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话题作文的构思技巧

话题作文的构思技巧

话题作文的构思技巧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谭文淼一、怎样使文章构思出新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圈定话题,所以一定要围绕话题构思。

1999年,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年,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001年,话题是“诚信”。

2002年,话题是“心灵的选择”。

2003年,北京卷话题是“转折”,上海卷话题是“杂”,全国卷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和前两年不同,“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不再是把价值观、道德观放在最高的位置,自欺欺人。

而是哲理性较强,考生对“情感亲疏”和“事物认知”关系的认识水平高低将决定文章立意优劣。

首先考生必须在作文中体现“亲疏”与“差异”的区别,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

“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

另外,《智子疑邻》的故事明显带有倾向性,即以情感判断事物是错误的,一般考生会否定这种因“感情亲疏”导致的思维模式,如现实中的任人惟亲、以亲疏关系判断一切等等;但应当注意试题中说了一句“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希望求新、想得高分的考生应该肯定“感情亲疏”对认知的积极意义,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亲近之情引导审美意识等等。

话题作文最鲜明的特点,是强调考生是作文的主体,因此要说真心话。

考生参与话题讨论,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对话题范围、话题中心、话题核心内容的思考,袒露自己的心灵真实,写出属于自己的生活感悟。

与标题作文与其它种类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的立意、选材、表述空间大大拓宽了,考生驾驭思路的主线可以由自己对话题感受最深切的东西织成,这样展示个性的机会大大增加。

近几年高考题都作了明确说明,要求考生写真实感受,加之《考试说明》提出的“感情真挚”要求,突显了话题作文的这一基本特征——走进内心真实,选自己最动心的写。

考生可以从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和对真实生存的理性分析这两个层面探讨话题作文构思的途径。

好的作文题材,首先是曾经使自己真正感动而不是临场编造的素材。

好的话题,是利于考生快速搜寻这类素材并找到表述切口的设计。

话题范围,既是一种限制,又是有助于去芜存精选材的提示。

众多佳作中,凡以真情感人的答卷,往往都记录着作者内心的感情波动。

广受好评的《一地梨花》,写的是没有文化、在生意场上从来没有痛痛快快地赚过大钱的“父亲”,由于生活困苦,他“眉毛似乎塌了下来,压得眼窝都深陷进去”,而正是这位梨农,主动承担了妻子出售劣质梨的责任,赔偿了对方经济损失。

作者“我”对固执、刻板的父亲,既有难于交流而失语的一面,又有难以言喻的心灵深处的尊敬,这位事业上不成功、性格也不甚开朗的“父亲”,尽管没讲一句现代人格观念的豪言,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做人的道德底线。

作者结句写的“念情悠悠啊,我的一地梨花……”点明父亲虽然失去了一笔生意上的赚头,却蠃得了儿子敬重。

以前那个“说话不算数”的儿子,在品味了梨花的清香之后,认可并续接了父亲的精神血脉。

内心真实的理性开掘,必然引发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质疑和叩问。

话题就是问题,我们可以生存事实为起点,循果溯因探索事理根源;也可以用现代理性的观念烛照生活现象,析因推果,探讨现在。

这个质疑过程就是思想深化的过程,是“立意深刻”“有创意”的基点,是维护思想尊严,建构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思维环节。

2001年高考作文中有篇足令命题者和阅卷者感到欣慰的佳作《面对“诚信”,我心惭愧》。

作者在答卷上解剖自己,“我既不诚,也不信。

我是个十足的伪君子,我头上的光环实际上是由虚伪编织而成的,当我拷问自己的灵魂时,我真不敢面对自己”。

作者作为一个被学校认定的“为人诚信”的好学生,感到自己人格有缺陷,同时提出“有更多的‘品学兼优’者,面对‘诚信’需要忏悔”的尖锐社会问题,作者思维的锋芒,已直指现代教育的症结之处。

这种对自己继而对教育、对社会的质疑,体现了这位考生对话题认识的深度,展示了作者甚为强烈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

因为正是这种道德感责任感使他深陷于自责自省之中,这是在流行歌曲伴读的青少年一代中极为可贵的忏悔精神。

当话题成功地开启心灵真实的精神闸门后,考生们内心生活的丰富性就被激活了,语言技巧也随之激活了。

近几年的话题作文,内容上出现了很多创新性佳作,如哲理解析型、生命感悟型、寓言讽喻型、借古说今型、叙议结合型、抒情美文型等。

从文体上看,除以前考生常用的记叙、议论两大文体外,还出现了语录体、戏剧小品、寓言、故事、随笔、讽刺小品、诗歌等。

其中不乏心骛八极、视通万里、神采飞扬的佳作。

考场佳作丰富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是考生把握住了话题的开放性空间,采用了适于话题文写作的构思方式。

其中主要有:1.选择自己积累丰厚的区域写,如熟读过《三国演义》的蒋昕捷同学写的《赤兔之死》;2.对话题的表达换过一个角度写,如《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将题中的青年命名为“吴诚信”,写他就诊及医生的诊断,富有讽喻性;3.以话题材料为基础开掘,往深里写。

如——一位考生由世上诚信稀缺,想到首先要《培养听真话的耳朵》,立论警策深刻;4.以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基础,展开联想写,如编写故事《阿 Q 新传》,《朱贵开店》,编戏剧小品,写诗歌等。

这些佳作中尽管仍有不尽如人意的缺点,但篇篇文章以宏观的整体实绩证明话题作文确是具有素质教育导向的高考作文题型。

广大考生,可以从近几年考场成功之作中汲取教益,掌握好这种题型。

话题作文训练的起点在于阅读,几乎所有考场佳作都显示了作者较宽泛的阅读视野;话题作文的“抓手”在语言,几乎所有的考场佳作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

“读”与“写”搓成的驾驭话题的缰绳,牵引出作文的成功。

例文精选:(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能思考的苇草(四川考生)我很喜欢那样一个比喻——“人是能思考的苇草”。

也许思考就是那个让人可以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台阶。

但也正是这思考的能力赋予了人类以思想,从而把人类置入了很多尴尬的境地,比如亲情与真理。

我清楚地记得康德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感到无上敬畏之情;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镌刻在人类思想史上的话语也许很精当地为人类摆脱尴尬境地提供了柳暗花明的一角——坚持自然真理与思想的道德法则。

也许这样,人类才可以真正做一棵生长在自然之基上的能思考的苇草。

我相信人类在判断认知事物的时候一定都会烙上思想感情的印迹,更何况是那样一种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神圣感情。

中国历史长河中清风明月般的人物当然有,但是完全割裂亲情毫无私念的例子又实在不算多。

而我也许真的不太主张做一个冷血无情的人,否则世界没有了感情,也没有了色彩。

我很喜欢鲁迅,喜欢他那横眉下的犀利思想。

先生一定可以算是一个深刻的人。

而先生客观冷静的观点绝不是众叛亲离而来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先生的诗,而先生也是这样做的。

所以先生的面孔永远是鲜活的,泛着血的殷红。

世界失去了亲情的牵绊将会变得多么苍白,多么令人窒息,当然我们也很难接受一个亲情泛滥的,失真与扭曲的世界。

我相信人们何以找到一个折中的契合点,而不是偏激地走向极端。

走过草原的人一定会惊异于牧草的柔顺和坚韧,人这棵可以思考的苇草也许也应该这样遵循着自然与思想的双重法则在风中生存。

柔情也许是一把双刃剑,正负的功能淬于一身,但也许它更可以算是一把刻刀,在尊重真理的前提下刻出生活的特质与生命的特质:让生命美丽而不轻佻,繁华而不浮躁。

[点评]这是一篇构思奇、立意新、语言美的小品,标题就充满魅力。

文章开篇扣题,从一个奇特的比喻引入话题,表明自己的主张:思考赋予人类以思想,也把人类置入很多尴尬的境地,比如亲情与真理。

然后,作者摆事实讲道理,冷静地思辨,精辟地分析,精彩地议论,生动地表达,慷慨激昂。

既不偏激,也不片面;既满腔热情,又充满关爱;既客观公正,又不冷酷无情;很有分寸地阐明了感情的亲疏和思想的深浅,都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道理。

作者在阐述道理的过程中,既扎根古今中外的现实社会,又驰骋自己的想象,写得精彩别致,神采飞扬,颇具热情燃烧的力量。

二、怎样使文章结构出新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工匠造屋须首先筹划“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就是说脑中先要有“构图”方能“挥斤运斧”正式开工。

写文章犹如建造房屋,挥毫着墨之前也须有个合理的总体构想,写作过程中遵循这构想,文章完成时体现这构想。

㈠首尾圆合,使结构出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开头写李甲与同乡柳遇春同游教坊司院,得遇杜十娘,李公子与杜十娘情投意合;结局是十娘沉宝投江,李甲愧悔成疾。

故事已经完结,然而柳遇春似乎没有着落,于是末一节写柳遇春束装回乡,停舟瓜步,打涝得宝,梦见十娘,方知始末。

情节首尾圆合,结构浑然无隙,赞扬了杜十娘知情重义,有恩必报的性情,成为用此法结构故事的名篇。

“首尾圆合”法不只是适用于小说之类,议论文体也不乏其例。

人们通常所说的首尾呼应、首尾照应亦此法也,屡见于课文和学生的作文中。

毛泽东同志的文章,此法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随举一例便知:《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开头写道:“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

”末尾应道:“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

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此例形象地揭示了美帝侵华政策必将惨败,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㈡起句不凡,使结构出新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篇文章这样开头:“沙漠上的狂风刮过古堡的废墟,书本中妄自描绘着空中花园的美丽,人们希冀着听到消逝已久古乐的音律,时光带走了古文字的意义。

历史的车轮缓缓轧了过去,轧碎了多少文明古迹。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现。

”该文可谓起句不凡,先声夺人,很快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厚重、庄严的氛围,全然荡出了“八股气”。

又如2002年满分作文《在选择中起航》的开头:“选择,是深邃的天空霎时滑过的一颗流星;选择,是青春的面庞上掠过的一丝神秘的微笑;选择,是如水的碧波上荡起的一层美丽的涟漪。

选择是如此的诱人——似隔着轻纱的美女,似含茹着生命的花蕾,似幽静的山谷中飘出的一缕清秀。

”尽管这些比喻不尽贴切,但一连串比喻色彩斑斓,委实迷人之极,顷刻间就令阅卷者沉浸在一种美的愉悦中,而不得不钦佩这位考生的才华。

㈢结句出韵,使结构出新例如1999年高考作文《堂•吉诃德新传》的结尾:“黄尘古道,瘦马飞奔,一把长茅在空中乱摇。

勇敢无畏的‘骑士’堂•吉诃德又回来了……”这一幅剪影定格在读者的大脑深处,让人回味,让人咀嚼,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又如2002年的满分作文《让爱作主》的结尾:“爱如潮水,爱是动力,如果下一次有触动心灵的选择,请让爱作主!心灵的选择将因此而无悔!”作者以“让爱作主”结束全文再次点明主旨,给读者留下了咀嚼、回味的余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