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陈国海陆佳谊来源:《中国扶贫》2016年第24期“要致富,电先行”“这里就是罗伟带头建设好的台区了,全部按他从供电局带来的标准和要求,现在我们全村的电器一起开都没问题!”水秀村60多岁的老电工陆建前自豪地说。
“线路建好了,用电不愁了,罗指导却走了。
村民们想做点事情来纪念他,我们村委和贵港供电局党委商议,想把这个他付出大量心血建设好的台区,命名为罗伟台区。
”水秀村副主任陆其修几乎哽咽着说。
从村民们朴实的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村民们对他有着太多的不舍与怀念。
今年3月,贵港供电局为落实广西乡村建设(扶贫)攻坚工作,需选派一名党员干部到水秀村任指导员,主要任务是发展村级经济,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时任贵港供电局安监部专责的老党员罗伟主动请缨:“我是党员,家又在桂平,对那里的情况比较熟悉,我去。
”陆其修还清楚地记得:半年前罗伟来报到的那一天特别冷,还下着毛毛雨,但罗伟坚持冒雨到村里了解情况。
“不找借口,执行力强,认准的事就马上干”,这几乎是每一个认识罗伟的人对他的共识。
驻村仅半个月,罗伟就基本摸清了村里的情况,尤其是用电情况。
他与村干部商量:“现在村里大部分低压线路都是一期农网改造时的,已经老旧了。
而且村里的用电户也从原来的967户增加到了1260户。
还有机械加工设备不断增多,用电量也比以前翻了两番。
”罗伟边打开一份标着数据的图表边解释道。
“我们可以借今年南方电网公司进行的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这个好机会,把全村3个台区重新规划一下,改为6个台区,增大变压器容量。
而且主线路也改从近的变电站接过来,这样供电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罗伟的话让村干部频频点头。
“要致富,电先行”,这个实在的扶贫干部从他干了几十年的电力老本行着手,把准了乡村扶贫建设的脉,并领到驻村第一项任务:跟进农网改造升级项目,让村民用上致富电。
说干就干,罗伟马上联系“娘家人”——贵港供电局和桂平供电公司,争取开通绿色通道,推动项目提速进行。
“罗伟为人实在,我真的很佩服他,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再苦再累也不休息。
如果没有他,水秀村的农网改造升级也不能推进得这么快。
”具体负责改造项目的桂平供电公司石咀供电所所长王赞权回忆说。
在水秀村实施电网改造过程中,罗伟总是带领大家一起干。
7月份的一天,施工队员们正准备去挖新增变压器台架的杆坑,突然村民陆某带着一帮人来到现场,死活不让施工队施工,口里喊着不给够钱就不准开工。
供电所和施工队都无计可施,就打电话让罗伟出面帮助解决。
正在乡政府办事的罗伟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时,衣背已经湿透了。
他顾不上擦一把汗,就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解陆某。
“老陆,有什么事我们慢慢说好吗?”陆某一看罗伟来了,声音也收小了,“罗指导,你看,这块地是我开荒的,是我的自留地。
现在你们要在这放变压器,给我补偿这么点钱怎么行?我以后怎么生活?”“老陆,我们之前在村委不是说好了吗?现在给你的已是按国家政策最高的补偿了。
村里的电网改造好了,你不也是受益者吗?有了电,你的加工厂也就可以办起来了呀。
”罗伟耐心地与陆某在现场磨起了嘴皮子。
“罗伟与陆某讲了整整两个多小时。
火辣辣的太阳底下,罗伟那件蓝色的工作服前后湿透,头上的汗珠子不停地滚落。
陆某不答应,罗伟就一直笑脸劝说。
直到撒泼的陆某自己也服了,拉着罗伟的手从地上站了起来。
”王赞权回忆说。
为了尽快完成水秀村的电网改造,罗伟总是亲自跟进。
驻村的半年时间里,为了让乡亲们用好电,他勘察现场、争取批文、协调征地、落实资金、跟踪施工进度,跑遍了水秀村的每一寸土地。
那段时间,只要你问村民见没见到罗伟,村民们都会说:“罗指导就在村电网改造的施工现场啊。
”在罗伟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跟进下,9月17日,水秀村第一个新增台区接火投运了。
让富硒稻飘香到水秀村驻村第一天,看着水秀村简陋的办公楼,罗伟当即决定去找钱来改善村委的办公条件。
经过申请,水秀村获得桂平市组织部帮扶资金5万元,目前水秀村村委会扩建二楼工程已经完工。
“每次回到村委,罗伟就和我们聊关于村里发展产业的事情,叫他去吃饭,他总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吃饭上,拿来思考怎么搞好产业发展最重要‟。
”谈到罗伟生前的工作状态,村主任陆振佐最有发言权。
罗伟来到水秀村后,用15天时间走遍村子,除了熟悉用电情况外,询问最多的就是水秀村的产业发展情况。
为了发展多种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罗伟四处奔走,发动群众参与农业合作社种植富硒稻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以及发展养殖产业。
水秀村种养专业合作社老板徐彪斯回忆道,罗伟在接触富硒稻种植项目时,一遍又一遍到他们公司了解情况,又到网上查资料,到市农业局、扶贫办、乡政府了解项目前景、预期收益以及国家政策。
等他认为这个项目可行时,“他简直像中了奖似的,迫不及待地动员村民加入到我们合作社。
”因为护理难、亩产低、价格贵、销路不明等原因,一开始不是所有村民都对种植富硒稻感兴趣。
罗伟就一次又一次带着厚厚的资料,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
“罗指导啊,我不加入合作社都不行了,你再多来几次,我家的猫啊狗啊都要跟着你跑了。
冲你这个劲头,我听你的。
”村里最后的“钉子户”陆一波开玩笑地对罗伟说。
得知多年前到广东佛山打工,如今事业有成的建筑老板邱智兴想返乡创业、带动乡亲致富的消息,罗伟立刻决定一定要全力促成这件事。
“已记不清罗伟找过邱智兴多少次了,我们老板之所以决定搞富硒稻种植,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因为罗伟一次次动员。
”钧翔种养专业合作社的邱厅说。
罗伟深知双赢是让邱智兴决定投资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关键所在。
经过详细解释,邱智兴知晓了富硒稻种植的广阔前景和致富效果,决定投资3000万元在水秀村建设一个集养牛、种稻和水稻加工等多种模式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一期投资近千万元,占地面积17亩。
今年7月,合作社第一批富硒稻大丰收,未去壳的稻谷每斤收购价就高达16元。
按照平均亩产450斤计算,种植富硒稻比种普通水稻每亩至少增收4000元。
罗伟实实在在为水秀村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好路子。
第一批富硒稻收获归仓后,合作社先期购买的日烘干稻谷60吨的烘干机要投入使用,但原有线路无法支撑烘干机的巨大用电量。
罗伟立即向单位申请建设专用变压器,只用了不到1个月时间,专用变压器就建成了。
“这要是在广东建专用变压器,最少也要2、3个月时间,罗伟不到1个月就跑下来了,真是非常认真负责。
”提到这件事,邱智兴不由竖起大拇指。
在水秀村的致富成效幅射下,周边村屯也开始加入合作社。
富硒稻种植面积迅速由原来的500亩发展到3500亩,成为桂平市最大的富硒稻种植基地。
稻谷收成后,闲不住的罗伟又琢磨起循环生态农业。
他对村民说:“打米剩下的糠可以喂牛、喂鸡,而牛粪鸡粪晒干就是最好的农家肥了。
另外,在荒废又贫瘠的地里种大莽草,提供给合作社作肥料,又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为此,他自学种植技术,带领村民开了一大片荒地种大莽草,干得是热火朝天。
合作社业务量多了,给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离罗伟的初期愿望又近了一步。
牵挂最多的是村民在罗伟的追悼会上,78岁的老党员黄振财哭倒在灵堂里。
现场所有人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就在罗伟去世当天,从早上8点多跌倒,到下午18点25分去世,他手里都紧紧拽着公文包。
公文包里装着的正是为黄振财孙女黄燕霞办理助学贷款的相关材料。
“罗伟一共来我家21次,没有他,我家孙女根本没有上大学的机会。
”黄振财还来不及感谢,罗伟就匆匆离去。
黄振财是水秀村因学致贫的贫困户,也是罗伟在水秀村结对帮扶的对象之一。
黄振财儿女都在外打零工,留下三个孙子孙女给老人照顾。
大孙女今年刚考上大学,可黄振财却筹不出钱供孙女上学。
眼看就要开学了,懂事的孙女打算放弃读书外出打工。
“这事让罗指导知道了,他说什么也不同意让我孙女去打工。
还说孩子的学费如果政府解决不了,他就自掏腰包垫上。
”为了解决黄振财孙女的学费问题,罗伟跑了政府,又跑信用社,周末还赶到村里填表,上上下下跑了十多次,终于在开学前把助学贷款办下来了。
“那个公文包里装着我孙女的人生希望啊!”黄振财泣不成声地说。
“他真正把村民当成亲人来对待,特别暖心。
”陆振佐说。
暖到心里的,还有“五保户”陆仁昌。
今年4月份的一天,罗伟和同事在村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发现陆仁昌老人独居在一间低矮的泥草危房里,房屋破旧得一场大雨就能冲垮。
看着独居的老人,罗伟心里非常难受。
“我们能不能争取为陆叔修一间新房,让他能够安度晚年?”他查阅了相关政策,并与村委干部一道跑前跑后,替老人办理了危房改造的申请手续,亲自把改造款送到老人手里。
如今,陆仁昌老人的新房就要建好了,可曾答应老人在新房建好后来给他免费装电拉线的罗伟却再也没回来。
“说好来新房喝杯茶的,怎么就不算数了?”老人一边抹泪一边含糊不清地嘟囔着。
“罗伟生前跟我说过他要做好三件事:一件是把水秀村的电网改造完成,现在第一个台区已经接火输电了;第二件事是给水秀村的孩子们上一堂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课;第三件事是再找一笔资金,进一步改善村委的办公条件。
”陆振佐没想到的是,这三件事中有两件成了罗伟的遗愿。
水秀村离桂平市25公里。
每天天一亮,罗伟就早早起床,穿上他那洗得发白的南网工作服,坐一个小时的车到南梧二级路石咀路口下车,再走5公里多的路才到水秀村。
“这半年,他总是自己走进来,走出去。
有时太阳大,衣服全被汗水浸湿;有时下雨天,衣服裤子全是泥水。
”水秀村妇女主任梁冠凤说,“风里雨里,罗伟给乡亲们的印象从来都是一个人、一杯水、一个公文包,准时出现在狭长的村道上。
”“那天早上,他就说有点不舒服,我劝他就不要进村了,他不听。
说是天气热,喝了口凉茶就出门了。
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罗伟的妻子抹着眼泪说。
“罗伟话不多,做事很勤快。
”这是陆振佐对罗伟的评价,“按要求,他每月到村里上够15天班就算达标了。
但罗指导几乎每天都来,有时晚上也不回去,真的是住进了我们村。
”罗伟认准一个理:要做一名合格的驻村干部,首先应该认真地住进村民心中,与村民打成一片,才能开展后面的工作。
如果仅仅是“走读”式、“候鸟”式驻村,别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恐怕连跟村民交朋友都很难。
罗伟今年已经55岁,再干几年就可以退休了。
女儿也已经参加工作,他完全可以安安逸逸干几年轻松的工作,然后安享晚年。
然而他却选择了驻村帮扶。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淡淡地说:“我是桂平人,熟悉当地情况,更好开展工作。
”语气虽轻,却饱含对家乡的深情。
罗伟驻村短短半年时间,为百姓做的事情不多,但很实。
他一丝不苟,倾注真情,用十分的努力为水秀村千户人家带来了希望,用满腔的深情造福了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