点面结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白描、照应、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用典等重要手法的作用对比:突出人物形象,突出主题衬托:突出主要事物(人物)的特征,突出中心有的以线索(物)为标题,如《田野上的白发》《梨一样的苹果》《珍珠项链》;有的以中心为标题,如《爱,从来不卑微》;有的以主要事件为标题,如《8分23秒的震撼》;有的以主要人物为标题,如《母亲,我心中的灯》《孔乙己》,有的以时间为标题如《秋夜》《小扇轻摇的时光》;最好做到新颖生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有时点题句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题型2:标题的含义(1)注重挖掘其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要及时结合中心以中心为标题(2)有些文章的标题有双重含义,答题时既要考虑表层含义,又要考虑深层含义。

题型3:标题的作用答题思路(1)考虑以下作用:揭示线索、点明中心、主旨,概括事件、指明主要人物、点明时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密切结合中心(3)用修辞有生动、新颖的作用题型4 :把“某某”题目换成“某某”题目是否可以。

答题思路:(1)考虑原标题是否有以下作用:揭示线索、点明中心、概括事件、指明主要人物、点明时间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一是以实物为线索。

如《珍珠项链》一文中的珍珠项链。

二是以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如《故乡》一文的线索是“我”的所见所闻三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爱处无声》以“我”对父爱的理解过程为线索四是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

如《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注意: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

我们在选择线索时要根据文章的材料而定。

(2)方法:A:注意文章的标题B: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某个事物C:注意文中议论和抒情语段顺叙:即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有时也可以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插叙:在顺序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插叙与倒叙的区别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插叙的部分是安排在顺叙的过程之中,位置居中。

倒叙:所叙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叙述顺序上的变化。

倒叙文章中的回忆部分就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占据文章的主要篇幅,而插叙的内容只是在顺叙中途插入的为中心事件服务的一个片断。

题型2:记叙顺序的作用顺叙: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劣势:平铺直叙的手法使得行文过于平淡,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

倒叙:一是突出中心思想;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1、补充交代了(原文概括);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做铺垫;2、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

3、丰富人物。

4、突出主题(具体写主题)。

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一)位于开头:1.点明主旨,总领下文;2. 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二)位于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三)位于文末:1.总结全文;点明主题2.呼应开头或标题2、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1)对于主题上的作用:开篇点题;结尾点明或深化主旨。

(2)表达上的作用: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方面作用(3)根据具体语境内容作答照应的方法:1、首尾照应;2、前后照应;3、文题照应。

2、对立照应;3、延续照应。

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好处: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引发读者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