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采购发展及对我国推进绿色采购的思考

绿色采购发展及对我国推进绿色采购的思考

绿色采购发展及对我国推进绿色采购的思考作者:侯方淼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01期[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采购,包括了企业绿色采购和政府绿色采购。

发达国家由于环保意识较高并积极采取措施,采购活动走向与环境的发展协调;而我国在绿色采购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提升公众的绿色意识,引导采购者和供应商关注绿色化趋势,因此,政府应当为绿色采购创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政府采购活动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企业绿色采购[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1-0027-05现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环境恶化,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绿色采购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上的采购观。

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国家相关环保法律的要求,是绿色采购产生并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绿色采购包括了企业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和其他经济主体的绿色采购,虽然采购主体不同,但是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即绿色采购应当是一种有效率的采购,即考虑到如何使采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同时又能够在尽量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满足采购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一、绿色采购的发展绿色采购的提出,反映了各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促使企业反思自身的环境表现,对社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与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相关的协议、法律体系。

有些发达国家通过绿色采购推动全社会绿色意识的提高和企业绿色经营活动的开展。

不论是企业的绿色采购理念还是政府的绿色采购的实践,都是从发达国家开始的。

1.西方企业绿色采购思想的发展绿色采购理论诞生最早是从减少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研究开始的。

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考虑其社会责任,而不能仅仅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Davis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对除了狭隘的经济、技术和法律要求之外的考虑和反应[1]。

Freeman 和Friedman的研究也指出企业最基本的责任固然是求得生存的经济责任,但是这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基础的部分,企业应当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2]。

Carter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像金字塔形状,包括四个层次(见图1)。

资料来源:Craig R Carter.Purchasing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all 2004(40):4。

消费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是否购买产品的衡量标准之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consumerism movement),是一种通过要求在包装及广告上诚实无欺、产品保证以及更好的安全标准等商业行为,从而设法保护消费者并为他们提供信息的运动。

上世纪90年代,环保运动重新激起学者们对消费者行为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热潮。

企业的采购行为与消费者购买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因此,形成了新的独立的研究潮流。

企业努力把社会责任融入到原有的评价标准中去,通过为绿色产品创造市场和给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的选择,逐渐建立起对社会负责任型的企业,这是关键所在。

针对于企业的采购活动,学者们提出了对社会负责任采购的理念。

Minette E. Drumright(1994)给出对社会负责任的采购(socially responsible buying,SRB)的描述:“这种采购试图把采购带来的社会后果考虑在内或者通过采购行为对社会带来正面影响(Socially responsible organizational buying is that which attempt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public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buying or bring about positive social change through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

Craig R Carter(2004)提出了采购的社会责任(Purchas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理念[4],并借鉴了Carroll(1979), Wartick和Cochran(1985)关于CSR(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解释,对企业在采购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责任给出了一个伞状图,见图2。

资料来源:Craig R Carter.Purchasing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all 2004(40):6。

对社会负责任的采购是衡量企业采购表现的一种非经济(non-economic)指标。

尽管很多学者把社会责任作为消费者选择是否购买的标准(Anderson Cunningham 1972;Murphy,Kangun 和Locander,1978),韦氏大词典上也仅仅有“负社会责任的消费者购买(socially conscious consumer purchasing)”的定义,随着消费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期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转移到企业采购的社会影响上来。

是否把对社会负责任的采购当作公司战略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SRB实施效果。

当企业把对社会负责任的采购作为周密计划的战略,其重要性就凸现出来。

对社会负责任的采购可以被企业当作差异化战略的一种。

Minette E Drumwright研究了35个采购过程,并深入研究了21个采购过程,按照Kotler在1984年提出的分类方法,分辨出企业采购的物品与企业核心业务的联系。

在35个采购过程当中,15个是采购生产必需品,9个采购辅助产品,9个采购消费品,还有2个采购资本品。

在深入研究的21个采购过程中,9个是采购生产必需品,6个采购辅助产品,还有6个采购消费品和服务。

基于这些研究,Drumwright提出了对社会负责任的采购框架(如表1)。

a.在这种组织中,负责任的采购是延续了创立者的理念或者价值观。

创立者开始运营企业的时候就与其他企业不同,即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承担企业的经济责任。

企业的创立者是最初提出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也是企业对社会负责任的采购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b.在这种组织中,管理层意识到对社会负责任的采购政策的采用与企业的成功密切相关,管理着认为对社会负责任的采购政策是与消费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象征,因为这类企业被消费者认为是“绿色”的,从而可以得到更多消费者认可。

c.在第三种类型的企业中,社会负责任的采购政策并非像前两种类型的企业那样,是经过管理层深思熟虑而采取的措施,也不是综合企业的各方面而采取的综合性政策。

企业采取该政策的动机在于取得竞争优势。

非常典型的一种情况是当消费者和竞争者非常关注环保问题时,该类型的企业才会采用这种政策。

d.与第三类企业相似的是,第四类企业的对社会负责任的采购政策并非经过详尽策划而采取的措施。

这类企业不原意为绿色采购付出额外的成本。

e.一种产品可以视为承担社会责任的(socially responsible)和未承担社会责任的(socially irresponsible),由很多尺度来衡量,包括这种产品是如何(what)制造的,例如,再生纸被认为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而由原始森林木材制造的纸被认为是未承担社会责任的;产品和原材料来源(whence),例如,从良好管理的森林来源的木材被认为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从谁(who)那里供应来的,例如,供应商是否只生产环境友好型的产品。

资料来源: Minette E. Drumwright. Socially responsible organizational buy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 as a noneconomic buying criter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58(3): 7。

Minette E. Drumright之后的学者大多将负责任采购的研究集中在保护环境上,并把对环境的保护作为衡量采购活动的一个非经济指标。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研究是描述性的,并旨在探讨企业环境管理政策的内容或是组织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时的采购过程。

Carter提出了环保型采购(Environmental Purchasing)的概念[5],更加具体地提出应当采购可再利用、再循环的物料,尽量减量使用资源。

环保型采购是对传统采购的改进,它同样也包含传统采购的内容,并需要着重突出采购和供应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考虑,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西方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政府采购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英国、德国等国都是世界上较早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政府采购制度较完善的国家之一。

绿色采购作为政府采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在采购理念、采购要求、制度建设、相关制度完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政府采购较私人采购具有价格合理、规模较大、货款支付有绝对保证等优势,政府这种有目的性的、导向性的、示范性的采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引导生产和消费的“指挥棒”。

政府绿色采购,其本质就是政府采购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相结合,通过政府的大规模、公开的引导和示范行为,对国内各项环保措施将有更深的了解,最终达到全民关心环保、全民参与环保的目的,实现国家总体环境保护的目标。

为了推动企业采购中的环保行为,西方国家率先在现有政府采购内容中突出了环保的示范功能,提出了政府绿色采购,以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社会中的引导效应。

1984年美国《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环保产品和服务,1994年德国颁布《循环经济法》,对政府采购循环型产品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2004 年3月,欧盟出台了政府采购指令,在这强制性的法律文件中指出,采购进程中在选择技术规范和授予标准,以及签署采购合同时都需要纳入环境的要求。

政府作为国内最大的购买者和消费者,通过绿色采购政策,调控林产品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

可根据宏观经济的冷热程度及其发展态势,在一定的弹性区间内适时、适量地安排政府采购行为,以此来调节社会供求,为长远目标服务。

因此,不论是企业的环保型采购,还是政府绿色采购,其基本目标都是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采购行为与环境相协调,而政府绿色采购还担负着更多政策导向型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