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课件 第1章 导论
产业经济学课件 第1章 导论
社会经济
微观经济
中观经济
宏观经济
企业
消费者
产业
国民经济总体
微观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 图1-1 社会经济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
三、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完善现代经济学学科体系 (二)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 (三)有利于企业正确选择投资领域,提高资 本使用效率
8. 1986年: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出版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综合运用投入一 产出法、多变量一般均衡分析法和经济计量模型,从 更深层面上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规律。
第四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可采取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而以实证研 究为主的方法。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是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 要注意的是,对“产业”划分的基准——企业 某类特性,产业经济学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 服从于产业经济分析的需要。 一般而言,将产业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 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 合”。
(二)产业的分类
2. 189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经济学原理》,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组织。
(二)形成 哈佛学派或“结构主义学派” 1. 1933年: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罗宾逊夫
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2. 20世纪30年代:梅森(Mason)在哈佛开设产
业组织课程; 3. 1959年:贝恩(J.Bain)出版《产业组织》。 提出“ 结构(Structure)行为(Behavior)
4. 1936年:列昂惕夫(W.W.Leontif) 发表论文 《美国经济制度中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投入产出 理论诞生;
5. 1941年:库兹湦茨(S.S.Kuznets)出版《国 民收入及其构成》,阐述国民收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 联系,推动产业结构研究从实证转向理论。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60年代得到了较大发展。 1. 1954年:刘易斯(W.A.Lewis)发表论文《劳
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先行产业:狭义的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
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 。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产业经济学的对象与性质 1.研究对象 以产业为研究对象。 2.性质 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中观层次的经济学,属
于应用经济学。
(二)产业经济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3. 70年代后:泰勒尔(Tirole)、克瑞普斯 (Kreps)等引入博弈论;
4. 1975年:威廉姆森(Williamson)提出交易 费用理论;
5. 1982年:鲍莫尔(Baumol)提出可竞争市场 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 ① 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结构主 义”转向“行为主义”; ② 突破了传统单向静态研究框架,建立双向动态 研究框架; ③ 博弈论成为统一研究方法,大大丰富了市场行 为分析,定量分析占重要地位;
四、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一)宏观研究 宏观经济是产业发展的环境和背景。
(二)微观研究 微观经济对特定产业会产生重大影响。 不仅要从中观层次上研究产业本身的运动规律,
还要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规律和企业与消费者的 变化情况,实行宏观、中观和微观一体化研究。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 (3)博弈论研究法; (4)投入产出分析法; (5)计量经济分析法等。
补充:产业经济学的几个含义
• 一个学科:经济学门类下应用经济学一级 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可以根 据产业的大小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农业经 济学、林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教育经 济学、运输经济学、体育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讨论产业经济 的基本规律
(二)动态研究 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研究。 产业经济学的动态研究:对特定产业和产业间关
系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研究,找出产业变 化的运动规律。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一)定性研究 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 定性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定性研究又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二)定量研究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以找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发现产业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
5.战略关联分类法
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 持续较高的增长率、较强的扩散效应。
先导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引导作用,但未必对国民 经济有支撑作用。
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着支撑 作用。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政策理论 反垄断与管制理论
市市市 场场场 结行绩 构为效
产产产 业业业 结关布 构联局 优 化
产市市 业场场 政行绩 策为 效 科 学
图1-2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反
政
垄
府
断
管
法
制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
(一)起源 最早可追溯到:
1. 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 论》,论述竞争和垄断。
4. 1874年:瓦尔拉斯(Walras)出版《纯粹政治 经济学纲要》,创立一般均衡理论,为研究经济结构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方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 1. 1931年:霍夫曼(Hoffman)出版《工业化阶 段和类型》,提出“霍夫曼定理” ; 2. 1935年:费希尔(A.G.B.Fisher)出版 《安全与进步的冲突》,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 3. 1940年:克拉克(Clark)出版《经济进步的 条件》,“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形成 ;
4.生产要素分类法
目的:为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 构的高度化趋势。可用于分析产业升级与否。
标准:根据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比重或 者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分类。
(1)劳动密集型产业(labor-intensive industry) (2)资本密集型产业(capital-intensive industry ) (3)知识密集型产业(capital-intensive industry)
5、产业生命周期分类法
目的: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制定产业政策等。 标准:根据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类。 (1)幼小产业(Infant Industry) (2)成长产业(Growing Industry) (3)成熟产业(Maturity Industry) (4)衰退产业(Declining Industry) (5)淘汰产业(Falling Industry)
第一章 导论
本章内容
1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4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产业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产业的定义 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 务(即同一类产品或劳务)的企业的集合。 产业内企业往往具有类似的生产经营技 术、工艺和经营管理等基本特性。
绩效(Performance)”分析范式。
(三)发展 芝加哥学派与“新产业组织理论” 1. 60年代后期起 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
罗曾(Brozen)、波斯纳(Posner)等芝加哥大学学 者开始批评哈佛学派,并极为注重效率标准;
2. 1968年:施蒂格勒出版《产业组织》一书;
1.三次产业分类法
目的:为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各项社会经济指 标及其结构变动。
分类: 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 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 第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
2.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
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 引(1971)》,将产业划分为四个层次:
(1)第一层次:10个大项 • 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 矿业和采石业; • 制造业; • 电力、煤气、供水业;
• 建筑业; • 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 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 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 社会团体、社会性及个人的服务活动; • 不能分类的其它活动。
复习思考题
1.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如何理解产业的概念?有哪些常用的产 业分类方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 结合案例,说明学习与研究产业经济学 分意义。
4. 简述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5. 简述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理论渊源及其
形成与发展过程。
6. 产业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深刻分析了(二元) 产业结构;
2. 1958年:赫尔希曼(Hirschman)出版《经济 发展战略》,提出不平衡增长和产业关联理论;
3. 1960年:罗斯托(Rostow)出版《经济成长的 阶段》,提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主导产业理论;
4. 1957年:筱原三代平发表《产业结构与投资 分配》,提出“动态比较费用论” ;
6.用途关联分类法
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如:自 行车制造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仪器 工业、软饮料业、烟草业、制药业、橡胶 轮胎业。
7.方向关联分类法 方向关联分类法是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
为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单向关联: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 关联
双向关联:纵向关联、横向关联