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调查》PPT课件
第四章 地籍调查
本章内容
地籍调查概述 初始地籍调查的基本程序 初始土地权属调查 初始地籍测量 初始地籍调查成果的整理和验收 数字技术在地籍调查中的应用
第一节 地籍调查概述
一、地籍调查的概念
地籍调查是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 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 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 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 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村、镇企事 业建设用地
宅基地
依法使用集体土地;有偿安置;1962年前平调土地未退还; 1 982年以前农民集体自行使用本集体土地的等
集体拨用;私宅转来;继承、购买房产而来
农业用地使用权
与集体签定承包合同等
抵押权;租赁权;地役权; 多种原因 耕作权;借用权等权
地籍调查的原则
依法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 符合地籍管理原则 符合多用途原则
1956 农业合作社转为集体所有的土地; 1962《六十条》; 《宪法》、《土地法》中规定的集体所有土地;
其他形式
国有使用
解放前沿用下来的土地;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解放时接收使用的土地; 国家征用集体土地;国家划拨、出让、转让的土地; 国家入股、国家出租、授权经营的国有土地;其他形式
建设用地 使用权
宗地草图 地籍测量 成果应用
测绘与 土地管 理部门
权属调查流程图(以初始登记为例)
1、权属调查的准备
权属 调 查 准 备
调查申请 组织准备 资料准备 仪器设备准备
注意问题:
各种资料尤其是权属资料的完整、多样; 工作任务明确、合理、协调统一; 考虑调查中各种可能的纠纷; 合理的划分街坊、宗地,为地籍测量作准备。
(1)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
原则: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或越级布网) 的原则。 分类: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种。
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可采用三角网(锁)、测 边网、导线网和GPS相对定位测量网进行施测 ,施测的地籍基本控制网点分为一、二、三、 四等和一、二级。精度高的网点可作精度低的 控制网的起算点。
分幅土 地权属 界线图
结合 土地 利用 现状 调查 进行
城镇地籍 调查
《城镇地籍 调查规程》
城镇含 村庄内 部
高精度 高标准 范围小
地籍图 及权属 成果
二、地籍调查的内容和程序
地籍调查的内容
查清宗地位置 查清界址点(线) 查清宗地的使用情况
查清宗地权属
土地权属
国有
国有土地所有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
集体
建立方法:在一些小城镇可能没有控制网点 ,则应以投影变形值小于2.5cm/km为原则, 建立坐标系和控制网点,并与国家网联测。面 积小于25km的城镇,可不经投影直接建立平面 直角坐标系,并与国家网联测。
3、任意投影带独立坐标系
当测区(城、镇)地处投影带的边缘或横跨两带时,长度投影变形一定较大,或 测区内存在两套坐标,这将给使用造成麻烦,这时应该选样测区中央某一子午线 作为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由此建立任意投影带独立坐标系。这既可使长度投影 变形小,又可使整个测区处于同一坐标系内,这无论对提高地籍图的精度还是拼 接以及使用都是有利的。
第二节 初始地籍调查的基本程序
初
始
地
组织 协调
籍
通
调申
告
查请 登
流记
程
图
土地登记发证
准备阶段
权属、权 源等材料
准备
方案 设计
调查 计划
设备 准备
材料 准备
人员 培训
权属调查
制作工作底图
街坊图地籍号
指
界
通
现场 设定 填地
知
指界 界标 籍调
查表
地籍测量
控制 测量
界址地 物测量
绘制 地籍
图
面积 量算
补填 调查
宗地草图的内容
• 本宗地号和门牌号、相邻宗地的宗地号和门牌号; • 本宗地使用者名称、相邻宗地使用者名称; • 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编号及界址线; • 宗地内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主要建筑物
和构筑物; • 界址边边长、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及建
筑物边长; • 界址点的几何条件;指北线、丈量者、丈量日期
问题
• 地籍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哪些不同之处?
第三节 初始地籍测量
一、地籍测量的概念
1)地籍测量的定义
地籍测量是在权属调 查的基础上对土地的具体位 置、权属界线、面积和利用 现状等进行的测绘工作。
2)地籍测量的对象
① 地籍要素 权属界线 权属界址点坐标 土地面积 房屋建筑等不动产
② 地形要素 主要水域 道路 其他信息
(4)地籍控制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
2、控制网略图。 为更好地了解整个测区地籍控制 网点分布情况,检查控制网布网的合理性和控制 点分布等情况,必须绘制测区控制网略图。控制 网略图就是在一张标准计算用纸上,选择适当的 比例尺(能将整个测区画在其内为原则),按控 制点的坐标值直接展绘纸上,然后用不同颜色或 不同线形的线条画出各等级的网形。
地 籍 控 制 点 点 之
记
(5)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
1、国家统一坐标系使用的优点 (1)有利于地籍成果的通用性,便于成果共享,使地籍测量不仅能为地
籍管理奠定基础,而且能为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土地整理、管道建 设等多种用途提供服务。如果坐标系不统一,则降低了它的品位和应 用价值。 (2)统一坐际系有利于图幅正规分幅、图幅拼接、接合、使用和各种比 例尺图幅的编绘。 (3)有利于土地、规划、房地产等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这将加快地籍测 量的进度,提高效益和节省经费。
在旧城居民区,内巷道错综复杂,建筑物多而乱,界址 点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地增加控制点和埋石的密 度和数目,才能补足地籍测量的需求。
(4)地籍控制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
1、点之记。 需要永久性保存的地籍控制点必须 在地上埋设标石(或标志)。基本控制点的标石 往往埋设在地表之下(称暗标石)而不易被发现。 一、二级地籍控制点的标石的大部分被埋设在地 表之下,在地表的上面仅留有很少一点(约2cm高 )。为寻找方便,须在实地选点埋石后,对每一 控制点填绘一份点之记。所谓点之记,一般来说 ,就是用图示和文字描述控制点位与四周地形和 地物之的相互关系,以及点位所处的地理位置的 文件。
对土地用途,坐落,地号的调查,现场核实土地 使用者权源材料、申请材料档案的一致性;
定界
经三方确认界址点(线)无争议后,填写《地籍调查 表》,签章,并现场为界址点做标记,或埋设标志;
绘制宗地草图 绘制宗地草图,实地丈量界址线。
界 标 类 型
地 籍 调 查 表 样 表
地籍调查表样表(续1)
地籍调查表样表(续2)
各等级地籍基本控制网点的主要技术指标
(3)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
地籍测量工作,需要测绘地籍图和界址点坐标,频繁地变更地籍资料。因此, 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区的大小、测区内的界址点总数和要求的界址点精度有关,地 籍控制点最小密度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
(3)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
为满足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城镇地区,应对一、二 级地籍控制点全部埋石。在通常情况下,地籍控制网点的 密度为: (1)城镇建城区:100~200m布设二级地籍控制 (2)城镇稀疏建筑区:200 ~ 400m布设二级地籍控制 (3)城镇郊区:400 ~ 500m布设一级地籍控制。
等。
三、权属调查的注意事项
调查以权源为主,同时考虑实际的土地使用情况; 对土地的来源应有充分的了解,有足够的相关材料; 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结合确权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尊重历史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确权原则; 充分考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严格依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确保确权的工作
质量,减少人为的误差。
综上所述,在一般情况下,城镇地籍测量和土地资源调查应使用高 斯—克吕格三度投影带平面直角坐标系,农村地区地籍测量精度要求 较低,则可在现有的国家各等级的大地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地籍控 制网点。
2、城市坐标系
在城镇地区应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城市坐标 系和城市控制网点来建立当地的地籍控制网点 。这些控制网点一般都与国家控制网进行了联 测,并且有坐标变换参数。
地籍分幅图、宗地图的测绘 宗地面积的量算
二、地籍测量的实施
地籍测量工作流程
地
界
权
籍
址
属 调
控 制
点
查
测
测
量
பைடு நூலகம்
量
绘
面
成
制
积
果
各
量
整
种 地
算 与
理 与 归
籍
统
档
图
计
地 籍 成 果 应 用
1、地籍控制测量
• 地籍控制测量是为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测量服务的,它具有传递点位坐标及限量 误差传播和积累的作用,是地籍图的数学基础,是关系到界址点精度等带有全局性重 要意义的技术环节。
预编宗地号
按行政区-街道-宗 地 编号
按行政区-街道-地 籍街坊-宗地编号
注意不重不漏。
4)界址点编号
按宗地编号
按图幅统一编号
按地籍街坊统一编号
街坊图
2、实地调查
资料准备 熟悉地籍权属的有关档案,做到心中有底,知源知界;
指界通知 发放指界通知书,土地使用者资格材料审核;
资格确认 指界
现场对土地使用者、相关使用者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 人的资格认证;
定义: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 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 、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