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安洪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4期〔摘要〕绿色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发展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党的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治国理政新路径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7)04-0058-03从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对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阐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犹如灯塔之光,照亮了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道路。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党的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治国理政新路径的责任担当,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绿色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因此,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并逐步解决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也在这几十年有限的历史时间内在我国集中显现,并呈现出压缩型、复合型的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我国相继形成并提出了一系列诸如科学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布局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随后几年,我国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成绩显著,可圈可点。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资源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生态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依然很强。
实践在发展,认识要随之变化,理论要不断创新。
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不断拓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并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走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为科学、理念更为先进,可以说,我国提出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人类更快步入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思想指引。
二、绿色发展是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发展理念一方面,绿色发展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新的文明发展阶段,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类生产生活的经济系统与其物质基础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应当同世界各国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共同携手建设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为此,我们党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宽广胸怀和国际视野,充分展示了我们党作为负责任大国执政党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发展理念。
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一定程度上是来自长期以来粗放增长模式的推动,即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依靠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依靠付出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依靠国内廉价的劳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及“十三五”规划建议对此都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阐述,指出我国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绿色发展新理念,就是在这样的国情背景下提出的,是发展理念的创新,是发展方式的创新。
三、绿色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很大的政治”绿色发展既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同时又是一种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总之它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
但是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很大的政治”,它的政治性是由它的重要作用决定的。
我们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人心所想、人心所向是决定历史走势最强大的政治力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工作的全部,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首先要夯实执政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告别“文革”后,我们党顺应人民的呼声和企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对富裕生活的殷切期望。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又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向往,蓝天白云绿荫才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追求,执政党的工作重心也应随之转变。
时至今日,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强盛了,人民生活奔小康富裕了,但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变,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目标不能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不能变。
四、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衡量指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化解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挑战更大,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因此,绿色、环保、生态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深深期待,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前夜,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对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十分艰巨。
从经济总量来看,我国早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的利用还比较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这就直接导致我国绿色竞争力不强,排在世界第90多位,与我国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是极不相称的。
这说明我们在快速发展和增长中付出的资源与环境代价是巨大的。
痛定思痛我们感到,没有美丽的中国,就很难有富强的中国,世界上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前车之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发达经济体中成为时尚,从美国的“绿色新政”到欧盟的《欧盟2020》发展战略,从韩国的《国家绿色增长战略(至2050年)》到日本的“绿色发展战略”,这些执政理念和发展战略无不彰显美欧日韩力图通过绿色发展增强竞争力的坚强决心。
此外,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也纷纷制定“国家行动计划”,也在着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之潮在世界范围内汹涌澎湃。
面对世界发展的绿色潮流,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一定要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紧紧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将绿色产业视为新的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将绿色工业革命视为新的经济发展的引擎,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通过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增强国家的绿色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绿色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然而,绿色发展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中积累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
随着近年来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尤其是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以及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频频出现,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发展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度量的指标,人们从中获益变得富裕。
但是,富裕并不一定能让人们感到幸福。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幸福其实是一种更本质、更高层次的追求。
经济发展从越快越好向又好又快转变,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幸福指数的重新认识。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递增,人民期待饮水更干净,空气更清新,食品更安全,环境更优美。
近些年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说明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此有过重要论述,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习总书记要求我们以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下大决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六、绿色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方向指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严重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它是一个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内容在内的全面小康的目标,所以我们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高度来认识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3月24日召开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满足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
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经济上的小康,当然就没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同样,没有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也就没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面临增速换挡、动力转换和结构优化的新要求,其根本目的就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新常态要求我们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能搞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道德观,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