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给机械科技提出新课题 机械科技的发展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和发展
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应用机械、电子等有关技术 ,使机械、电子有机合,实现系统或产品整体最优的综合性技术& 是工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技术原理和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 ( 或系统) 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 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 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 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
明初的造船业已有很大进展。郑和下西洋的 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郑和所乘宝 船长约137米,张12帆,舵杆长11米多,是 古代最大的远洋船舶。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机械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古代
机械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学术研究
王徵于1627年编 译和出版了《远西 奇器图说录最》, 介绍了西方机械工 程的概况。来自西 方的自鸣钟表和水 铳等也在一定范围 内得到流传。 1634~1637年 ,明朝的宋应星编著和 出版了《天工开物》,记录了许多先进的 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它反映出当时的农 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记载了不少 有关机械制造和产品性能的情况。内容涉 及泥型铸釜、失蜡法铸造以及铸钱等铸造 技术,还记述了千钧锚和软硬绣花针的制 造方法、提花机和其他纺织机械以及车船 等各种交通工具的性能和规格等。《天工 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之一。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机械工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机械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古代
五千年前已开始使用简单的纺织机械;
晋朝时在连机椎和水碾中应用了凸轮原理; 西汉时应用轮系传动原理制成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东汉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按机器人的移动性分 (1)固定式机器人 (2)移动式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履带式机器人、步行机器人 其中步行式又分为:单足、双足、四足、六足和八足。
机器人是一种能够代替人从事多类工作的高度灵活的自动化机械
系统。
机器人技术是集力学、机械学、电子学、生物学、控制论、人工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机器人的定义
“机器人”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凯培克(Karel Capek)在他的幻想情节剧《罗萨 姆的万能机器人》(R.U.R)中第一次提出了“机器人”这个名词。 ---1950年,美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在他的小说《我是机器人》中, 提出了有名的“机器人三守则”: 机器人必须不危害人类,也不允许它眼看人将受害而袖手旁观; 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除非这种服从有害于人类;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不受伤害,除非为了保护人类或者是人类命令它作出 牺牲。
目前许多机械中仍在采用的青铜轴瓦和金属人字圆柱齿轮,在我国 东汉年代的文物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原始形态。
我国古代在机械研制方面 有许多杰出的发明创造。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机械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古代
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代表了当时铸 造技术、金属加工和组装工艺的水平。东汉 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里鼓车有 一套减速齿轮系,通过鼓镯的音响分段报知 里程。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 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在技术上又胜记里 鼓车一筹。自动离合装置的发明,说明传动 机构齿轮系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机器人的主要特点
通用性: 机器人的通用性(versatility)取决于其几何特性和
机械能力。通用性指的是某种执行不同的功能和完成多样的简 单任务的实际能力。 通用性也意味着,机器人具有可变的几何结构,即根据生 产工作需要进行变更的几何结构;或者说,在机械结构上允许 机器人执行不同的任务或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同一工作。 现有的大多数机器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通用性,包括机械 手的机动性和控制系统的灵活性。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机械发展的历史回顾----国外
18世纪初以蒸汽机的出现为代表产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人们开始设计制造各种各样的机械,例如纺织机、火车、汽轮船。
与此同时,机械制造设备和技术也在同步发展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哈格里沃斯发明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的 “珍妮纺纱机”
法国陆军技术军官古诺发明 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动力车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机械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社会安全等 问题的预防和处理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机械工程应用领域
动力机械(风、水、热、电、化学、原子能等) 交通运输(汽车、轮船、飞机及相应设施、仓储物流等) 装备技术(农、林、矿山、冶金、化工、纺织、食品、印刷等
制造设备) 工作母机、仪表仪器等 通风取暖、医疗器械、家用器械、环保设备等民生机械 国防武器等
机械发展的历史回顾----国外
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产业革命,随着内燃机的出 现,促进了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的出现和发展。
“圣路易斯精神”号飞机 1898年问世的“ 雷诺”牌汽车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1927年美国人林德伯格驾驶 着它完成了人类首次不着陆 飞越大西洋的壮举。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机械发展的历史回顾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裴仁清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目 录
机械工程的历史发展 现代机械工程的内容和主要任务 机械制造技术 机械工程的发展方向 机械工程人才的基本素质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什么是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是19世纪初期从民用工程中分离
出来的一门工程学科。它的目标是运用数
学、物理等基础理论和有关机械方面的专 门知识,结合生产实际经验,有判断地、 经济有效地解决在设计、研究、制造和运 行各种机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3)服务机器人
(4)军事机器人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按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分 (1)一般机器人:不具有智能,只具有一般编程能力操作功能; (2)智能机器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又可分为: 传感型机器人:具有利用传感信息(视觉、听觉、触觉、接近觉、 力觉和红外、超生及激光等)进行传感信息处理,实现控制与操作的 能力。 交互型机器人:机器人通过计算机系统与操作员或程序员进行人-机 对话,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与操作; 自主型机器人:在设计制作之后,机器人无需人的干预,能够在各 种环境下自动完成各项拟人任务。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 "机器人是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这 种机械手具有几个轴,能够借助于可编程序操作来处理各种材料、零件、 工具和专用装置,以执行种种任务"。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机器人学
形成新的学科-----机器人学 当一种工业、技术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时,总是要求科学和教育系统发 生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和发展。发展知识经济对机器人的需求和机器人工 业的迅速发展,为机器人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现在,机器人学这一新 学科己从它的幼年时代转入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以机器人学科为中心的国际学术会议,如国际工业机器人会议(ISIP)、 国际工业机器人技术会议(CIRT)、国际自控联(IFAC)、国际科学技术发 展协会(IASTED)主办的主办的国际机器人学与自动化会议(ICR&A)等, 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 有关出版刊物:国际杂志就有《Robotics Research》,《Robotica》和 《Robotics and Automation》等多种。
适应性: 机器人的适应性(adaptivity)是指其对环境的自适
应能力,即所设计的机器人能够自我执行未经完全指定的任务, 而不管任务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没有预计到的环境变化。在这 方面,机器人使用下述能力:(1)运用传感器感测环境的能 力;(2)分析任务空间和执行操作规划的能力;(3)自动指令模式 能力。
智能、系统工程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新技术。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机械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技术,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用机械来加工零件(或工件)的技术,更明确说是在一种 机器上用切削方法来加工,这种机器通常称为机床或工作母机; 另一方面是指制造某种机械的技术,如制造汽车、涡轮机、农 业机械、土木建筑机械和军工机械等。 以后,由于在制造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用机械方法加工 外,出现了电加工、光学加工、电子加工和化学加工等非机械加工 方法,又有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融入,因此,人们把机械制造技术 扩大,称之为制造技术。制造技术省去了“机械” 二字,取其泛 指之意,同时又有时代感,强调了各种各样的制造技术,但机械制 造技术仍是它的主体和基础部分。
1797年,莫兹利 首创螺纹车床。
1914年,福特流
水生产线,大 量 生产汽车。 19世纪末,泰勒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科学管理法”的 出现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
20世纪中后期,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代表,在机器人,航空航 天,海洋舰船等领域开发出了众多高新机械产品,如火箭、卫星、 宇宙飞船、空间站、航空母舰、深海探测器等。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
汽车生产线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科导论
上海大学机自学院
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
数控机床
(点击此处看机床换刀动作)
柔性制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