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 法律人的基本素质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基础素质),二是(法律素质或法律职业素质)。
2 马克思法学思想的最初出发点是(康德法学)。
3 法的本质的两个层次:(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4 法律概念的三大功能:(表达功能)、(认识功能)、(提高法律合理化程度的功能)。
5 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可划分为(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6 (归责)是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
7 (立法原则)是立法主体据以进行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8 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或者说,是指法律人寻求法律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专门方法)。
9 在文明的社会中,(法律)是消除无序状态或预防无序状态的首要的、经常起作用的手段。
10 (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二名词解释:1 法学方法论法学方法论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
一般来说,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或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发挥着整体性的导向功能。
第二层次是各种法学方法,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主干部分,在研究各种法律问题时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2 法律在现代汉语中,“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
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
例如,就我国现在的法律而论,它包括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等。
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为了加以区别起见,学者们有时把广义的法律称为法,狭义的法律称作法律。
但在很多场合下,仍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把所有的法统称为法律。
3法律部门法律部门是指根据一定和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4法律继承法律继承就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律制度(原有法)对新法律制度(现行法)的影响和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继受。
5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或称法律人)认识、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或者说,是指法律人寻求法律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专门方法。
6法的价值法的价值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助长哪些值得期冀、希求的或美好的东西;也称法律自身所应当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也称法律自身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
7法冶法冶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8 法的要素法的要素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
任何时空中以整体形态存在的法律都是由基本的要素构成的。
如果我们把整体形态的法律看成一个系统,那么法律要素就是构成系统的元素。
9 应有权利应有权利是权利的初始形态,它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基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而产生出来的权利需要和权利要求,是主体认为或被承认应当享有的权利。
由于应有权利又往往表现为道德上的主张(以道德主张出现),所以也被称为“道德权利”。
10 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或称法律人)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或者说,是指法律人寻求法律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专门方法。
它具有专业性、法律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三单项选择:1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这两位科学巨人合著的(A )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
A 《德意志意志形态》B 《共产党宣言》C 《论住宅问题》D 《反社林论》2 根据法的适用范围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 C )。
A 根本法和普通法B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C 一般法和特别法D 国内法和国际法3 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可称为(C )。
A 法律体系B 法学体系C 法律部门D 法制体系4 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B)。
A 法律事实B 法律关系的客体C 法律关系的内容D 法律关系5 不属于法律制定程序的是( D )。
A 审议法律议案B 表决法律议案C 公布法律议案D 起草法律议案6.在文明社会中,(C )是消除无序状态或预防无序状态的首要的、经常起作用的手段。
A 宗教B 道德C 法律D 政策7 下列选项不属于法律职业技能的是(D )。
A 职业知识B 职业语言C 职业思维D 职业道德8 现代化的政治应当是( B )的政治。
A 民主B 法制化C 多数决策D 政党制9 宗教是( A )。
A 对世界歪曲的反映B 对世界正确的反映C 一种不重要的文化反映D 对法律没有影响10 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位思想?(B )A 老子B 孔子C 孟子D 荀子三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体论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进行法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把探讨法的现象的本体属性作为基本出发点。
总观马克思进行法学研究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法的现象本体属性的分析,从逻辑关系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把法的现象放置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来加以考察,科学地确证法的现象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
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哲学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关系再颠倒过来,明确指出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
其次,对法的现象的本体属性进行逻辑的“思辩”,深入分析法的现象与社会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现象的本体属性的命题,决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局部的、抽象的规定性,而是一个具有多种规定性的分层次的综合性命题。
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现象本质属性的综合性命题,是一个多层次、多关系、多系列的具体逻辑规定总体,它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体系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再次,准确把握法的现象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法的现象相对独立性的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法哲学的辩证法,在明确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法的现象的最终决定作用的同时,坚决反对法学本体论问题上的庸俗的“机械决定论”,充分肯定政治权力和法的现象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反作用。
2 简述法律行为的特点。
答:所谓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根据法律行为的定义,法律行为具有下列特点:①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所谓社会意义,是指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性。
或者说,法律行为不是一种纯粹自我指向的行为。
②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所谓法律性,是指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受法律调整、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法律效果。
具体说来,首先,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
其次,法律行为是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所谓能够发生法律效力,具有两层含义:第一,法律行为往往是交互性的,处在一定的关系(法律关系)之中,或对其他行为有支配力,或受其他行为的支配。
第二,法律行为一旦形成,就受法律的约束或保护。
所谓发生法律效果,是指法律行为能够引起人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它们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承认、保护或奖励,也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否定、撤销或惩罚。
③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具有意志性。
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自然受人的意志的支配和控制,反映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的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3 简述法律继承的根据和理由答:新法律之所以可以而且必然要批判地继承旧法律中的某些因素,其主要的根据和理由在于:第一,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决定了法律继承性的客观存在。
从根本上说,法律继承性的依据在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延续性与继承性。
第二,法律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法律发展过程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法律作为社会意识或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社会存在或经济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又必须承认法律的相对独立性。
法律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体现。
第三,法律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共同性决定了法律继承的必要性。
法律作为社会调整或控制的技术,是人类对自身社会的性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的结晶。
第四,法律发展的历史事实也验证了法律的继承性。
法律继承不只是一个理论上可以说明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上可以验证的问题。
4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法学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即既要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研究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要对法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即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等,又要研究法的外部方面,即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其相互作用;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总之,凡属与法有关的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5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答:(1)学习法理学是学习法学其他学科的需要;(2)学习法理学是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需要;(3)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理论素质的需要;(4)学习法理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
6法律继承的原因?答:新法律之所以而且必然要批判地继承旧法律中的某些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法律继承性的客观存在。
从根本上说,法律继承性的依据在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延续性与继承性。
第二,法律的相对性决定了法律在演进和发展过程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法律作为社会意识或社会上层建筑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社会存在或经济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又必须承认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第三,法律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共同性决定了法律继承的必要性。
法律作为社会调整或控制的技术,是人类对其自身社会的性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的结晶。
第四,法律演进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也验证了法律的继承性。
法律继承不只一个理论上可以可以说明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上可以验证的问题。
7简述法律解释的必要性?答:法律解释在法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法律实施的前提,又是法的发展的重要方法。
之所以需要对法法律进行解释原因在于;第一,法律是概括的、抽象的,只有经过解释,才能成为具体行为的规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