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构思技巧1范文

作文构思技巧1范文

作文构思技巧构思指的是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我们在学每篇课文时,老师总要教我们学会理清作者思路,同样的我们自己在创作时,也要用到这种技法。

1. 学会构思,掌握构思技巧。

(1)构思就好比是大楼竣工前的蓝图,它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精彩程度。

构思之于文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原则上三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有一套相应结构模式可供遵循,在创作时应按照规则,不要忽视课本当中的范文,它常常是指导写作最好的老师。

取其精华会使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

写记叙文作者应选择那些能给人深刻印象的片段来表现主题,这些片段的叙述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他们本身应有感染力,因为它们将直接影响全文的表达效果。

这些事件安排要有主有次,不可平均使用力量。

例如:《快乐的星期天》《我的一天》这样的文题,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写一人一事,而要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映一天的生活,这需要学生选取一天最能表现生活状态的片段来完成命题要求。

在构思成文的过程中,要学会几种写作技法:1、另类式构思。

作文要求的提示语中总会提供一些写作范围或范例来启发学生思维和构思,我们在构思时尽量要做到与提示语中的信息不同,这就是另类构思的基本思路。

如以“服务”为话题,学生可写由于父母对“我”的全方位服务,“我”完全变成“废物”式的“学习机器”,从而质疑子女教育问题。

这无疑是一篇既有现实意义又较为新颖的文章。

2、象征式构思。

有些话题,如“桥”、“路”、“网”等,都既有实在含义,又有象征意义。

构思时从其象征意义出发,发掘话题的深层含义,就是象征式构思。

如“桥”,不仅指实物桥,又可指心灵的纽带—感情之桥、“商桥”、“信息之桥”等;“路”可指信息人生之路、求学之路、竞争之路、改革之路;“网”指实物网,也指交际网、人生网、人情网、心网等。

3、比喻、拟人式构思。

比喻、拟人式构思,常常使作文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入题,既新颖又形象。

如以“母爱”为话题的“母爱如一条河”“母爱如佛”;以“书”为话题的“书的滋味”“书的色彩”“生活是一本书”都不失为一个独特的立意。

拟人式构思的“过程与结果的对话”“规则的遭遇”等也都是较为独特的构思。

4、“巧合”式构思。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

精巧的构思,巧合的情节,可以营造出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别有洞天”式作文。

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有位学生据此写了一篇习作《我和书》。

文中讲一个穷孩子很想得到一本《安徒生童话》。

为此,他参加了作文竞赛,他胜了……“发奖后,我抱紧书,兴奋地回到家,第一个告诉妈妈,妈妈终于露出了很久不见的笑容,然后她也给我一包礼物,当我打开一看,也是一本《安徒生童话》,不由得怔信住了。

妈妈像明白我的心事似地对我说:“我怕你得不到这本书太失望……”很显然,这篇习作艺模仿了《麦琪的礼物》,却又反其意而用之,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5、“陌生化”式构思“陌生化”式构思即从陌生角度写熟悉材料所造成的一种新奇感。

如《红楼梦》写刘姥姥初进大观圆,睁圆眼睛,张大嘴巴,惊奇世上有这么些妙处,而丫环们却见怪不怪。

当然,至于达贵的曹公对此自然熟悉,那为何能有那么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描述?这自然是陌生化的作用。

这种手法在《陈奂生上城》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课文《童年趣事》(二则)中,从一个放大了的微物中体验“青云白鹤欢”(蚊子与烟雾)之妙趣,也不失为一种陌生化构思。

6、对比反衬法:这种方法必是两种事物相比较,形成十分鲜明的反差,使文章所要表现的人物、事件、景物在对比中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学过《落花生》一文,作者在文中以花为生正衬;以苹果、梨子为反衬,突出花生的朴实的君子之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矛盾冲突法:文似看山不喜平,直白的语言,平淡无奇的事件只能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如果能适时的调动起波澜,会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8、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法:同学们所学的课文中,有不少运用这种构思成文的。

如:《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这个具体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情思。

二.写法上创新构思近年来,文体创新构思可谓五彩纷呈,如广告,日记,合同,报告,寓言,庭审记录,剧本等等。

如一篇题为《单飞》的作文,以日记形式,写自己入寄宿学校读书由不适应,渐渐适应到完全融合在新集体中的三个生活片断。

时间跨度为三,四个月,由于是日记体,所以中间环节尽可省略,突出自己的内心体验,表现“单飞”的主旨。

不管作文形式如何,下列构思可供参考。

1.组合式构思把几个相互关联的画面按一定顺序组合成文,共同表现一个主题,使文章形散神聚,结构呈现内在的严谨性。

例如在《我的一家》中,可把家庭分成三个部门,“教师部”,“商业部”,“学生部”,分别写爸爸,妈妈和“我”的生活,把三个部门各自的特色写得火灵活现,又将三个部门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家”,这样的结构严谨又别出心裁。

2.排比式构思以排比的形式谋篇布局,这是属于散文体的方式。

如以“环境”为话题,学生可用“我渴望这样的环境.........”为主体部分的层段排列,构画出自然环境,人际环境,时代环境等理想“环境”,结构匀称,内容层进,形成一喝三叹的艺术效果。

3.标题式构思恰当运用小标题,能使线索清楚,层次明晰。

使用简洁的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减少过度文字的铺排,使重点突出;既可让文章疏密有致,卷面爽心悦目,又可充分展示学生的人文素养,吸引读者注意。

如《我这一年》为例,可列“春,夏,秋,冬”,又可里列“喜,怒,哀,乐”为小标题,还可列“绿,红,黄,白”为小标题。

如以“雨”为话题的一篇作文,以四句古诗文为小标题,分写春,夏,秋,冬的雨。

这样的作文还给人诗情画意般的无限想象空间。

如《感受爱的力量》一文,有位河南考生分别设立了“师爱”、“母爱”、“常人之爱”三个小标题来成文,思路很清晰。

创新作文构思作为一种作文构思方式,只是作为作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方式,不是灵丹妙药般的化腐朽为神奇,更不可代替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训练,从而走进一味求新的写作误区。

如受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患者无诚信》的就诊报告的影响,“就诊报告”边一窝蜂涌现,反而给人倒胃口之感。

更有甚者竟“标新立异”为“早恋”,摇旗呐喊,为腐败分子开脱,真是“石破天惊”,让人对中学生的道德标准产生怀疑。

4、闪回照应式构思,这适用于写回忆性散文。

如《点滴》一文,生活中的点滴事件,被小作者串连起来,表现世界是美丽的主题,在三个回忆性片断中彼此联系,全靠几个过渡句,如“电脑屏幕上泛着荧光,听着那首《感动》看着桌上冒着热气的咖啡,我又一次按下了回车键,继续在键盘上敲打起来。

”又如“还是那杯咖啡,缕缕轻雾攀爬升腾,我还在继续敲击着键盘”,这种巧妙的剪接使文脉贯通无阻。

5、剧本式构思,完全以一种文学剧本的样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所以也适于学生作文表现情感。

包括舞台提示和人物自身的台词。

甚至在第一幕前有序幕,结尾后有尾声。

6、日记体构思,这种形式给同样的内容披上不同的外衣效果迥然不同。

如:以一个奋斗在抗“非典”前线的护士口吻,写一则日记,会增强真实性,这种形式本身就有一种震撼力。

7、逆向式构思。

如从“感激”为题的作文,写父母、老师的十之有九,上万篇作文中,出现一篇写感激音乐的构思岂不高人一筹,躲开审美一元化,打破构思四平八稳的格局。

【典型例题】这里我援引三篇小文作一下评析[例文1]我终于战胜了胆怯我是一个非常稳当的孩子。

不爱打打闹闹的,只喜欢文雅的东西。

我有一个弱点,那就是胆怯。

平时的时候,大家在教室里玩玩闹闹的,我只是在旁边看着,不好意思去跟同学们一起玩。

我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也非常不好意思。

这个缺点使我不爱讲话,不善于用语言表达。

但是自从那一次过后,我就改掉了这个胆怯的毛病。

那是三年级刚开学不久,我们的班主任换人了。

当然新班主任一到任就马上调换我们班的“领导班子”。

当选到管理纪律的负责人时,大家都选了我。

可能是因为我的纪律好,可以给别人起表率作用吧。

我就这样的上任了。

刚上任时,我谁也不敢管,纪律与往常一样。

下课就打逗,上课就说话。

一直持续了几天。

班主任最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我当时不知所措,估计老师肯定会批评我一痛的。

班主任说:“知道为什么大家选你当这个纪律评比员呀。

那是因为你的纪律好,可以给大家起个表率作用。

你这样受大家信任,就要帮助老师管好这个班集体才对呀。

”听了老师的话,我马上恍然大悟。

第二天,我带上我的纪律评比员的胸卡站在门前。

在班里王小明正在打逗,我心里开始打起了仗。

是管还是不管,这位可是我们年级都出了名的“捣乱大王”。

“你这样受大家信任,就要帮助老师管好这个班集体才对呀。

”老师的话又在我的耳边响起了。

对,管。

“王小明,你不要打逗了。

”王小明一脸的不在乎,转过头来,却被我的严肃打败了,他只好乖乖的回位了。

这时,老师进来了,她冲我微微一笑。

我顿时感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战胜了胆怯,我觉得只要意志坚定,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

解析:这篇小文的特点是平铺直叙,虽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事件,但通俗有余生动欠缺。

开头还算简明扼要,摆出弱点,切入主题,可是过程经不起推敲。

“胆怯”作为人身上的弱点应是长期的性格养成,难以致信的是作者瞬间转变,缺乏可信度,班主任的鼓励是外因,自身对于弱点的认识、克服、以至于最终的战胜是内因,一般来讲,内因如何战胜弱点为主体,而外因背景应为辅,内因在外因的影响下转变,或是思想的斗争,或是心理的矛盾。

总之,应写出反复的过程,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构思过于简单,例如“听了老师的话,我马上恍然大悟”。

可见,没有丝毫起伏的过程是没有说服力的。

另外,小作者的选材给我们以不真实感,也许是实有其事吧,也许是虚构而成,为什么会给我们这个感觉呢?因为他的语言不绵密,先把细节描写这个要求抛开不提,有些句子不合逻辑。

例如“这时,老师进来了,她冲我微微一笑。

我顿时感到了成功的喜悦。

”难道班主任有如神助,对班内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吗?——不可思议。

再有语言的空洞、直白也是该文的弊病。

例如“王小明,你不要打逗了”。

诸如此类也是该文不成功的原因。

[例文2]我终于战胜了“懒”——“勤”脚踩“懒”的头高傲说也许你不相信,他就是从小到大没离开过我半步的好哥们!他的小名叫“懒”。

“懒”总是告诉我,人活着就要享受,更要知足常乐。

每当我遇到困难,“懒”总是帮我支招,让我舒舒服服地蒙混过关。

所以,长这么大,我最信任的人就是他,他的话我特别爱听。

上了三年级,功课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懒”说:“有作业多这个借口,你就什么家务都不用做了!”我当然照办。

可是有一天,勤快的妈妈终于发怒了。

“你看看你这小屋折腾得像猪圈一样,还有点儿女孩儿样儿吗?你再不收拾,就别在那屋里住了!”“天哪,妈妈今天怎么这么生气?!她可从没这样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