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1)发展历程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3.文化(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①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2)书法①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②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①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②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山水画发展。

★三、链接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1.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发徭役和兵役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493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漫画解史】均田制核心观点:土地兼并使得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这是统治者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

【图证历史】曲辕犁核心观点: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和成熟,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教材补遗】市舶使唐高宗时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

市舶使的职责主要是: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

【图证历史】核心观点: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

【教材补遗】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时期的汇兑券。

由于当时钱币缺乏,各地禁钱出境,在京师的商人将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各军、各使或富商,取得凭证,回本道合券取钱,称为“一飞钱”。

元和七年曾规定商人在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加付百钱,商人不至,又改为免费兑换。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设便钱务,专门办理便换。

南宋初年便换业务还盛行一时,纸币流行后,便换业务衰落。

【教材补遗】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此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

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知识拓展】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衰落。

【轻巧识记】书体演变及其特点【教材补遗】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三武灭佛”主要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大多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已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重点一魏晋至隋唐的农耕经济莫高窟第445窟曲辕犁线描图【历史映射】莫高窟第445窟中的曲辕犁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和成熟。

曲辕犁结构完备,轻巧简便,利于回旋,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经济重心的南移史料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东汉后期唐朝前期区域黄河流域765 669长江流域342 611【史料解读从总的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纳表格中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变化的实质。

【问题思考】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和反映的问题。

试答:【提示】从同时期的纵向看,东汉时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多于长江流域,而到唐朝,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明显增多;从横向看,黄河流域县城数量有所减少,而长江流域明显增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造成南方城市增多。

【史论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2)影响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

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的启示1.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则不然。

2.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奏效。

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的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

3.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等。

4.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

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5.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6.随着江南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注意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二唐代商业的发展唐朝工商业的发展【解读】(1)西汉工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时期江淮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工商业城市明显增多。

说明:汉代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政治重心;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加速发展,开始赶上甚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趋于南移)。

(2)唐朝手工业生产部门更多,丝织业和陶瓷业尤其兴盛。

说明:唐朝经济兴盛,丝织技术进步,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3)唐朝时期出现较多沿海港口城市。

说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造船航海技术提高,国家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4)汉唐时期的长安、洛阳都是著名的工商业都会,汉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工商业城市集中分布的重要地区。

说明:长安、洛阳在汉唐时代都是王朝政治、经济及文化重心,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政治、经济重心。

(5)工商业城市主要沿江、河分布,唐朝时期尤为明显。

说明:水陆交通便利促进工商业发展;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6)唐朝时期部分城市如扬州的经济功能较汉代有所增强。

说明:唐朝经济兴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繁荣。

【结论】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1)特点交通发达不仅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便利,而且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唐代在广州等地还设有市舶使,掌管海外贸易、关税等;一些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邸店城市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不仅是唐朝的大商业都市,当时的长安还是世界性的大都市。

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

唐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夜市市场比较发达特别是到了唐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在偏远的农村小镇也大行商业,草市更盛,有的甚至发展成为新兴城镇商人众多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货币的统一和汇兑的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朝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还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和汇兑制度(2)原因①唐朝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