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小课题研究规划一. 课题研究的动因1. 错别字层出的教学现状小学生作业本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
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
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的障碍。
试想,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答出来的卷面题错别字连篇,那么他的阅读、写作水平也高不了多少。
2. 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从不同学段对写字提出了不同要求:第一学段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第二学段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第三学段是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要正确、端正地书写,就要严格遵守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字形、笔顺等一系列语文法规的规定,写规范汉字。
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写字,社会的书面交际才能顺利、高效、快速。
3. 不良环境的负面导向。
现在街头的广告牌时不时地出现错别字,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招牌、店牌、标语牌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
有的还是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
如“新形象”写成“新形像”,“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随心所欲”写成“随心所浴”等等。
滥用简体字的情况还经常存在于各种手写的告示上,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这对处于母语学习阶段的儿童的学习和成长造成很大影响,纠正起来十分困难。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我校语文教师,每天面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错别字,我们准备开展小学生错别字的小课题研究,总结一些对策,减少孩子们书写中的错别字。
二.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分析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
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经常会发现学生写错别字,尽管班级不同,学生不同,可一次作业批改下来,一次习作修改之后,不同班级的学生写出的错别字竟然相同。
尤其是一些常见的形近字、同音字,其中错别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同音代替。
如将“戴”写成“带”,将“留念”写成“留恋”,将“九州”写成“九洲”,将“竞”写成“竟”,将“暑假”写成“署假”,再接再厉的“厉”写为“励”,哈密瓜的“密”写成“蜜”,金碧辉煌“碧”有同学把它错写成“壁”或“璧”字等。
2.增加笔画。
如:学生在写“试”、“晓”、“荒”等字时,常把“试”字多添一撇,“晓”和“荒”字多加一点。
3.减少笔画。
如:“夏、真、惧、俱、直、值”等字,不少学生常常少写一横;蒙眬的“蒙”字,秃宝盖下是两横,有些学生会忘记一横。
裸露的“裸”有同学将左边衣字旁错写成“示”字旁。
4.形近干扰。
如:“钓”与“钩”,“己”与“已”,“拔”和“拨”,“辩”与“辨”,“候”和“侯”等字,许多学生混用。
5.置换部首。
如:将“棉”写成“绵”,“凌”写成“淩”,“虚”写成“虑”,等等。
6.改变结构。
如:将左右结构的“满”写成上下结构,把上下结构的“落”写成左右结构,等等。
面对这几种类型的错别字,教师往往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订正,可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其实,出现这些频率较高的错别字,为什么难以纠正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纠正错别字这一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从以上几种类型的错别字来看,我认为学生写错别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不解字义、词义或对字义、词义主观臆断,这是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有不少同学将“金碧辉煌”错写成“金壁辉煌”或“金璧辉煌”。
原来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金碧辉煌”的意思,只是想当然的认为这个成语是“金壁辉煌”或“金璧辉煌”。
裸露的“裸”是形声字,左边衣字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有同学会错写成“示”字旁。
这是学生不了解“裸”的意思,“裸”是露出,没有东西遮盖。
如:裸体、赤裸裸的“裸”是没穿衣服,光着身子。
认识衣字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后,学生就不会把这个字写错。
2.不知道成语的出处,不了解它的原意,因而容易把词语中的某个字写错。
再接再厉的“厉”,许多学生误将“厉”写为“励”。
他们并不知道“再接再厉”作为一个成语,它是约定俗成的,且有一定的出处。
因而,不理解“再接再厉”这个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3.有些学生将“己”写成“已”,“拔”写为“拨”,“候”写作“侯”,等等。
他们在学习生字时观察就不够精细,不能精确地辨认字形的细微差别,没有对字形形成正确的分化,更没有经过他们积极的“内部活动”,在识字的初始阶段形成错误的认识,这种认识形成之后,一直也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并经过多次反复强化,加上思维定势作用不易改正。
4.做作业时书写态度马虎,不动脑筋,字形识别上的感知较为笼统,容易形成较为顽固的习惯性错别字。
5.识字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将正确和错误的两个字对比写在黑板上,指出易错处和应该注意的笔画、部件。
这样做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但有时反而会造成一种错误提示——本来没出错的学生经“提示”也出现了错误。
如:学习“初”字时,教师反复强调“初”字是衣字旁,千万不要丢掉那一点,结果有许多学生写错这个字。
三. 课题研究的目标1. 通过研究小学生错别字现象形成的原因,积极探索预防和矫正错别字现象的措施,提高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正确率。
2. 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深入对新课程教材的解读,特别是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
3.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 课题研究的内容1. 分析新课程特点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找出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2. 针对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探究矫正小学生错别字的对策,提高学生错别字的纠正效率,为学生的书面表达铺平道路,使新课程的实施顺利进行。
3. 积极引导写规范字。
及时改正错别字,不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不使用已被淘汰的异体字,不滥用繁体字。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一)探究汉字特点,纠正错别字。
1. 形近字、同音字辨析训练。
汉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较多,使学生容易混淆造成错别字。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在作业中经常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放在一起让他们辨析。
2. 寻找汉字规律,总结经验: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中蕴含着许多构字规律。
有时,学生产生错别字是由于不懂汉字的构字规律,或不理解字义造成的。
在教学中,可以将有关构字规律告诉给他们,错别字就会大大减少。
另外,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它的标义,错误就能减少。
(二)优化识字教学,纠正错别字1. 利用课件演示汉字的书写过程,帮助学生记忆难点。
课件演示时,其鲜活的画面、迷人的音响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特别是学生容易出现多笔少笔的字,更需要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纠正。
2. 运用生动活泼的记忆方法突破字形教学关。
学生常见的错别字中有许多都是由于他们记不清字形而造成。
过去不少老师试图通过一味地反复抄写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字形。
这样的方法不可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摸索出了许多生动活泼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如编识字儿歌和猜谜语等。
3. 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用字。
许多错别字,教师虽然纠正多次,但学生仍然写错,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实际运用的少。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识字用字。
另外,还可把学生经常搞错的字放在编写好的词句中,在课堂中朗读,让学生听写。
(三)依据学生心理,纠正错别字1. 先入为主,积极预防。
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的第一次印象是很深的。
如果学生从一开始记忆的就是错误的信息,再改正就很难了。
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知识,要比向他传授一个正确的知识难的多。
在识字教学中就一定要有预见性,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容易错的字总会进行预防性的教学。
2. 培养学生改错的意识。
学生在作业中写错了字,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为错字在他的脑海中是作为正确的字来记忆的。
所以培养他们改错的意识尤为重要。
有经验的老师在学生作业中发现错别字时,不是帮学生划出,而是在出现错字的字行末尾打上记号,提示这里出现了错别字,要求学生自己找出并加以订正。
3. 正误对比,纠正错别字。
通过正误对比,可以使学生对错误理解的更深刻,也可使学生巩固正确的认识。
前面提到,小学生精细的辨别能力不高,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正误对比时要讲究方法。
如把一组正误字放在一起后,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寻找错字和正确的字的差异,即错误之所在,这样会调动他们纠正错别字的主动性。
4. 激发兴趣,主动纠错。
许多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之所以很难纠正,主要是他们对此毫无兴趣。
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主要是要让他们主动参与。
改错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改错法是将学生的错别字故意写在词语或句子里,让学生自己去辨别。
(四)开展实践活动,纠正错别字1. 开展收集错别字,制作卡片活动。
师生共同收集错别字,进行针对性的纠正。
学生的错别字情况有共性,也有个性。
所以,纠正错别字要有针对性。
我们在批改作业时,不妨做一个有心人,即随时把学生的错别字收集起来,制成卡片,把错别字记在卡片上,同时记下错别字的出处和学生的名字。
分析卡片,找出原因,定期帮助学生纠正。
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现在社会用字的不规范,也是小学生常见错别字形成的一个原因。
所以,可在课外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商店、街道、社区调查用字情况。
重点调查标语、招牌用字。
如发现有错别字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并注明何时何处发现。
然后将收集到的错别字加以汇总,分类列表。
并让学生“送医上门”请那些用错字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纠正。
六. 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步骤研究对象为我校五年级学生,主要采取的是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叙事、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一)前期论证,准备阶段(2012.9.1——2012.9.15)1. 分析现在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制定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2. 确实实验对象,提出假设,设计出若干个实验方案。
3. 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相关理论,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二)中期进展,实施阶段(2019.9.15——2012.06)采用行动研究法,将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事实进行分析、概括,从中找到差距,不断地调整、修改方案。
课题组成员定期开展活动,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1. 拟订问卷测试题,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分析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探讨对策。
2. 组织课题组教师讨论修订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
3. 每学期初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教师引导学生预防和矫正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