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当前外贸出口中的挑战和困难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张清秋饶贵生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外贸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面前,中小企业在扩大外贸出口时还面临着严峻挑战。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与不足,阐述了中小企业在当前外贸出口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加强市场调研、加强研发力量、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对外联络、加强职工队伍建设6方面着手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外贸出口;对策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其总量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国民经济和外贸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在当前剧烈的市场竞争形势面前,中小企业在扩大外贸出口中遇到诸多困难,面临着严峻挑战。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当前外贸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在外贸出口中面临的挑战与困难1、人民币升值,出口成本上升。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至今历时两年多,人民币已升值9%以上,2007年12月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3983元,人民币汇率再次创下新高。
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对中小外贸出口企业影响较大,特别是对纯外贸出口的小企业影响更大。
人民币升值意味美元贬值,直接导致出口成本直线上升,价格上扬,竞争力下降,对企业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国家出口退税下调。
从2007年1月1日起,国家多次调低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遇税率,因而导致企业出口成本提高、利润下降,对自营出口业务、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商品及产品销往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影响更大,特别是对纺织业。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率3%左右,中小企业则更低。
3、国家限制“两高一资”商品出口。
近几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调控。
从2007年7月1日开始,我国将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将被取消,今后,我国还将加强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手段,包括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资源税、污染费等,有效限制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
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使数万家中小加工贸易企业遭遇严峻考验,一些企业面临着产业转移甚至倒闭的风险。
4、各种原材料及费用水平上升。
原材料价格上涨已成为当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最突出问题。
今年二季度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与一季度相比明显上涨。
上半年,在国际市场石油、有色等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双重拉动下,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铜价从每吨三万多元飙升到九万多,国际原油价格也已接近100美元/桶,原材料的涨价与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刚性恰如一双铁钳,紧紧地钳制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随着发展中国的经济崛起,原材料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长,价格也必然会持续上涨。
5、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中出现一股“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这些贸易保护措施的目的主要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适应本国政治目标,保护本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使中国外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涉案损失每年高达300亿至400亿美元。
此外,世贸组织少数发达成员还不断制造、翻版和传播“中国威胁论”,通过多边和双边途径对我国施压,蓄意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之间搬弄是非,这些做法诱发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在更大范围内滋长。
6、对中国商品打压和歧视。
中国商品最近在西方发达国家突然遭遇了一场“寒流”:从玩具到水产品,从牙膏到橡胶轮胎,仿佛一夜之间,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在西方主流舆论中都变成了“问题产品”。
近几年来,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挫折,对中国企业的威胁在不断增加。
中国商品遭受打压和歧视,对我国中小企业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近年来,标示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份额,“中国制造”因其物美价廉,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同时也遭到一些产业工人、行业协会和政府的抵制。
二、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市场竞争力不强、管理方式陈旧、融资困难、人才匮乏、信息不畅、产品单一、技术设备落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1、实力不够雄厚,抗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着资金短缺、人才缺乏、技术落后、信息滞后、融资能力差和管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资金不足严重妨碍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多数中小企业仍以传统工业和基础产业为主,高科技企业所占比例少,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经营时间短,经营的连续性不强,经营业绩不稳定,加之中小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创业发展,自有资金较少,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档次低,市场份额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2、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科技含量低。
企业的经济增长以前较多地是依靠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性增长,这是一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保持企业技术性经济增长。
许多中小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方面的速度不尽如人意,开发创新能力仍是主要问题。
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成为多数企业的自觉行为,企业作为技术开发创新的主体,市场目标不明确,还没有把技术创新作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取胜之本,品牌产品很少,缺乏主动从外部获取知识,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3、职工队伍素质不高,人才短缺。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
调查显示,当前中小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和本科以上文化素质者仅占10%,中专占20%,中专以下占60%。
人力资源的匮乏是造成中小企业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有的企业职工由于自身素质问题,对新技术管理知识不了解,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企业发展的新要求,甚至面临着残酷而痛苦的被淘汰局面。
4、内部管理松散,调控措施不力。
一些中小企业依然缺乏公司制运作和科学的管理机制。
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缺乏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企业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不少母公司总经理仍由上级行政部门直接任命或提名;一些企业由于资产控制方式是在公司母体对子公司没有真实投资关系条件下产生的,这些企业之间的利益难以有效协调,并进而制约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激励作用,导致企业的资本扩张力萎缩;三是“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老三会”(党委会、职代会、工会)之间关系未理顺,“六堂会审”导致相互掣肘和碰撞现象时有发生。
5、信息收集不够及时,反应较迟钝。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很多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很低,甚至还沉寂在发贴或从黄页上获取信息的做法。
市场信息流通不畅和不及时严重影响着公司的发展。
同时,在中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中,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不到10%,运用MRP系统的不足2%。
落后的技术水平和滞后的信息化建设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6、对国际惯例不了解,应变能力差。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走向国际市场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中国改革开放日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今天,必须依法办事,按国际惯例办事。
但是出口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对WTO规则和国际惯例不了解的现象。
企业经营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比较差。
三、对策与措施通过以上分析,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要提高竞争力,扩大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发展,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掌握和收集有关信息资料。
市场调研包括直接和间接调研两种形式。
直接调研主要是根据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了解市场上竞争对手产品的品质、包装、性能、价位,充分收集有求新求异观念的消费者的资料,分析这些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市场反应,包括已有产品在市场销售上存在的优劣势和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
间接调研主要是将市场业务员和经销商反馈的新产品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后得出结果,包括产品销量、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的反应。
中小企业应成立一个由总经理挂帅,总经理室策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市场调研指挥部;组建一支以销售人员为主体、中间商为助理的同盟军,充分了解市场调研的一般规律。
中小企业虽然人、财、物等方面比不上大企业。
但若把有限的精力、财力、集中于一点,谋后而动,就能推陈出新,创造新优势,开拓新市场,谋求新发展。
第二、要加强研发力量,不断开发新产品。
中小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谋求发展,必须加强研发力量,不断推陈出新,开发适销对路新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让企业获得新鲜血液,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活力,企业发展要有前瞻性,新产品的开发问世将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增强发展后劲。
新产品开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供应、生产、技术、财务、销售等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
不是每种产品都适合中小企业出口。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理想的产品策略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企业有足够的生产和供给能力的产品。
中小企业的生产和供给能力是有限的,要量力而行,不要出口那些超出企业生产能力的产品。
其次,出口的产品有一定特殊性,能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市场上各种特殊的需要能做出快速反应,大企业由于更注重标准化,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而小企业则可利用其小、快、灵的特点生产满足顾客特定需求的产品。
最后,出口的产品必须有竞争力。
出口产品的性能要么比同类产品好、要么有特色或者价格比其他厂家产品价格低。
新产品设计完之后,企业不能进行盲目的产品市场投放,而是和营销策划人员、市场业务人员一起,重点研究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前的策划方案,内容包括:如何将新产品投放到目标市场,如何进行新产品的铺货,如何消除消费者的顾虑使其尝试新产品,千方百计防范风险,避免失误,力争使新产品上市一举成功。
第三、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以质量和品牌取胜。
中小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是当务之急。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无品牌或弱势品牌的企业将成为强势品牌企业的贴牌加工厂,不会拥有自己的终端市场。
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有竞争的基础和潜力。
“价格战”的老路已经行不通,现在消费者关心更多的是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以及品牌。
推行新退税制度后,小企业应尽快认清这种形势,目前在与原有的合作商保持稳定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地加大产品的科技投入,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创国际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地位,争取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能公平竞争。
品牌产品不仅能卖好价,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也更容易打开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