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太宰治后期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以《冬日烟火》和《斜阳》为例
太宰治后期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以《冬日烟火》和《斜阳》为例
第 39卷 第 8期 2018年 8月
湖 南科 技 学 院 学报
Journal ofHuna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l_39 N o.8 A ug.201 8
太 宰治 后 期 作 品 中 的母 亲形 象
以 冬 日烟 火 和 斜 阳 为例
收 稿 日期 :2018—04— 12 基 金项 目:西安外国语 大学研究生科 研基金项 目 “太宰 治作 品中的母 亲形象” (项 目编号 s ̄s201745)。 作 者简介:章莉人 (1993一),女 ,湖南常德 人 ,西安 外 国语 大学硕 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为 日本近现代 文学 。
章 莉 人
(西 安 外 国 语 大 学 , 陕 为前期 (1932.1938年 )、中期 (1939.1945年 )和后 期 (1946.1948年 )三个阶段 ,他 的
多篇作 品中都 出现 了 “母 亲”这一人 物,而且各 个时期 的母 亲形象都有 所差异。文章 以 冬 日烟火 和 斜 阳 为例 ,着重
二 被玷 污 的母 亲— — 阿浅 (南芒)
昭和二十一 (1945)年 7月 7日,甲府遭遇空袭 。7月 末 ,太宰治携同妻子美智予和孩子们转移 到十五年未归 的津 轻老家 。 冬 日烟火 是太宰治 回到津轻 的第二年冬末以津 轻 为舞 台,以战后社会 破败 不堪 、国民生活居无定所为背景 而创作 的戏 曲。全剧分为三幕 ,第一幕以主人公数枝的过去
分析 太宰治后 期作 品 中的母 亲形象,并探讨 这一形 象对太宰治思想转 变的影响 。
关键 词 :斜 阳 ;冬 日烟 火 ;母 亲 ;母 性 回 归
中图分 类号 :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219(2018)08—0071—02
太宰 治 ,本名津 岛修 治 ,于 明治四十二 (1909)年 出生 于 E1本津轻地 区的一 户地主家庭 ,三岁至 八岁 由叔母 抚养 , 后被 接 回津岛家 。这段 寄人篱下 的生活经历对太宰 治的人 生及其创作 生涯都产 生了重大 影响。纵观 太宰治的一生 ,前 期主 要是不 存在 的、或者存在感 较为稀薄 的母亲 ,如 阴 火 诞 生>)篇 中的母亲在主人公 的工厂倒 闭一年后就去世 了, 在 自传作小说 回忆 中 ,太宰治说道 “直 到小学二、三年 级 ,我都 不知道生母的存在 ”、“我对 生母的回忆几乎一片空 白”…,可见 “母 亲”对于这一 时期 的太宰治而言 ,是一个 陌 生的代名词 。因而 ,“母亲”在太宰治 前期 作品中的存在 感不强 ,多被设 定为死 去或不存在 。而中期的母亲形象则大 多形象 平静而丰满 。1938年 ,经井伏鳟 二介 绍 ,太宰治与 他 的书迷美 智子 步入了婚 姻的殿 堂。这一时期 的作 品大多 以 积极、平和 的基 调为主 ,相 应的 “母亲”形象也变得沉稳而 丰富 。到 了后期 ,母亲这一人物几乎都是被玷污、或者逐渐 衰退后而死 去。日本战败后 ,社会破败不堪 ,国民流离 失所 , 太 宰治也 因此从东京辗 转至青森 ,并开始 了彻底堕落 的生 活 。这一时期 的太宰治 内心充满 了不安 ,本能地渴望从 “母 亲”身 上得 到关爱 ,因此作 品中的 “母亲”大多具有圣母玛 利亚 的特质 。太宰治所寻求 的 “理想 的母亲形象 ,在这个世 界 上是 不存在 的 ,因而只能消逝 。实 际上 ,这也是太宰治对 梦 想求而不得 的自身 写照 。”口 可见 ,母亲形象 的变化 和太 宰治 的作 品风格 同步 ,也和太宰 治的思想形成过程一致 ,归 根结底是与 太宰 治的生活经历 有着密 不可分的关系。其中 , 后期作 品中被美化 、被理想化的母亲形象大多归于幻灭 ,这 一 形象 的两极分化现 出了太宰 治心境 的转变 。
一 对 母 性 回 归 的 探 寻 太宰治在短 暂的三十九年 生涯 中,经 历了五次 自杀 ,昭 和 四 (1929)年 ,由于 思想上的苦闷 ,他 服用大量 安眠药 自 杀未遂 ;昭和五 (1930)年 ,他 和银座咖啡馆侍女 田部渥美 在镰仓 跳水 自杀未遂 ;昭和十 (1935)年 ,又 在八幡官附近 上 吊 自杀未遂 ;昭和 十二 (1937)年 ,太宰 治和妻子小 山初 代服 用安眠药 自杀未遂 ;昭和 二十三 (1948)年,他和 山崎 富荣在 玉川 上水 自杀 成功 ,结束 了 39年 波澜起伏 的一 生。 由此可 知 ,在 太宰治的五次 自杀经历中 ,有三次都是和女性 相约殉情 。太宰 治将对母体和母性 的渴望转移到女性身上 , 并通过殉情来达 到永远 占有对 方的 目的,这实 际上是他寻找 母 爱的一种 途径 。除了殉情 对象之外 ,太宰 治还将对母爱 的 渴求转 移到其叔母和女佣阿竹身上 。“我还保 留许 多关于叔 母 的回忆 ,而对于 亲生父母 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 自”llJ。“晚 上叔母把 我抱在 怀里 睡觉 ,此外 ,我还和阿竹一起生活。从 三 岁到八岁 ,阿竹 负责 我的教育 ” J。正是 由于母爱 的缺失 , 太宰 治与叔 母、阿竹之间的纽带变得 更加牢固。但在太宰治 的内心深处 ,生母的爱却是 无人 能够弥补 的。被家族疏远使 他 产生了深深的孤独感 ,因而他将 自己定义 为 “多余人”。 为 了引起他 人的关注 ,他用 “道化 (扮小丑)” 的方式取悦 于 人 ,以此来寻 求存在感 。可 以说 ,这是太宰 治企 图通过他 人之爱 弥补 母爱缺失的一种途径 。正如佐藤 隆之所说 ,“太 宰 治一 生的主题 都是母性 回归” J。而探寻母爱 的途径 除了 与女性 殉情 、及寻求他者之爱填补母爱缺失之外 ,将对 “母 亲”的渴望及其心路历程融入作 品之中也可以说是 另外一种 途 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