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山东卷高考作文评析

2019年山东卷高考作文评析

2015年山东卷高考作文评析山东淄博市教研室陈鲁峰王玉强(《语文学习》2015年7-8期发表)正如陶潜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015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提示材料来自林清玄的《无风絮自飞》一文,描述的虽是极其寻常的自然现象与生活场景,却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真意”与“意旨”。

其中的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生动概括,也是对社会人生纷繁复杂关系的形象描述,透着一股浓郁生活气息。

孩子的分辨作为,有其好奇盲动的一面,也有其“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勇于探索的一面,散发着一种童稚情趣。

父亲的“好笑”,父亲的言语劝阻和引导,透露出一种老成持重与生活阅历的丰实,也时隐时现一种值得深度思忖的教育理念或思想。

如此看来,该作文提示材料可谓“语浅而意深,言近而旨远”。

客观地说,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无论是从育人角度来说,还是从培养考生思辨角度、提升考生语言表现力的角度来说,都是一道值得肯定的作文题。

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的那样: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涉及到青少年的成长、家长的教育与引领、对社会人生自然的体验与感受,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和人生发展价值。

从培养学生思辨角度看,山东卷高考作文题顺应材料作文发展基本趋势,使考生既有思维抓手可以凭借,能够更好考查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又能基于材料所给予的开放空间而让考生放飞心智。

与2014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材料“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

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

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相比,今年山东卷作文题目文字表述长,涉及物象多,牵连的关系多,可提供的思考视角多,可触发考生思维发散的节点多;这无形当中也给考生的审题立意带来一些困难。

加大思辨能力考查力度,让考生置身于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之中,展开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活动,引导考生透过诸多现象发现深层本质,以获得新的认识与看法,是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设计的最大特色。

最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还具有浓重的“问题求解”倾向:孩子在分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瑕疵,如何办?植物成长过程中过早遭到了人为损害,怎么办?父亲阻止孩子进一步分辨探究怎么办?如何达成分辨探究与不伤茎叶的统一?父亲的阻止与建议是否合理,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就是确立行文立意的前提。

因此,由感性材料走向理性思维,从而确定出切近的写作主旨与观点,需要对写作提示材料加以深度研读和辨析。

一般的思路是,首先,要解读出写作提示材料整体指向与内涵本质;其次,还要辨析出提示材料层次之间关系和各自指示的侧重点;再次,还要寻找出每个层面的核心词与关键词,确定出每个层面的实质蕴涵。

也就是说,从作文材料到写作观点,这中间存在着一条思维路径;只有沿袭上述思维路径,才能“遵路识斯真”。

如作文提示材料中提到植物方面的,有丝瓜藤、肉豆须;人物方面的,有孩子、父亲;丝瓜藤与肉豆须之间关系是“分不清”,孩子与两种植物之间关系是孩子想弄清楚两种植物的不同却扯掉了其茎叶,父亲与孩子之间关系是劝阻孩子分辨行为,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看法;写作提示材料每一小节均提到了关键词语“分辨”:第一节是“很难分辨的”,第二节是“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第三节是“不是用来分辨的呀”……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可以从植物缠绕生长方面、孩子探究分辨方面、父亲劝阻孩子方面等思维路径去思考,也可从材料整体理解方面去考量,确定行文立意。

如从植物生长与缠绕的角度,可以确定出顺从自然规律,反对人为过度干预与破坏的立意,也可确定出不回避缠绕、繁杂和纠缠,以壮实自己为人生要务的立意等;从孩子角度,可以确定出勇于探索实践,不断优化探索方式方法的立意,也可确定出质疑权威,挑战固有观念的立意,还可从追求新鲜事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等方面立意;从父亲角度,可以确定出结果更重要,方式方法要为结果服务等立意,也可从做事要抓本质,分清主次等角度切入。

也可从材料整体方面考虑,确定出长辈如何教育引导晚辈,何为“有用”结果与“无用”行为,值得不值得分辨探究,相伴生长与借力等等,不一而足。

从阅卷角度来看,在吻合题意的前提下,行文准确、生动、连贯、简洁的作文卷子深受阅卷者的青睐与推崇。

评判分数实行分等制,按照内容、表达、发展等级三个项目分项打分后再组合分数,一共分五个等次:一等卷60分—53分,二等卷52分—46分,三等卷45分—36分,四等卷35分—26分,五等卷25分以下。

一等卷和二等卷的内容项目要以吻合题意和突出中心为重点,表达项目要以文体规范和语言流畅得体或顺畅为核心,发展等级项目要关注文章创意和文采。

若作文卷子基本符合题意;但立意含混、不清晰,观点有一定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或结构松散、不衔接的,就只能列为三等卷。

在阅卷实践中,除了少量脱离写作提示材料来立意或严重偏离题意、语言幼稚、无例证或例证与观点相反、观点错误、未写完全篇的列入四等卷、五等卷外,很多作文停滞在三等卷分数区间内;究其深层原因,除审题立意方面还有欠缺外,还有就是语言表述存在问题:或是文章中心句偏激不辩证,或是文章阐释句逻辑混乱,或是文章结论句与行文主旨相左,或是文章主旨句存在明显瑕疵……。

如有考生在其文《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中写道:“很多人努力了,但并没有成功;很多人成功了,但过程未必重要;很多重要结果,并不是艰苦的过程换来的……”被阅卷老师圈划出来,判定该句偏激不辩证,影响了得分。

还有考生在《有些事不能钻牛角尖》说,“所以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我们都不要太较真……”,被阅卷老师认为与文章核心观点相悖……由此可见,除了要强化准确立意外,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还是很多考生需要跨越的一道门槛。

当然,由于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提示材料留给考生想象联想空间大,除了可写成议论文外,也是可以写成记叙文、散文,甚或书信体。

总之,2015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无论从考查审题立意角度说,还是从考查语言表述角度说,还是有了一些新探索。

“此中有真意,欲辨不忘言”,把握了这两点,是会写好这样的文章的!附考场作文两篇心守瓜豆,不辨其藤种下瓜豆,便只愿细心呵护,育其成长,以求有所收获。

纵使他们藤须缠绕,无法分辨又何妨。

何必为此迷茫?我们最终所要的仅是瓜豆。

人生便也是如此,我们只需知道我们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不必为无关的缠绕所伤神,只是为自己的方向而奋斗。

也许是这个社会太过嘈杂,人们总是会在前行的路上,被无关于自己的藤须所束缚,忘了自己最初的使命。

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需要坚定我们的初衷,昂首向前。

明确自己的道路,便只顾风雨兼程,哪管室外之物,如此行之,便终有收获。

当阎连科成为首获卡夫卡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时,他并不为之意外或有所动摇,他表示,获奖仅是瞬间之事,而创作则是永久的道路,他仅一颗平淡之心对待,而不会就此放下写作,专注于身外的奖项。

那些奖项便如分人精力的缠绕藤须,对于一个作家而言,纵使它们如何纠缠错综,他们也无须去关注。

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写作,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以遗后人,留下精神上的财富。

阎连科便是如此之人,他已明确了自己的道路,便只顾专心于此,纵使奖项堆叠,也不是他的目标和终点,他只需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一来无愧于自己,二来留下精神财富以遗世人,便是人生真正的收获。

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如此,我们才更要明确自己的道路,从此只顾风雨兼程。

若为藤须而分神,努力分辨,将其扯断,瓜豆便会不在。

社会上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者不去钻研著书,而去遍跑全国,高谈阔论;运动员不去努力训练而是成为众多广告、访谈上的常客;演员不去演戏而是只顾在红毯上花枝招展。

上述之人,他们都有自己的身份,我相信,他们在最初的心中有着自己的道路,但他们却为名利的藤须而分神,只顾去分辨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种下的“瓜”和“豆”,而自己最终想要收获的也是“瓜”和“豆”。

若为藤须之分辨所累将其用力扯断,瓜豆将会何在?自己的人生方向将会何在?尽管社会嘈杂,但真理不会改变,受人敬仰之人绝不会是三心二意不辨方向之人。

受人敬仰的学者会是两袖清风、一双布鞋的李小文院士那样的人;受人敬仰的运动员会是那些专注于训练为梦想而拼搏之人;受人敬仰的演员会是陈道明那样红毯不常见而影片给人震撼的人,而那些忘了自己是要得瓜豆之人,终会因自己的不明确而感到遗憾与虚无。

人生道路并非须繁花装饰才得以美丽。

人生道路的美不在于外,而是在于选择它的人有颗坚定而明确的内心。

我们要时刻明确自己的方向与道路,知道我们要去哪里,不为他物分神便得以无负于自己。

既然心守瓜豆,又何须去辨那藤须![简评]本文以立意精确、文脉通畅、时代感突出而胜出。

开篇由材料生发出一问一答,“何必为此迷茫?我们最终所要的仅是瓜豆”,为文章核心观点“不必为无关的缠绕所伤神,只是为自己的方向而奋斗”的提出做好铺垫,显示出作者良好审题立意能力。

例证方面则是点面结合、正反结合、详略结合,显示出作者突出的谋篇布局水平。

点上的例子、详细的例子用的是作家阎连科的创作经历与追求,夹叙夹议,文化气息浓郁,形成了深度论证观点的浑厚力度;面上的例子、粗略的例子则用的是学术方面的学者、体育方面的运动员和艺术方面的演员,且在论述中又形成了正反对比,不光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且大有妍媸毕现、力矫时弊的功效,达成了多角度论述观点的论证广度。

读罢全篇,感觉作者是位关心时事,且能慧心领略时代风光的有心人。

另外,本文语言也富有特色。

一是有关学者、运动员和演员的叙述形成了具有冲击力的排比句式,生动形象且感情褒贬色彩突出;二是三处反问句式的采用,让行文富有变化,且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三是行文语言既整饬,又灵活,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淄博四中周保全)探究:路漫巧求索文中小孩为了分辨清丝瓜藤与肉豆须的不同而把自己家中的丝瓜与肉豆茎叶扯断,这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让其分辨了两者的不同。

父亲认为这种行为可笑,他只看到了丝瓜与肉豆的食用价值,而对于孩子探究事物的过程与本质视而不见。

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实践精神,无疑与家长代表的求实保守精神形成了交锋。

探究是勇于质疑,敢于实践的表现。

孩子刨根问底,对事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我们大力提倡的。

这是孩子们具备创新意识的前提与基础。

他们不会禁锢于先人的理论,他们会亲手去做。

科学家们从小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故事让我们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尽管,我们受先人伟人故事滋养,但我们大胆动手的意识大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削弱。

这正是父亲看儿子行为可笑的体现。

我们的求实心理,我们对于事物的逐渐麻木保守成为了我们动手去做的最大敌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