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田丰通信中的压缩感知技术综述剖析
田丰通信中的压缩感知技术综述剖析
通信中的压缩感知技术综述
Compressed Sensing (CS) 田丰
提纲
背景介绍 压缩感知理论分析
压缩感知的应用 总结与展望
1 背景介绍
1.1 传统采样理论介绍及问题提出 1.2 压缩感知理论的基本思想
1.1 传统采样理论介绍及问题提出
传统的基于Nyquist采样定理指导下的信息的处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采样速率需达到信号带宽的两倍以上才能精确重构信号。 这样的采样硬件成本昂贵,获取效率低下,对宽带信号处理的 困难日益加剧。
2、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降低成本,人们常将采样的数据经 压缩后以较少的比特数表示信号,而很多重要的数据被抛弃, 这种高速采样再压缩的方式浪费了大量的采样资源,另外一旦 压缩数据中的某个或某几个丢失,可能将造成信号恢复的错误。
穿墙雷达成像和探地雷达成像
余慧敏等 压缩感知理论在探地雷达三维成像中的应用 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 Richard Baraniuk et al, Compressive Radar Imaging, Preprint, 2008
A. Gurbuz, et al, Compressive sensing for GPR imaging, Preprint, 2008
0
original signal
50
100
150
200
250
300
2 1.5
1 0.5
0 -0.5
-1 -1.5
0
recovery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原信号与恢复结果对照图:
2 1.5
1 0.5
0 -0.5
-1 -1.5
0
Recovery Original
50
100
150
200
250
2、就可以用一个与变换基不相关的观测矩阵将变换所 号投影到一个低维空间上; 3、然后通过求解一个优化问题就可以从这些少量的投 概率重构出原信号。
得高维信 影中以高
2 压缩感知理论分析
2.1 压缩感知的前提 2.2 压缩感知流程介绍 2.3 第一步:信号的稀疏表示 2.4 第二步:观测矩阵的设计 2.5 第三步:信号重构
用一个与基 不相关的观测基
对系数向量进行线性变换,并得到: M观测N向(量M N )
利用优化求解的方法从观测集合中精确或高概Y :率M地1
重构原始信号 。
x
第一步:信号的稀疏表示
如图是一个稀疏度为3的稀疏变换,x ,在时 域 x 基本都是非零值,
但将其变换到 域
时,非零值就只有3 个了,数目远小于 原来的非零数目,实 现了信号的稀疏表 示。
(3)目标场景可以恢复是在假设目标满足稀疏 性约束的条件下。
假设空间有若干个稀疏目标,将目标所在的距离向与方位 向分割成网格形式。CS雷达可以检测的目标数量 K N2 ,
K为稀疏单元数目。如果 K<<N2 ,则可以采用CS理论,通
过优化问题求解,精确分辨出空间的多个目标。
CS与雷达成像
基于CS的SAR成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目标场景的稀疏基设计;
2.1 压缩感知的前提
稀疏性的定义: 一个实值有限长的N维离散信号 x RN1,由信号 理论可知,它可以用一个标准正交基
T 1,2, k , K
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假定这些基是规范正交的
其中 T 表示矩阵 的转置,那么有
N
x kk k 1
其中k x,k ,若 x 在基 上仅有 K K N
300
3.2 CS雷达
在雷达目标探测中,目标相对于背景高度稀疏, 与复杂的雷达系统、海量数据呈现极度的不平 衡,这就为CS技术在雷达目标探测与识别的应 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CS与传统的高分辨雷达
CS与雷达成像
CS与传统的高分辨雷达
CS雷达的三个关键点: (1)发射信号必须是充分不相关的;
(2)在CS方法中,不需要使用匹配滤波器;
穿墙雷达成像和探地雷达成像
基于压缩感知的含旋转部件目标ISAR成像方法
而现实生活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量 的需求增加,携带信息的信号所占带宽也越来越大
这就大大考验了数字化社会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包 括: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速度,基于Nyquist采样 的理论遭到严峻的考验。
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能否以远低于Nyquist采样定理要求的采样速率获取 信号,而保证信息不损失,并且可以完全恢复信号?
(2)非相关测量;
(3)最优化重构算法等。
实际场景信号的构成模式比点目标模型要复杂得多;
大场景雷达成像,由于噪声的缘故,在实际雷达系 统中非相关测量的设计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
压缩感知需要求解一个非线性最优化问题,即需要 较高的信噪比,然而大场景雷达成像的数据量特别 大,且信噪比很差。因此,如何利用CS实施大场 景雷达成像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第二步:观测矩阵的设计
观测器的目的是采样得到 M个观测值,并保证从
中能够重构出原来长度为 N的信号 x 或者稀疏基
下的系数向量 。
观测过程就是利用 M N观测矩阵的 M个行向量 对稀疏系数向量进行投影,得到 M 个观测值,即
Y T x x
Y T x x
3 压缩感知应用
个非零系数 k 时,称 为信号 x 的稀疏基,x
是 K 稀疏(K-Sparsity)的。
E.Candes等人证明了:信号的稀疏性是CS的必备 条件。
信号是可压缩的或在某个变换域是稀疏的,这个条 件的限制等同于信号带宽对于Nyquist采样定理的 约束。
2.2 压缩感知流能否将对信号的采样转化为对信息的采样?
1.2 压缩感知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种新的理论—Compressed Sensing(CS,压缩感知, 亦称压缩传感)。
由Candes、Romberg、Tao和Donoho等人在2004年提 出,2006年才发表文献
基本思想:
1、信号是可压缩的或在某个变换域是稀疏的;
3.1 波形信号仿真分析 3.2 CS雷达
3.1 波形信号仿真分析
基于CS理论的一个简单的信号分析。
信号长度为N=256,稀疏度为K=7,测量数M=32。信号为
三个频率叠加的正弦信号,傅里叶正交变换矩阵作为系数 矩阵,高斯矩阵来测量,并用OMP算法重构原信号。
2 1.5
1 0.5
0 -0.5
-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